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态度与孩子身心性格的关系(转)

她天天想成为优生,可是一拿起书本,她的头脑一片空白……

心情解读:

一、优生失去了理解力

    有一位因父母赞助了几万元钱而进重点中学的女学生,在初二时突然出现了意外情况:老师讲的课她听不懂,回到家中自学她也看不懂。父母因此焦虑万分,他们觉得这实在是不可思议。女学生自己也懵懵懂懂,根本弄不清自己究竟发生了什么。

    经与女学生交谈,知道她的状况是只要接触与学习、读书有关的事、书或作业本,她的头脑里就一片空白,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弄不懂。在其他时候,她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很大妨碍,但就这样已使她深感震惊。她为什么会这样呢?据她自述,在小学她是大队长,考中学时以一分之差落榜,已很是沮丧。父母省吃俭用用钱补上了这一分之差,她便在心里常发誓,一定要努力学习,将来挣大钱以报答父母。自进中学以后,她几乎连一分钟也不舍得玩,整天扑在作业中。初一时期尚可,初二便 发生了意外。是非人的残酷学习摧毁了她的学习能力,使她对所学课程因厌倦而逆反,最终以无意识的抗拒失去了理解力。

二、被暴打女生的头晕症

    有一位预初一学(女)看起来并没有智能缺陷,在各方面的发展都属较平衡的。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却很差。常常在60分以下,妈妈非常着急。为了让女儿学习成绩尽 快提高,她不惜重金为女儿请了语、数、外三个家教,轮番对她辅导。但是,一个学期结束以后,女儿的学习成绩不但没有提高,相反还出现了一些奇怪症状:只要一拿起书本头就发晕。而且她拒绝与辅导老师进行语言交流,以至于家教老师们认为她是个奇怪的孩子。

    妈妈为她的头晕症曾领她去医院仔细地检查过,也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后经心理咨询,她才承认妈妈在她上小学低年级时,为她的学习不用功曾经很暴力地打 骂过她。在不涉及器官疾患的情况下,这种症状被称作转换反应或臆病。这类与压力相关的身体障碍,被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O.卢格称作心理社会的身体障 碍。他并且提出,作为少年儿童的照料者,我们必须留神这类障碍是否得到正确的诊断,过度的和长期的情绪压力的原因是否被排除了。

心理探索: 有缺陷的亲子关系会造成身体障碍

    由以上两个案例,我们知道了压力怎样通过心理作用引起了身体的变异,以摧毁破坏我们的正常学习功能。有些学生的厌学也会有明显的身体反应,例如在该去上 学的时间,他会呕吐,咳嗽,或其他明显不适。此种现象的发生,在孩子完全是无意识的,但这却是受到潜意识的支配。这种身体障碍于他们的好处是,他由此可以逃脱学习的压力,虽然他们在意识上似乎是愿意学习的。

    詹姆斯•O.卢格认为:在一切疾病中,心理因素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心理社会的营养不良能加剧纯粹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与伤害。在心理社会的身体障碍中,社会和心理痛苦的结果以不可计数的疾病形式得到了暴露。这些疾病包括严重的头痛,类似溃疡的胃肠功能紊乱、瘫痪、皮肤病、变态反应、失明等。

    一种有缺陷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亲专横,保护过严,过度地限制孩子,不让他获得自主权。那么这个孩子可能不得不掩盖起他具有合理性的愤怒和敌意。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父母期望很高,而他的孩子则无法有出色的表现。常常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业上的成功成了父母亲要求或者羞辱孩子的理由与口实。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唯一的逃生之路是染上某种使人失去能力的身体障碍,以让父母能够重新接受自己。

    当然,这一类型的压力很可能来自寻常家庭中的普通父母,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的表现,尤其是学习成绩低于标准因而施加压力,而孩子则因自身的条件或者是出于心理逆反或其他原因不愿继续努力时,这种情况便发生了。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父母手忙脚乱地忙于为孩子治疗身体疾病时,孩子却因为父母对自己放松或降 低了要求而坦然地窃笑。当然,这并非是孩子们的预谋,而是在承受压力过程中不知不觉发生的。

    其实我们对于强烈的情绪震动如恐惧、愤怒等都有过体验,即使我们可能并不十分清楚相应的生理表现。在所有的情况下,特别是对那些长期承受过度压力的人来说,适应压力要承受痛苦,消耗精力和泪水。不仅仅于此,在一次折磨人的经历之后,紧接着的休息虽能消除极度疲劳,使我们几乎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但是,重要的 是几乎,因为我们在一生中不断地经历压力和休息时期,所以每天适应能力都有些微的下降,积少成多,直至到达老年。

心灵密码:

一、 常见的心理社会身体障碍状况

    少年儿童的心理社会身体障碍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

    1.孩子的情绪状态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应。例如长期的背痛应该引起相应的情绪上的关切。如果一个孩子因为得了一种使其失去能力的疾病而不能参与日常活动,但他对此却抱着若无其事或者满意的态度,这多半是不正常的。

    2.应该研究孩子的现实生活环境。如果有证据表明存在一个未解决的问题,那么目前疾病的种类、严重程度和范围也许是这一心理社会问题的生物学上的解答。

    3.仅仅治疗身体疾病,使家庭医生不断遭到失败。因为造成他身体疾病的情绪压力仍未能得到消除。

    4.应该真挚地帮助具有未解决问题的儿童(少年)。如果这样还未能见效,就该全力以赴,使孩子们感到有人需要他,有人爱他。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身体上的不适感觉将会完全消失。如果症状减轻了,这本身就说明,孩子身上的症结是一种心理社会的身体障碍。

    5、合适的目标是成功的天梯 

    每一个人都有潜能,而目标则是发掘潜能的有效动力。然而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调整目标,使之具有可行性。对孩子更需如此,过高的目标易使他有失败感,过低的要求则会使他的精力流失,而合适的目标则是他能够做到,但需要奋力跃起的。这样,他跳跃的能力逐步增长,最后能到达顶峰,反之,则有可能被高目标、高压 力压垮。

二、母亲态度与孩子性格形成的互动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功能极其重要。母亲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母亲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心理状态与性格形成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经摩武俊对母亲与孩子性格互动状况作过研究:

┌──────┬───────────────────────────────────┐
母亲态度    │     儿童性格                                                      │
├──────┼───────────────────────────────────┤
支配的      │服从、无主动性、消极的、依赖的、温和的                              │
├──────┼───────────────────────────────────┤
照管过甚    │幼稚的、依赖的、神经质的、被动的、胆怯的                            │
├──────┼───────────────────────────────────┤
保护的      │缺乏社会性、深思的、亲切的、非神经质的、情绪安全的                  
├──────┼───────────────────────────────────┤
溺爱的      │任性的、反抗的、幼稚的、神经质的                                    │
├──────┼───────────────────────────────────┤
顺应的      │无责任心、不服从、攻击的、粗暴的                                    │
├──────┼───────────────────────────────────┤
忽视的      │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创造力强、社会的                          │
├──────┼───────────────────────────────────┤
拒绝的      │神经质的、反抗的、粗暴的、企图引入注意、冷淡的                       │
├──────┼───────────────────────────────────┤
残酷的      │执拗的、冷酷的、神经质的、逃避的、独立的                            │
├──────┼───────────────────────────────────┤
民主的      │独立的、爽直的、协作的、亲切的、社交的                              │
├──────┼───────────────────────────────────┤
专制的      │依赖的、反抗的、情绪不安、自我中心、大胆的                          │
└──────┴───────────────────────────────────┘

    如我们所见,母亲民主的态度,可使孩子拥有健康、快乐、独立的性格和心态,相反,则容易导致孩子各种类型的心理性格缺陷。我们不能忽视孩子性格与心理上的弱点,因为性格、心理、情绪状态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能与发展。

    孩子的发展是否顺利,与其认知与意志有直接关联。其中他的认知方式与状态是一个关键因素。假如是一个被母亲忽视的孩子,他的性格中会有过于胆怯的成分,这时,他的认知趋向便是急于寻求安全感,以作为对自己心理中缺少的安全感的补偿。这种补偿性的认知方向与行为常常是导致心理、性格、智能上产生偏差的内趋 力。例如一个常挨打的孩子,他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在对知识的兴趣上与对学习方法的研究上,而更多的可能是关注父母的脸色与行为,因为他首先要满足自己的人身安全感。这种心态延伸开来,他可能就是一个谨慎的、防范心理过大的、多疑性格的人,他的认知成分中无意之间会潜伏着唯有处处小心才能不受侵犯的观念。 由此可见,认知趋力是补偿性的发展,而孩子成长处境是决定孩子性格、认知方式、趋向的决定性因素。家长若是认识到了这些,则不但会主动调整自己教养孩子的方式与心态,也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对孩子形成正向、健康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分床睡&分房睡 宝宝一个人睡参考指南!
迟迟不分床睡,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1岁前请自己带孩子,6岁前请对孩子说不,12岁前重视心理抚养!
寿氏脉学 | 警惕孩子患有“亲情缺失症”
亲子 | 这5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家长对照看
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性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