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什么意思哦,我看不出个味儿来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我总是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本身非常喜爱,每每研读总有所   获。《二十四诗品》实际上是二十四首非常优美的四言诗,每品以十二句分题系辞,描绘的是二十四种不同风格的诗境(雄浑、冲淡、纤稼、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功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秀、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它并没有直接讲到诗歌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故而有后来的《续诗品》之作,而这种对不同诗境的描绘更多地是在赞扬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品格。   在学界对《二十四诗品》是否为司空图所作有所争议,分别持肯定与否定两种观念的学者,都通过史料、文献、典籍等资料进行论证,但都缺乏推翻对方论点的确凿材料和证据。这是从外证来说的,举一个内证的例子,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反观司徒空,他并非真正属于醉心佛老,清心寡欲,虚静恬淡之辈,而是怀着儒家积极入世的强烈事业心之人,他极其关心李唐王朝的兴衰成败 ,只是由于李唐王朝颓败之势已成,自身又无回天之力,才不得不带着深切的悲痛,避于佛老,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但又时常在诗文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如他诗中所云:“暑湿深山雨,荒居破屋灯。此生无忏处,此去作高僧。”这实在是因为悲凉寂寞而不得不去作高僧。“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这些作品无不代表着诗人那种隐居避世而又心系朝廷、充满伤感压抑的情调。也就是说,他的内心实际上并没达到真正的虚静超脱。因此,说司徒空的诗歌创作精神境界方面与诗品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诗品中我还发现,几乎每一品里都有虚构的人物出来晃荡,如“幽人”、“美人”、“畸人”、“碧山人”等等,并且都显得那样悠然自足、从容不迫,可以说是司空图理想中的人物,而与这些人物相对应的虚境,又是那样宁静、和平、没有一丝污染的痕迹,如“白云”、“空谷”、“深山”、“明月”,“清泉”。幽人与幽境,实为一体两面,而这一体就是“心”,以心造境,人情渗透于物理之中,而物理映射着人情。“人”、“物”、“心”及“境”不是孤立的、对立的,而是融合的、贯通的,透过司空图浑然天成的想象力与暗示力,两境巧妙的相浃化为一体,与宇宙自然达到一个完满和谐的境界,澄明恬然、挈幻归真。当此境诞生之时,就是文人士大夫找到其安顿精神生命的灵性之境,从而追求着内心的清净恬淡和宁静。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在二十四诗品中我也发现这个现象,虽然司空图未必是有意地按照顺序来排列,但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   自从司空图以来,诗歌美学所追求的那种形式之外的意境,就渗透到艺术美学之中。而这种形式之外的意境,也就是第一品中提到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也就是说艺术的美已不在局限于形式(“象”)的一面,而在于探求更深层次、超越其上的意味,并且以这种意味感动于人。象,是大自然或社会生活的整幅图景。它不仅包括我们可见的孤立的有限境象,而且连不可见的但又客观存在的事物。更确切的说,我们张目所见的世界是具体的、客观的、实在的世界,但如果经过明心的映照,那将会蒙上一层灵性的妙悟与智慧的光芒,使观看他的人能在这个具体的、客观的、实在的世界之外,体会到一种更为生动、更富于意味的世界。对于司空图来说,他显然是将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人、象视为“环”,而又把诗的本质与诗的精神视之为“环中”。简言之,“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我总是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浅析司空图《诗品·含蓄》
李东玉雕作品赏析和田白玉《积健为雄》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意解·冲淡(3)笺析
二十四诗品--篆书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