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记忆中 的"润泽教室“和”非润泽教室“(慧莹篇)

///

28/01/2023

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晓宇同学:  

     那天看见你在朋友圈催我作业,我心想:过两天再说吧,我先好好伺候老的小的。后来想:“破五破五”,等过了初五再说吧。到了初六,想:就快上班了,再歇一天吧,我心心念念的《三体》还没看完呢。于是,这封信拖到了今天。我们这些大人总喜欢“谴责”孩子:怎么这么爱玩?怎么这么拖拖拉拉?怎么总是刷手机?其实,孩子们身上的那些毛病,我们都有。我们知道应该“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现实里却总是喜欢“宽于律己,严以待人”(尤其是对孩子)。咱们都喜欢追剧看电影,咱们都喜欢睡到自然醒。我们都是有许多缺点、爱偷懒的普通人。好在,咱们还总想着一起折腾点正事儿!

      先回答晓宇老师的考题吧,你让我猜这句话是谁说的——“如果能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是老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我的第一反应是苏霍姆林斯基,后来又想到朱永新或李镇西,再读一遍还是觉得语言像外国人。来信要记得告诉我正确答案哦!这句话中的“环境”其实更接近于我们所说的“情境”,它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教育场地的环境,更指向师生间建立的“同情的互助”的“伴侣”关系。所谓“同情”,就是情感的共鸣。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工作室进行的一次课例研讨活动。为了节省经费,我们没有租用会议室,就在入住的宾馆房间里讨论。田老师坐在桌边,工作室成员有的坐在床上,有的坐在沙发上,我挤在小桌边记录。咱们上学时学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也教过许多次,“济世情怀”“忧国忧民”背得烂熟,可是说实话,心里并未真的被震撼。直到那一次,田老师由这首诗讲唐山大地震后他们一家在简易房里的艰苦生活,讲从同事那里知道的关于茅草屋的知识,讲在四处漏雨的小房子里睡觉的经历……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带我们理解杜甫所经历的苦,那是一层层累加起来的无法解决却又不得不面对的苦。田老师的解读唤醒了我,当我读到“娇儿恶卧踏里裂”时,我以为人母的心去揣度:诗人也是普通人啊,他的孩子也是他千般宠爱的“娇儿”啊,在那样的一个屋漏雨连绵的秋夜,他一定是用无奈的、痛苦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身盖破被的孩子,自己的苦可以忍,孩子的苦呢?当我把这种感受说出来,田老师肯定地说:“对,孩子用自己的苦为诗人本就重重的痛苦上又增加了一层。看,这就是累加的力量。”不对诗人的苦有真正的理解,就难以被他的情怀感动。那一次,我才真正体会到在个人如此痛苦之下心中却想着天下苍生,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

     晓宇同学,你看,田老师是不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润泽”的“教室”?你说,“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是的,在这样的“教室”里,我们都沉浸在文字里,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发现分享出来,不用在乎是对是错,不用担心被否定。表面上没有教育,但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

     来信中,你还列举了一些“非润泽教室”的表现。真遗憾,我也曾将“举手如林”作为我的一种课堂追求,现在想来几乎要“头涔涔而泪潸潸”啊!你说到的小组积分、发言竞争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常被表象蒙住双眼。如果一个问题提出来是全班所有同学都会的,那么,这个问题是否还有意义?表面的热闹是否就一定代表头脑中的热闹?热情回答问题的同学是否也会耐心倾听?还记得我们教研时,一位老师提出:“分数只是激励学生的手段,不能干什么都加分。就像吃饭,偶尔吃一次炖肉觉得很香,天天吃就腻了。”说得多有道理呀!想想以前上过的一些课,想多了都是泪呀!以前的学生谈起初中生活,总是回忆我的语文课有多么好,其实我有那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只可惜无法再重来。那么,就让我努力做好当前的工作,让年轻的老师能吸取我的教训,少走一些弯路吧!

     来信中,你回顾了你记住的几个隐喻。我发现你写作时常常引用一些读过的句子,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这一点时常让我暗自佩服。(今天,就在“明里”佩服一下吧!你可不要骄傲呀!)我想,你读书时可能会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内容。梁衡写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我的师父也常告诉我,要多背些东西,可惜我做得不够好。上一年,和你一起背了一些《诗经》,和小姜一起背了几篇高中课本上的古诗文。这一年,咱们继续一起背呗!瞧瞧,你的榜样力量激起了我的上进心,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把我的信都带跑偏了。其实,也不偏,当我们俩在各自的家里拿着相同的一套书,背诵、抄写《诗经》时,我们走进古人的世界,吟咏着他们的歌谣,我们也创造了一个超越时空的“润泽教室”,很了不起,是不是?

      你记录的第二个隐喻:教学活动可以如“交响乐团”,让我想起我有一次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经历。咱们上学时,讲到三味书屋那部分,常常说“抨击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真的是这样吗?针对这一部分想要表达的主题,我组织学生开展过一个辩论赛,正方反方分别派出代表到讲台两侧发言。台上的学生拿着书据理力争,台下的学生激动得努力声援。我听着他们的发言,抓住契机,有时挑个话头儿,有时调整方向。那节课上,我们常常被精彩的发言“震住”而不约而同的欢笑、鼓掌,那掌声不是老师“要的”,也不是老师“领的”,是发自内心的。这节常态课上,我们师生共同演奏的就是“交响乐”吧!“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的鸣响而产生了诸如交响乐那样的激荡回响。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

      我想,要想让我们的教室“润泽”起来,关键是教师要知道为何而教,教师要知道教的是什么人。我们不是为学生一时的成绩而教,而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教;我们教的不仅是需要别人教的儿童,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值得尊重的人。

共读

[ 日] 佐藤学《静悄 悄的革命》

推荐指数:8.0

      阅读这本书时,我常常把其中的一些内容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联系起来,发现这位日本教育家的许多观点与课程方案中的一些内容是异曲同工的。一个是日本教育家的专著,一个是我们国家的课程方案,二者比较阅读,很有意思。

      你给我定了个目标,追求“润泽课堂”,我一定努力!

                                      慧莹童鞋

                               2023、1、28

我们在读

[ 日] 佐藤学《静悄 悄的革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胡言 | 教育行思录两则
(1)《静悄悄的革命》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丁小佳∣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读《静悄悄的革命》
寻找教育的乌托邦
《静悄悄的革命》
小学生个人文明礼仪常识(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