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刘梦园:鼓楼对面的门面房

鼓楼对面的门面房

文/刘梦园

编辑: 菊野文化传媒

      鼓楼对面曾有一个上下二楼的门面房,是我的外租父刘锐亭晚年建的, 他是旧社会西安市教育界有名的三老之一,看中西大街南面鼓楼对面的地理位置,鼓楼上“文武盛地”,字字雄浑庄严,大气厚重,代表着西安的“精气神”,他决定在那里盖一个上下二楼的门面房,与“文武盛地”日日相望,在这片寸金寸土的土地上,外祖父亲自画下地基图,占地八十多平米,这个地基图后来被陕西省历史档案馆收藏了,改革开放后母亲复印了一份,我才清楚这个房子的历史,1937春天外祖父托人从山里把木头运来,然后夏天在院子晒,八月地基开工,经过秋天,立冬前盖成,母亲清楚地记得,当年为了盖这个门面房外婆给民工烧水做饭,带着她给工地的民工送水,家里经过了春夏秋冬的忙乱。

       这个二层门面房小巧别致,屋檐四角翘起就像展翅欲飞的小鸟,一楼有木制内楼梯通向二楼阳台,二楼分为两间,一间放货,一间待客,一楼经营,民国时卖一些家乡的土特产,鼓楼后面是回民巷,小吃品种繁多,人流量大,熙来攘往。外祖父酷爱听秦腔,孙仁玉,高培支,是外祖父的文友,他们两个是易俗社创办人,三个人都是教师都爱秦腔艺术,都会唱古戏写古诗,造诣深厚。他们有时在易俗社听完秦腔,在回民巷吃牛肉泡馍,要一瓶酒,几碟小菜,"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们在回民巷吃完饭,从回民巷向南走,鼓楼上“声闻于天“,四个大字,激发了每个人唱秦腔的热情,再买些小吃到外祖父的这个门面房二楼,在这个独立天地,喝茶吹笛子拉胡琴唱秦腔,慷慨激昂。你方歌吧,我登场。《三滴血》《周仁回府》是外祖父最喜爱的秦腔戏。明月高悬时,在二楼观赏鼓楼和钟楼的夜景,发思古之幽情今人之感叹。吃美食唱秦腔赏美景吟古诗,尽文人雅兴,是民国时古城西安的文化俗尚,这个鼓楼对面的门面房二楼,成了文人操习技艺,切磋琢磨的场所。

      “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解放后外祖父被政府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个西大街72号门面房,外祖父以极低的房租租给集体企业,只是象征性地要一点,他这个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一心支持新中国的建设,让更多的人走出家庭,到社会上工作,一度曾是鼓楼百货商店,买卖实用的生活用品,方便群众,生意兴隆。

      这个门面房外祖父原想留给大舅,因他在外县已安家乐业,在那里当中学教师,让他在西安有个落脚点经营发展,他提出要南柳巷四合院的前院,外祖父不能同意,知子莫如父,外祖父深知,儿子们不是一母所生,不能放在一处,免得今后互相伤害。在前面三房去世后,外祖父又娶了第四房, 生了小舅姨妈和母亲,母亲来到人间时外祖父已63岁,两个聪慧美丽的女儿弥补了前三房没有生下女儿的缺憾,但小舅舅先天不足,身体羸弱,语言表达不流畅,舅妈是个农村妇女身体单薄,出不了远门,儿女年幼,一家子跟外祖父在南柳巷生活,外祖父决定从法律上把南柳巷的四合院给小舅舅,保证他们一家今后有个独立的生存空间。外祖父把兴平老家的一院房给姨妈和母亲,他想的是,女孩子象征性的给一点算了,要以儿子们为重。外祖父83岁时通过法律把房产给儿女划分清楚,为了身后不遗留任何问题,智慧的外祖父是公正且有长远眼光的。

      没有想到的是,大舅却嫌在街面上,且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安的房租很低,他联合西安前房儿子,把外祖父上诉到中院,接到法院的传票,外祖父的手和心都在打颤,在法庭上大舅要走了原属两个妹妹的家产,兴平县的一院房和家具,辜负了外祖父的良苦用心,兴平县的一院房怎么能跟钟楼旁边的门面房相比呢?那些旧家具还能用多少年?这个舅舅再一次和西安擦肩而过了,外祖父既痛心又无奈,默然垂泪,夜不能寐,外祖父想到的不仅是大舅而且想到了大舅的儿女。在这个世界上最痛心的事莫过于,把心爱的东西给孩子,为了孩子今后好,因为房子的未来价值取决于地理位置,结果孩子目光短浅,一脚踢开,呜呼,可怜天下父母心!外祖父坚持到了最后,只有父子天伦才会如此至诚纯净,法院调解不下,期限已到,外祖父只好把这个门面房给两个女儿,这个结果不是外祖父的心愿。1954年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书下来,外祖父亲自给儿女们办了房产过户手续,这个门面房转户在姨妈和母亲名下。

      家产分完,外祖父心境黯然,开始处理家当,让人拉走,食欲不振,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头,母亲心想:外婆去世多年,外祖父一人撑持这个大家庭,她还在上学,只要哥哥嫂嫂一家,跟外祖父在南柳巷好好过日子,她不想过问家产的事,判决书和转户证明都由哥哥管着,不能让嫂子觉得她这个小姑子还想在家里争什么,姨妈又在北京工作,只要外祖父能安享晚年就行了,又有一个侄子两个侄女还小,外祖父已风烛残年,举步维艰,她这个小女儿是外祖父贴心的小棉袄, 得替外祖父分担家庭。1960年4月12日外祖父去世,小舅失去依靠到社会上参加工作,工资低一家生活困难,母亲心想:父母都没有了,父母的心都在小舅身上,她要替父母尽心,且小舅性格懦弱,在外面受鄙夷,只要舅妈对小舅好,把侄子侄女养育好,不能让舅妈觉得她这个小姑子,要在经济上跟哥哥嫂嫂厘清,亲情重于山。母亲仍然没有过问过西大街的门面房。

      文革动乱时期,红卫兵占领,门窗砸坏,大字报贴满墙,钟鼓楼每天都有集会游行的人群,树上高音喇叭响着,日夜不宁,家人不敢过问,怕引火烧身。文革后期房地二分局接管,租给德华斋眼镜行,眼镜行以质量好,服务周到,信誉高,闻名三秦大地,那些年西安市民配眼镜都得进城到钟楼西边的德华斋眼镜行,现在很多老人都还记得这个二层小楼门面房的变迁。到了改革开放,舅妈把判决书及房产过户证明给母亲,母亲赶忙多次到房地二分局追问,回答是这类问题不止一户,十几年过去了,司法上有明确的年限规定,历史造成的私房遗留问题,原则上按没收处理。

       母亲知道这个房子跟自己无关时,失之淡然。常常带我到摩肩接踵,人声鼎沸,香气四溢,古色古香的回民巷吃小吃,回忆少年时外祖父母带她来这里,吃羊肉泡馍,牛肉夹馍,江米粽子的情景,走出鼓楼再看一看对面的门面房,街景依旧,物是人非。

      2001年西大街街道拓宽房屋改造,房地二分局通知母亲,让刘锐亭房产继承人及后代,再看一看这个房子,母亲带我在这个门面房一楼走一走,做最后的留恋,驻足其间,母亲手摸门框依依不舍,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外祖父的血汗,第一次站在这个门面房前母亲跟着外婆给民工送水送饭只有三岁,而此刻钟楼的斜阳正映照在母亲花白的头发上。动工于民国的老房子,文人雅士的笙歌聚散之地,经历了抗日战争,祖国解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迎来新世纪的曙光,风吹雨打它的气数已尽,就要随着时代的风云隐入历史,房上的瓦像灰色的蝴蝶就要纷纷飞去。这个房子就像一阵风吹去了么?母亲在家里念叨着,拆毁那天母亲让我去看看,捡一砖半瓦回来,留个念想,母亲说她年龄越大越想念父母,对物的深情是对人的深情。

       站在对面鼓楼上,“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这个二层楼的门面房形骸已逝,那片土地承载着念念不忘的往昔生活。拓宽改造后的西大街更加开阔壮观,车流穿梭如龙,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潮流,这条现代化的仿唐商业街,彰显了古城西安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刘梦园,浙江诸暨人专职语文教师,擅长朗诵演讲歌唱,热爱写作,文章多次被省市电台选用并登载在杂志上,省市征文获奖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的养父
【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222】王秋萍||遥记外祖母(散文)
母亲的期盼
说甜
只有瓜念籽,哪来的籽念瓜
我的传奇家世(第三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