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铜镜概况(公元前220年~206年)2

汉代铜镜概况(公元前220年~206年)2

(2007-02-21 01:40:43)
分类: 杂谈
四、两汉铜镜的铭文特点 1.概况
        两汉时期铜镜铭文占据重要的位置,它字体多样,文辞内容丰富,是鉴定汉镜的重要依据。西汉初期,镜铭多出现在钮座外,句法往往加“兮”字,比较接近楚辞的文风。
        西汉中期以后,铭文占据了重要位置,有的甚至取代了纹饰。这时铭文的字体笔书,除尚方镜中能保持整齐划一的姿态外,一般铜镜则—反汉初谨严不苟的作风,出现了代用字、简笔字及句中缺字等现象。这种状况之所以能被社会习俗接受,是因为简字、代字在当时大众中已广为流传,故凡遇到笔画较繁或文字较生涩的字,多以简字来代替,如最习见的“古”代“贾”,“守”代“兽”,“次”代“饮”,“周”代“雕”等。
        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镜铭字体近汉隶寓有小篆笔意,虽还有简画省笔,但比西汉文体更接近书写文体。
        东汉中期以后,铭文在表现各种意义之外,往往加上铸镜的纪年,为后代判断古镜的确切时代提供了依据。除纪年镜外,还有纪氏铭文或纪名铭文。纪氏铭常见的商:肖氏、阴氏、程氏、耿氏、叶氏、潘氏、樊氏、严氏、吕氏、许氏、史氏、秦氏、李氏、石氏、龙氏、驺氏、朱氏、袁氏等。纪名铭文又分人名、爵名、铸镜机构名,如:周仲、会稽师鲍、师郑豫、公孙家、张兴、吴郡赵忠、吴将军、尚方、右尚方、上方、青羊、青盖、青胜、三羊。
      2.西汉初期是铜镜铭文的萌芽时代,文辞简略,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1)男女或朋友间的纪念赠答铭文,措辞委婉曲折,如怨如慕,意味深长,有纪念相思勿忘而兼含颂祷之意。
      (2)庆祝颂祷铭文,种类少,但数量多,证明当时十分盛行,如“大乐富贵”、“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3)具有修养的意义而用作规箴的铭文,铭文较长,分铸于内外铭带。 3.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铜镜铭文种类繁多,照文意性质,可分为二类:
      (1)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
      (2)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
      (3)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如《穆天子传》传下来的东王公、西王母故事,镜铭中也有表现。《汉书•天文志》中有五宫之说,于是行车方位有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配置,渗透到镜铭中,成了习见的语句。另外,受道家影响,镜铭中常有仙人、玉英、醴泉、芝草等铭词。这类铭文非常流行,字句多为整齐的七言或四言、三言,文体大率相似,它对研究七言体的出现很有价值。
        常见铭文有:①“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②“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宜酒食。”(鱼形)③“大乐末央,长相思,愿毋相忘。”④“修相思,烦毋相忘,大乐未央。”⑤“内请(清)质以昭明,光辉像夫日月,心忽。”(内圈铬)“扬而愿忠,然雍(壅)塞而不泄,怀靡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之灵泉,愿永思而毋绝。”(外圈铭)以上铭文多配置于蹈璃纹镜上。⑥“常相思,毋相忘,常贵富,乐未央。”⑦“常与君,相驩(欢)幸,毋相忘,莫远望。”以上见于蟠虺纹镜。⑧“见日之光,所见必当。”⑨“见日之光,天下大明。”⑩“见日之光,长毋相忘。”⑾“内清质昭明,光辉象(像)夫今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⑿“内而清而以而昭而明而光而夫而日而月而。”⒀“洁清白而事君,怨阴驩(欢)之宾明,焕玄锡之流泽,志疏远而日忘,慎糜美之穷皑,外承驩(欢)之可说,慕窈窕于灵泉,愿永思而毋绝。”⒁“炼冶铜华清而明,以之为镜而宜文章,以延年而益寿去不羊,与天无极,如日之光,长未央。”⒂“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常得意,美人会,竿瑟侍,贾市程万物。”以上见于连弧纹镜上,字体有的方正,有的则瘦长,简笔较多。⒃“见日之光,长乐未央。”⒄“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服者君卿。”⒅“见日之光,天下大阳。”⒆“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⒇“常贵富,乐未央,长相思,不相忘。”(21)
      “日有烹,宜酒食,长贵富,乐毋事。”
      (22)“君行卒,予志悲,久不见,侍前稀。”(23)“心思美人,毋忘大王。”(24)“愿长相思,久毋见忘。”(25)“与天相寿,与地相反。”(26)天上见长,心思君王。”以上多见于草叶纹镜。(27)“尚方御竟(镜)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羊,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敝金石如侯王兮。”(28)“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
      (29)“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主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
      (30)“此有佳镜成独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礼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葆。”(31)“作佳镜成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石。”
      (32)“王氏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放四海,寿如金石之国保。”(33)“朱氏明镜快人意,上有龙虎四时宜,常保二亲宜酒食,君宜官秩家大富,乐未央,宜牛羊。”(34)“杜氏作竟〔镜〕四夷服,多贺新家人民息,胡虏殄灭天下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受大福,传吉后世子孙力,官位高。”(35)“福禄进今日以前,天道得物自然,参驾蜚龙乘浮云,白虎失,上大山,凤鸟下,见神人。”
      (36)“福熹进兮日以萌,食玉英兮饮渲泉,驾文龙兮乘浮云,白虎口兮上泰山,凤凰舞今见神仙,保长命令寿万年,周复始今八子十二孙。”(37)“金之青,视吾形,见至口,长思君,时来游,宜子孙,乐无忧。”(38)“上太山,见神人,食玉英,饮醴泉,驾文龙,乘浮云,君宜官秩保子。”(39)“吾作佳镜自有尚,工师刻做主文章,上有古守(兽)辟非羊(祥),服之寿考宜侯王。”(40)“惟始建国二年新家尊,诏书数下大多思,贾人事市不躬啬田,更作辟雍治校官,五谷成熟天下安,有知之十得蒙恩,宜官秩,藻子孙。”(41)“调治佳镜子孙息,长保二亲得天力,传入后世乐无极。”以上见于博局纹镜。(42)“长宜子孙。”(内区)“吕氏作镜自有纪,长保二亲口孙子,辟去不羊(祥)宜古市,为吏高升官人右,寿如金石。”(外区)(43)“宜侯王,乐未央。”(内区)“侯氏作镜大毋伤,巧工刻之为文章,左龙右虎辟不阳(祥),七子九孙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外圈)(44)“盖作竟(镜)自有纪,辟去不羊(祥)宜古市,长保二亲。”以上见于鸟兽纹镜,(45)“君宜高官。”(内区)“富且昌,乐未央,师命长,宜侯王。”(外区)(46)“建宁元年九月九日丙午造作尚方明镜,幽炼三商,上有东王父,西王母,生如山石,长宜子孙,八千万里,富且昌,乐未央,宜侯王,师命长,买者大吉羊(祥),宜古市,君宜高官,位至王公,长乐央口。”以上多见于变形四叶纹镜。(47)“吾作明竟(镜)幽炼宫商,周罗容象,五帝天皇,白牙单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子孙番昌,建安十年造大吉。”(48)“吾作明竟(镜),幽炼三商兮”(方枚铭)“元兴元年五月丙午日天大赦,广汉造作尚方明竟,幽炼三商,周得无极,世得光明,长乐末央,富且昌,宜侯王,师命长,生如石,位至三公,寿如东玉父,西王母,仙人子,立至公侯。”(铭文带)以上见神兽纹镜。(49)“青盖作镜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舔)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长保二亲得天力。”此铭文多见于龙虎纹镜。
        汉镜铭文中,有—些关于铜镜铸造工艺的内容,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铜镜铸制的部分情况。如表明铜镜金属成分的铭文有:“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和“幽炼三商”等,其中以“幽炼三商”较多见。对“三商”,学术界有多种解释,但笔者认为以释为铜、银、锡三种金属为宜,镜铭中“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可以为证。三金中的“银”经近代检验证明,应是金属铅。另外,“新有善铜出丹阳”,标明镜原料铜的产地。“丹阳”指汉代的丹阳郡(今安徽当涂),它是汉代最有名的铜矿所在地,西汉还在丹阳设有铜官。《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铜为下。”孟康注:“白金,银也。赤金,丹阳铜也。”
      五、两汉铜镜的分期
        对两汉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有:陕西西安两汉墓、河南洛阳烧沟汉墓、湖南长沙两汉墓和广东广州两汉墓。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界建立起来的分期序列,西汉前期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中期: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ll0年)至元帝、成帝之际(公元前33年);西汉晚期: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至东汉建武初年(公元25年);东汉前期:建武初年(公元25年)至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5年);东汉后期:建初元年(公元75年)至东汉末年(公元220年)。共分为五期。下面按照五期依据纹饰、铭文、形制的特征,对汉代铜镜进行时期划分。划分时期主要依照发掘报告中墓葬时代的结论。
      1.西汉初期
        蟠螭纹镜在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一面,墓主死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河北满城2号汉墓出土I式、II式蟠螭纹镜各一面,墓主葬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蟠螭纹镜在广东广州西汉前期墓葬和河南洛阳西汉初期墓中均有出土。(《广州汉墓》和《洛阳出土古镜》)。草叶纹镜在河南洛阳西汉初期墓葬出土四面。
      2.西汉中期
        上期出现的草叶纹镜继续流行。星云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一期汉墓出土四面,同出的有武帝和昭帝五铢钱。(《洛阳出土古镜》)北京大径台西汉木榔墓亦出土一面,同出的一件残漆器上有针刻铭文“甘四年五月丙辰丞”,据认为是燕王刘旦在位的廿四年,相当于汉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大葆台西汉木榔墓发掘简报》,《文物》1977年6期)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新出现并流行。博局纹镜开始出现。
      3.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
      I式、II式连弧纹镜、III式蟠虺纹镜继续流行。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镜开始出现并流行。河南洛阳西汉晚期墓葬中有出土(《洛阳出土古镜》)。
        这时,博局纹镜最盛行,河南洛阳西郊汉墓中,此类镜有与新莽钱同出。(《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3年2期)另外,传世的两面纪年铭博局纹镜均属王莽时期,一面为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另一面是始建国天风二年(公元15年)。
      4.东汉前期
        博局纹镜、II式、III式乳钉禽兽纹继续沿用。川式乳钉禽兽纹镜出现并流行。广州东汉前期墓葬曾有出土。(《广州汉墓》)《汉三国六朝纪年镜图说》中收录了一面传为浙江绍兴古墓出土带“水平七年九月造”纪年铭的此类铜镜。III式、V式连弧纹镜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前期墓中各出土一面。(《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1965年1期)
      5.东汉后期  IV式乳钉禽兽纹镜继续流行,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一面,同墓出土了“光和七年广汉工造……”纪年铭的金错刀。(《四川省出土铜镜》)
        IV式连弧纹镜主要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陕西等省。河南洛阳烧沟东汉晚期墓葬出土了七面。(《洛阳烧沟汉墓》)
        变形四叶纹镜在河南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出土两面。(《洛阳东汉光和二年王当墓发掘简报》,《文物》1980年6期)传世的此类铜镜,带纪年铭者颇多,多为东汉晚期桓帝和灵帝年号。神兽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一面。(《洛阳烧沟汉墓》)到目前为止,这是北方惟一出土的此类铜镜,南方则许多地区都有出土。
        画像纹镜也主要出现在南方,其中以浙江绍兴出土为最多。双兽纹镜在河南洛阳烧沟汉墓I式、R式均有出土。(《洛阳烧沟汉墓》)河北武清鲜于磺墓葬中出土—面M式双兽纹镜,据考证鲜于磺死于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武清东汉鲜于磺墓》,《考古学报》1982年3期)。龙虎纹镜在河南陕县刘家渠东汉晚期墓葬(《河南陕县刘家渠汉墓》,《考古学报》l
      965年1期)、浙江绍兴漓褚东汉末期墓葬(《绍兴漓诸的汉墓》,《考古学报》1957年l期)均有出土。六、两汉铜镜的鉴定要点
      1.汉代铜镜较之战国铜镜要厚重。除氧化“黑漆古”外,铜镜的表面多呈银灰色,红色锈。
      2.镜钮主要为半圆形,十分规整。东汉时期镜钮又加高加大,显得特别突出。钮都有座,钮座主要形式有:方形、圆形、柿蒂形、连弧形、连珠纹。
      3.镜缘多为宽厚缘,边厚向内微坡。战国铜镜的卷边,除早期外,已不复存在。
      4.汉镜纹饰有其独到之处,博局纹有别十其他时代纹饰,乳钉纹经常用作装饰,有尖乳、圆凸乳和中心下凹的乳钉。另外,铜镜边缘上的锯齿纹、双线波纹、双线三角纹、流云纹也是区别战国和唐以后铜镜的重要标志。
      5.汉镜铭文减字、减句、省笔略画现象普遍,这种现象在唐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是很少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考古通论】Vol.11 | 战国秦汉考古(下)
铜镜纹饰研究中的模糊性原则再探讨——从铜镜中的孤证与特例说起
猫儿岭古墓寻宝
芥子纳须弥 | 中国铜镜极简史
洛阳刑徒墓葬砖铭
中国壁画4----墓室壁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