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郭天虎:小村的变迁(散文)



小村的变迁(散文)

文/郭天虎

编辑/落英小桥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是我度过童年时光的地方。

那年,我随父母逃荒来到这里,投奔亲戚。山村很小,不到二百口人,乡亲们善良、忠厚、民风淳朴。那个凄风苦雨的年月,这里村民的日子也不好过,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山村地处大青山脉,气候寒冷,早晚温差大,雨量偏少,主要种植小麦、莜麦、土豆。

由于环境恶劣,气候干燥,都是旱田,亩产只有二三百斤。贫瘠的土地,蚂蚱都不肥。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劳作一年,也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没有来钱处,垄沟里刨食,干啥都是靠打的那点粮食换。住的还是东倒西歪,少皮没毛的老式土坯房。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生活在贫困线上。

前几年,我多次回到山村探亲访友,可是村子里的住户,拖家带口,走的走,搬的搬,丢下撂荒的土地,离开生养的地方,外出谋生糊口。五六十户的村子,留守在村里的只剩下十几户,人口可怜的不足三十人。

近几年,党的扶贫政策,改变了山村慰籍穷生的命运。当地政府实行精准扶贫,为山区百姓解决难题,办看的见摸的着的实事。以前的乡村路坑坑洼洼,晴天是灰尘路,雨天是泥泞路。要想富,先修路。又宽又直又光溜的乡村路,通到家门口,街道、胡同全部打上水泥进行硬化。

根据山村的实际情况,规划没计建设新农村。破烂不堪的土坯房,一律推倒铲平,一排排砖瓦房,在废墟上拨地而起,供村民免费居住。户户通了自来水,水龙头一拧,“哗哗”洁净的清水,流进老百姓的心窝里。崭新的房舍,清澈的水,坚实的水泥街道,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存环境。

政府选派扶贫干部驻村,多方筹集资金,打了十眼深井,使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得到灌溉。即使是坡粱地,也把管线拉到山上,埋铺在地下,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历史。“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再加上优良的籽种,一年收成的粮食,敞开肚皮几年也吃不完,破天荒的有了可以不吝啬出售的余粮。

村里有广阔的天然牧场,帮村民从外地买来“小尾寒羊”,此羊产羔率高,耐严寒,出栏快,是优良品种。我走访调查了一家农户,他种了近一百亩地,养了一百多只羊,能产二百多只小羊,小羊三个月就可以出栏,每只大约能卖六七百元,年收入二十多万。这个数字,在村里算是普通人家。

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外出风里雨里打工的人,都返乡了,种地、养殖,靠勤劳的双手,发家致富,过上红火的日子。

富民政策滋润山乡农家,贫穷的帽子抛到九霄云外。望着崭新的山村,我喝着乡情酒,流下欣喜的泪水。抬头仰望蓝天上,飘着像羊群似的一朵朵白云,白云沐浴着阳光的金辉,向正东飞去!


作者简介:郭天虎,山西大同人,现居辽阳市。军旅生涯十八年,带兵出身。座右铭: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山村怪事2:小村怪事频发,村民不是死就是伤,竟都在这怪亭周围
博兴陈户张官:一个小村的变迁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杨晓燕丨散文/那年,那月,那小村
青未了/杜东平:隽秀粼光的石子口村
【华豫散文】大山的呼唤
村姑初描眉 (王曙摄影散文之26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