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文王一贯谨慎持重?他其实是经历一次大挫折后才变成这样

本文摘录自唐封叶著《简说西周史》

看惯了《封神演义》小说和电视剧,在我们的印象中,周侯(周文王)姬昌是个十分小心翼翼、谨慎持重的人,甚至小说中说他吃了儿子伯邑考的肉都“含忍苦痛,不敢悲伤”,胆小到近乎窝囊。

姬昌吃伯邑考肉的桥段当然是很晚才有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但历史上的姬昌,大半辈子确确实实是比较小心翼翼、谨慎持重的,“小心翼翼”这个我们大家熟知、惯用的成语,最初就是用来形容他的(《诗经·大雅·大明》云:“维此文王,小心翼翼”)。但如果大家以为姬昌天生就是个胆小谨慎的人,那又大错特错了。他最初也曾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冲动张扬,只不过是经历过一次大挫折、被人猛削过一顿后,才变成后来那样。

姬昌到底因何被人猛削?这还要从他父亲季历的死说起。

以前介绍过,武功赫赫的商王武乙“射天”后蹊跷驾崩,随后他的儿子“托”继位,托死后的日名*为“文丁”,甲骨文中称他作“文武丁”。这文丁,就是纣王的爷爷!

文丁时期,之前曾经灭程国、征义渠、俘虏西落鬼戎20位戎王的季历照样向东方用兵,一点也不懂得“韬光养晦”。季历之所以如此胆大,这可能是文丁初期商朝还一直在跟“方”和“召方”这两个强敌作战,仍然抽不出空来管他的缘故。

古本竹书纪年》载,商王文丁二年,季历指挥周军进攻“燕京之戎”(“燕京”为山名),也就是居住在今天山西汾河上游、太原市一带的戎族部落。不过常胜将军季历这次吃了亏,周军被打得大败亏输。

但季历笃信“胜败乃兵家常事”。他回去后整军经武,加紧训练。商王文丁四年,周军再次进攻今天山西东南部屯留一带的“余无之戎”,又取得了胜利。余无之戎应该也是商朝的劲敌,因为这次胜利,商王文丁册封季历为商朝的“牧师”。不过此“牧师”,可不是基督教中的牧师。甲骨文显示,商朝有一种官员,名称叫做“牧”,其职责就是给商王管理一方的畜牧业。但商朝时官职划分并不是那么严格,只要你表现好,商王信任你,也可能派你办其他差事,卜辞中就有“牧”领军打仗的记载。显然,文丁这时也还无力遏制周人,只能封其首领官职,用父亲使用过的怀柔政策来继续拉拢季历。当然这又证明,前商王武乙的死应该跟季历没有直接关系。

为了方便东进,《今本竹书纪年》说受封为“牧师”的第二年(文丁五年),季历把十几年前攻下的程国都城程邑(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整修了一下,并迁居至此。

接下来文丁七年和文丁十一年,周人又分别讨伐了“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都取得了胜利。翳徒之戎据说在今山西东部,这始乎之戎不知道在现在哪里,一说在今山西平遥。

《竹书》讲述季历在今山西境内伐戎的一系列胜利,言语都非常简略。实际上当时周人能取得这些战绩,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即便从程邑(今咸阳东北)出发,到达今天的山西中东部,航空距离也足有四五百公里,还要渡过黄河这样的大河,十足是长途大远征了。周人在山西当地如果没有配合,没有补给点,取得以上战绩是难以想象的。这个当地的配合人、补给点,应该就是在山西平陆的太伯、虞仲的“吴国”(虞国)。由此可见,“太伯封吴(虞)”尽管不是太王有意为之,但客观上确实为周人的未来扩张起到重要战略作用。

回过头来,话说在文丁十一年季历讨伐翳徒之戎胜利时,周军还俘虏了他们三个大头目。季历于是亲自到商都安阳去向商王献俘。这个献俘活动仿佛暗示,至少季历讨伐翳徒之戎的活动是出于商王的命令。热衷开疆拓土的季历武功赫赫,军事指挥能力确实有一手,可惜他的政治眼光和洞察力,显然比不上他的武功。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去,他最终就没能再回到周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季历刚到商都时,商王文丁对他是非常热情:又是赐予玉器美酒,又是封为西伯(西方诸侯之长)。但是没多久,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文丁突然变脸,将季历拘禁在一个叫“塞库”的地方。

文丁为何要拘禁季历?这其中缘由太容易琢磨了。周国原本是位于商朝遥远西垂的一个小属国,最初都城在陕西偏西部的岐山脚下。季历继位做周君后,他带领周人征战四方,迅速扩张,居然仅用短短20多年时间,实力就强大到足以击败千里之外的山西戎狄的地步。而从山西东南部到商都安阳殷墟,仅隔着一座太行山,航空距离不过约200公里。周人力量再照这样速度发展下去,那还得了?所以不要说文丁,不要说商朝,换了任何朝代的任何君王,面对这种情形,都要削一削季历了。何况商王容许或者命令季历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大肆讨伐戎狄,应该有“以夷制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现在威胁商人的山西戎狄势力既然已经遭到季历严重打击,季历的价值显然也利用得差不多了,可以“狡兔死、走狗烹”了。可怜的是,季历居然不自知,还亲自跑到商都去献捷。

不过季历虽然已经被商人认定是潜在的巨大威胁,但他毕竟一没有公开反商、二没有入侵商土,甚至还曾遵从商王之命讨伐戎狄,所以文丁也没有理由公开杀他,否则商朝也没法向天下交代。故而文丁对季历的拘禁,应该是属于软禁性质的:不让你回国,但是好吃好喝伺候着,对外宣称是留在朝廷做大官。可是季历这样的人,无疑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儿,雄鹰一般的人物现在却被关在金色鸟笼中,他如何受得了这份打击,咽得下这口窝囊气?因此没多久,季历就抑郁懊丧而死。文丁虽没有直接杀季历,但季历确是因文丁拘禁而死的,所以史书上还是留下了“文丁杀季历”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十一年季历死后不久,商王文丁自己的阳寿也到了头,商周两位君主竟于同一年前后脚走了。文丁驾崩后,商朝继位的君主是他的儿子“羡”,后来其日名叫作“帝乙”。帝乙就是纣王的爸爸。

再说周国那边。季历困死商朝的消息传回去后,他的据说天生异象、长着四个乳房的儿子昌继承了周君的位子,这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据《国语》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文王即位时,有成群的凤凰飞来,翱翔在岐山上空鸣叫不止,这就是古人所盛称的“凤鸣岐山”的典故。该故事无外乎是想说文王有圣兆,预示周国将因他而兴。当然这时候文王其实还并没有称“王”,我们姑且先把称王前的文王称作周侯姬昌。

话说父亲季历被商朝拘禁而死,做儿子的自然不能善罢甘休,“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嘛!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季历被杀后,商王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此时周国主持伐商的,自然只能是周侯姬昌。不过这怒发冲冠、急不可耐复仇的样子,显然与大家熟知的“老成稳重”的文王形象大相径庭。但如果我提醒您姬昌当时的年龄才10来岁,您就能理解了。10来岁的少年姬昌,自然是血气方刚、初生牛犊不怕虎、毫无城府,哪能天生就一副老成相?得让一个年轻人多吃一些亏,多受一些挫折,把棱角磨平了以后,他才能变得“老成稳重”起来。

关于文王的年龄问题,在此还要多解释一段:西汉成书的《礼记》上曾说文王终年97岁,在位50年,也即47岁继位。但这种说法显然不靠谱。文王死前数年内还带兵亲征很多方国,这是90多岁的老人能干得了的事吗?何况文王去世几年后他的孙子成王继位时还年少,需要周公辅政,一个如不死要百多岁的人,长孙怎会这么小?这显然有违逻辑和常识。《古本竹书纪年》里曾提到文王次子武王享年54岁,而武王去世时文王已经逝世五六年了,也即文王逝世时武王才40余岁。古人结婚早,按文王比武王大20余岁算,文王的享年也就是60多岁接近70岁,扣除他在位的50年,姬昌继位时显然还是一个10多岁不到20岁的毛头小子。

回过头来。之前周人在季历的领导下,虽然征伐四方,所向披靡,罕有败绩,但他们的敌人也不是什么重量级选手。现在后起的“小邦周”居然要跟树大根深的“大邑商”硬碰,实力还是太单薄了些。姬昌的进攻,显然是自不量力之举。姬昌指挥周军伐商的结果,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后来他又韬光养晦服事商朝几十年的结果看,此次周人伐商应该是吃了大大的败仗,败到让姬昌几十年后都懂得“低调做人”。商朝则再次向天下证明,自己是一头真猛虎,可不是“纸老虎”。

不过商王帝乙自觉理亏(季历毕竟没有公开反商还对商有功却被囚杀),而且当时商朝还面临着其他方向的威胁,也不值得发动远征在周国身上多耗实力。于是帝乙不但没有乘胜追击,反而决定缓和与周人的关系。那边姬昌吃了败仗,小牛犊知道了猛虎的厉害正惶惶不可终日,没想到商王居然如此“大度”,自然也是求之不得,商周两国于是又恢复了和平。

虽说商朝不再追究周国的“反叛”行为,但帝乙二年周人这次惨败后,应该丧失了山西和陕东的大部分新得据点,重新龟缩到岐山一带(顶多还保有程邑)。《孟子·公孙丑》上说,“文王以百里(兴)”,虽然不免夸张,但姬昌早年时周人的地盘又变得很小,应该是事实。这真是老子季历辛辛苦苦几十年,儿子姬昌一夜回到解放前。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今本竹书纪年》称周军伐商失败的第二年,也就是帝乙三年,周国又发生了地震。这时候的姬昌,虽然才十来岁,但毕竟是挚国贵族之女太任的儿子,从小从母亲那里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因此没有被接踵而来的沉重打击打倒,反而显现出极大的坚韧。他吸取教训,冷静头脑,制定了正确的对策:对外恭顺商朝、交友诸国,对内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当然那时还没这俩词),以待时机。

《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在岐邑时,虽然受商朝的欺侮慢待,依然谨守臣节,早晚朝拜一定按时,进献贡品一定适宜,祭祀商朝先王一定恭敬。(“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当代出土的周原甲骨文也证实,当时姬昌曾在周原的宗庙里,虔诚恭敬地祭祀成汤和其他商王,甚至包括拘死他老爹的文丁。一个能做到“忍人所不能忍”的君王,显然是个可怕的君王。

周原甲骨H11:82 释文:文武王其邵帝囗典,册周方伯…卤正亡左…王受有佑

*注释:日名:商代帝王正式名号都是由一个天干用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另外一个(极少两个)表示区别的字组成的。表示区别的字在前,天干字在后,如大乙(成汤)、盘庚、武丁、武乙、文武丁、帝乙等等,史学界一般称这样的称呼为“日名”。商王称号中的这个天干字是啥意思,说法很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上古,干支是用来纪日而不是纪年的。所以史学家们,有的说商王日名中的那个天干字代表他的生日,也有的说代表这个商王的死日。但是后来我们会讲到,商纣王是甲子日死的,但他的日名被称作“帝辛”,所以“死日”的说法肯定不对。现在又有一种新说法,说那代表商王下葬升天之日,可能比较符合历史原意。而商王名号中那个表示区别的字,有的好像表示辈分、排行,如太甲、小甲、仲丁、祖庚中的“大”、“小”、“仲”、“祖”等字;有的则有点类似后世的谥号字,如武丁、康丁、武乙、文丁等名号中的“武”、“康”、“文”等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8商匡王文丁(商朝第29任君主,在位11年)
商史三十二(商文丁七年、周季历(周王季)二十一年【公元前1104年】)
“帝乙归妹”与商周联姻有关系吗?背后真实故事
殷代积年与各王在位年数
武王征商与“饭碗”
究竟是谁在抹黑商纣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