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的记忆|| 衡石(朱华昌​)(山东淄博)







文化的记忆


文/衡石

“文化”是什么?只要脱开《辞海》来表述,不同的人回答不同,大概没有一个共同的概念。余窃以为,文化就是“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由认知与创造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或全部。”这样说就未免太抽象了。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事物与现象及其变化与折射”。“文”就是事物和现象,“化”就是变化与折射。“文”是有形的、具体的、物质的,“化”是无形的、抽象的、精神的。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事物和现象总是变动不居的。在其存在与变化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折射出其本身所能够具有或蕴含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内涵与超物质的精神。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些事物与现象在其形成初期甚至是整个的存在周期内还仅仅表现为其本身,当它存在已经很久或者已经消失以后,就逐渐地蜕变或抽象成为文化了。我们还是来回顾几段历史的蒙太奇吧!

“期瓜干”现象

那是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小时候所在的村子里长期存在着一种“期瓜干”现象。那时,我村处于临淄西北部的一个村庄密集地带的中心,被周围的五六个村子包围着,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带。当时的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土地单位产量就不高,人均口粮分配也就不多。村子里有些口整的农户,粮食往往是青黄不接,春节过后就陆续断粮了。每到这时候,村里党支部就会把缺粮户都召集来,让他们先自报短缺数量,然后汇总起来,带人到南边二十多公里外一个叫“山里”的小村子中去“期瓜干”。

那时的山里村却是人少地多,山里人习惯于每年春天将大片的田地里种上地瓜。这种植物耐旱性强,夏季里不用多费心,靠人种天收,到秋季时多半有个好收成,收回家的地瓜蛋大的如人头一般。作为一年的主要口粮,全部地瓜除一部分要放入窨子里保鲜储藏起来外,大部分要用专用的“地瓜刀”切成片、晒成干,储存起来,这就是一年的主食了。作口粮有余的部分可以作饲料,喂猪、养鸡。可以酿酒,自然也可以“期”给北边过来的人了。

山里人春季把瓜干期出去,等北边的人麦收后还回小麦,或是秋收后还回玉米。那时候的人们思想单纯,没有法律意识,很多人并不识字,就是用大杆子秤或是大磅秤约摸着称一称重量,记下个数字来。到麦收后或秋收后,就或是如数等量或是照预先约定好的比例,还回小麦或玉米,过程很简单。至于招标、签约、合同、公证、担保这些后来文化发达了才被创造出来的新概念或发明,那时都是没有的。人们就知道,期到了瓜干就有了口粮,自己的收成下来后,或还小麦或还玉米,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至于赖账不还、躲债逃避、推诿扯皮或以次充好、缺斤短两、斤斤计较等这些情况,那时候都是不存在的。

在想来,可能是那时候体力劳动多,劳累一天后的人们更需要的是休息,习惯了“干活、吃饭、睡觉、干活”的简单循环,其它就都忘记了。或是那时候,歪门邪道的事情,他们压根儿就没有想。

这“期瓜干”年复一年,约定俗成,手续简单极了。现在想来,那时集体概念很强,或许既是村支书出面协调、当是属于集体行为,就是“公对公”了,而田间的拔苗、锄草、施肥、扶垄、浇水等一系列农活又都季节不等人,为追求效率,那“期瓜干”时繁琐的程序或多余的手续也就省略了吧!如若是,那“赊小鸡”却是完全的个人行为了。

“赊小鸡”现象

那时候的国家,工业生产不发达、城乡分工不明显、商品交换不充分,农村尚属于半自然经济状态。农民平素里的秤盐打油、日常用度,多半就要靠喂几头猪、养几只鸡来支撑了。特别是养鸡,既可以吃鸡蛋,也可以换零钱,是家家户户都要养的。因此,也就有了春季里“赊小鸡”的现象。现在的记忆中,小时候有趣的事情里最清晰的莫过于那“赊小鸡了!赊寿光大抱鸡了!……”的吆喝声了。

大概是源于那时的寿光人聪明、钻研出了窍门,孵育出的雏鸡不但品种好、生长快、成活率高,而且长成后个头大、产蛋也大。一只成鸡六七斤重,小孩子或老婆婆们抱在怀里会感觉到沉甸甸的吧!就美其名曰“寿光大抱鸡”了。到了每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就会有人来到村子里走街串巷的,拉开嗓子抑扬顿挫,慢条斯理地吆喝起来:“赊--小--鸡了!赊--寿光大抱鸡了!……”开始赊起小鸡来。

跑去看时,十有八九是个成年男人骑个“大金鹿”的车子,驮个圆形大箩筐,筐是竹皮编成的,口径1米多,平底深许30公分,周围有成排小孔可以透气,筐里盛着刚出壳没几天的小鸡,满筐该有二、三百只。待赊销人找到块人气高的地方后,就会停下车子,打开筐来展示。刹那间筐里小鸡就一股脑儿叽叽喳喳地叫成一片了,活蹦乱跳地拥挤不堪起来。赊鸡人有时候也把筐搬到地面上来,还不时地往筐里撒几把小米,这时小鸡上蹿下跳的争米吃,就更热闹了。这时候,小孩子们就乐了,呼啦啦地凑到跟前来看热闹、寻好奇。小鸡的价钱通常是由赊销人预先定好的,村民们这时也不会多打价,大抵是赊鸡人不要谎,按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办,大人们这时陆续围上来,边看边拣。小鸡任你挑拣,挑中的鸡由赊销人清点个数后,连同你的名字记在一个随身携带的账簿上,小鸡你就带回家去养着吧。

等到了秋后立冬季节时农闲了,赊销人再带着账簿来到村里,挨家挨户地收回当时赊出去的鸡款。当初赊了小鸡的农户,有的成活率高,有的成活率低,还有的成活率为零,但鸡款是要按账簿上记的数量交纳的,对此双方都认可,彼此没有争议。要搁到现在来,就要理论一下了,当初小鸡带回家后没几天工夫就死了,是否有病还情况不明呢,还能如数地交钱吗?其实赊小鸡时只要多长个小心眼,报个假名字或是假地址,收钱时上哪儿找去呀?钱也就无须再交了。当然,这情况在那时候是没有的。或许那时候的人们,压根儿就没曾想这样做。

“赊小鸡”这事情是典型的个人行为,时间跨度又很长,期间变化也很大,竟然都不会出问题、生纠纷、起争吵,那些经常来走街串巷、吆来喝去地“磨剪子,镪菜刀”、“粜小米”、“换豆腐”、“打醋油”之类的,都是现钱现货,或是现货易货,自然就更不是问题了。唯有那“锔盆·锔锅”的行当,是最能考验人本质的。

“锔盆·锔锅”现象

仔细想来,这“锔盆·锔锅”现象,应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传统的老行当了。毕竟中国人盛饭用盆、做饭用锅,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自从有了盆和锅以后,盆或锅坏了、漏了,总是需要锔的。久而久之,不知从何时起,就有了专业的锔盆、锔锅的匠人了,成了行当。

那时的盆主要是分乌盆(泥盆)与瓷盆(陶瓷)两种,锅则常见的就是大黑铁锅(有说锅分生铁与熟铁,未知其详)了。其实这锔盆与锔锅的基本方法是一样的,用的多半也是同一套行头,可能钻头和锔子(又称把子)的材质和型号稍有差别吧?通常是匠人用木制的手推车推着或是用担子挑着行头,有时手里还摇着个货郎鼓。进到村里来后,就拉起长腔高喊:“锔---盆!锔---锅!……”边走边吆喝。待走到村子中间并找到一段稍微宽阔的地方后便停下来,搬下行头,撑摆起来,穿上匠衣,系好围裙就可以干活了。

所谓行头,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先撑起一个坐着干活用的小撑子,小撑子前面放一张折叠式的小桌子,小桌子的面上再放上一支钻子、一把锤子、一盘锔子、一罐腻子、一盆清水,就齐了。小时候,听到街上有了吆喝声总是喜欢跑出去,几个小伙伴凑堆儿围住匠人,一边瞅着匠人干活、一边不停地问这问那。匠人也会一边小心仔细地干活,一边不厌其烦地作着回答。只见那匠人先是起身轻轻地拿起一件大人们送来的那些个摔坏了的或是磨破了的盆或锅,再坐回撑子上,把物件放到两条并拢好的大腿上面或是夹在两腿之间,先用抹布蘸水擦拭漏水的裂纹或缝隙部位,目视长度。再根据需要,在裂纹或缝隙两边用钻子对称均匀地钻上两排小孔,然后在两边对称的两个小孔中间放上锔子,将锔子两头的两个尖角插入小孔之中,再用锤子轻轻地敲打严实。如是这般地,把所有钻孔全部打上锔子,最后在裂纹缝隙处和锔好的锔子周围抹上腻子,放到一边晾起来,这活就算是干完了。

待主人来取件时,再当面盛些水,晃动着,让锔好的部位浸至水中试一试,看是否还漏水。倘若不漏水的话,主人就可以付了钱、带上件,回家了。

若干年(半个世纪)后的现在,重新回想起来,那“锔盆·锔锅”的行当,水还是蛮深的。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大思想家“厚黑教主”李宗吾先生,出版了他的哲学专著名曰《厚黑学》,介绍其实用发明专利“做事二妙法”,详细阐述了“补锅法”和“锯箭法”的操作步骤和要领。对锔盆锔锅的匠人们如何使得已经裂纹漏水的盆或锅“裂痕变得更长些”需要“多锔几个锔子”,在“补锅法”中讲的既清清楚楚,又明明白白。倘使那时匠人们就得了教主真传,照本宣科地模拟操弄起来,甚至也达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高度,那本就囊中羞涩、整日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村民们,又该增加多少额外的承受呢?幸亏那时的匠人们还没有得到教主的真传。更或是他们那时就已经获得了经书秘籍,也掌握了操作步骤要领,却压根儿就没想那么做!

想到这些,你会简单地认为,是那个时候的人们穷呀,是那个时期的人们傻呀,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憨厚呀!你难道不认为,那是乡风慕义,那是民风淳朴,那是国风大雅吗?请你还是认识到那是一种品质,那是一种境界,那是一种文化吧。因为只有认识到了这些,才能真正地领悟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才能切实地感觉到中华民族的大智若愚和生生不息,才能安然地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馨香甘美和醇厚温惠。也才能深刻地体会到在当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显得多么的迫切和重要,而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去武装市场经济下的人们,是多么的具有时代要义与深远意义。

孟襄阳有《过故人庄》云:“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既是人本生活,也是文明之国的经典人生与传统文化。

2022.1.16.于学府花园寓所

 2023.10.15.修改





作者简介:朱华昌,笔名 衡石,山东临淄人。1962年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教授,研究员。政协淄博市委特聘文化文史专家。中国当代历史文化学者,山东省历史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物质文化史分会会员、中国地名学会地名与姓氏文化专家组成员,齐国故都临淄地名规划专家,世界朱氏联合会顾问。代表作《皇明宗室宗支衍续疏》两卷,国家图书馆收藏。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鸡菇一锅鲜——茶树菇炖小鸡
做“小鸡炖蘑菇”最忌讳直接下锅炖!只要这样做蘑菇出味鸡才香!
淳朴的买卖关系,消失的老行当,只有老北京才经历过
散文《远去的匠人哟喝声》
手把手教你做“小鸡喝饼:(图)
海南锔子鸡的做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