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梅尧臣《悼亡诗》

《悼亡三首》

其一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其二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其三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这是梅尧臣写给妻子谢氏的悼亡诗。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梅尧臣与妻子谢氏乘船返汴京,七月七日至高邮三沟,谢氏死于舟中。这三首诗是梅尧臣悼念亡妻谢氏之作,写于同年。

第一首诗诉说妻子别后之情,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第二首具体写妻子走后,自己的寂寞与失落。

每次出门,像梦游一般,碰到人只是勉强应付。回到家里,十分寂寞,又找不到人诉说。“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一句真诚地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戚。自你走后,我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所以备感寂寞。寂寞得长夜难眠,只听得窗外萤虫飞过的声音、听得天空中大雁路过的叫声。诗人的精神消磨在这难熬的时光之中。这首诗写妻子走后自己的寂寞与失落,无人诉说,深夜听虫鸣雁叫,可见寂寞之深。

第三首诗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

梅尧臣用对比的方式夸赞妻子,我见过世间那么多女子,没有人比你更美,比你更贤惠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对于梅尧臣来说,是十分不易的。做了十七年的夫妻,丈夫依然钟爱妻子,本就不容易,更何况,在古时的男权社会。妻子这么好却早逝,梅尧臣于是问天:为什么要让坏人长寿贤良者早逝,为什么贤良的人不能长寿呢?对老天的质问,反映出梅尧臣对失去妻子深沉的哀恸。

      梅尧臣写诗,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通过他的这组悼亡诗,我们亦可看出其实古淡的特点。全诗没有难懂的意象,没有晦涩的语言,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写起,如“相看犹不足”、“欲语向谁何?”、“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等句,平实通俗,可细思之下,其中的感情却浓烈深沉。 

     “哀婉诗要求率直,于平淡中见真情”是这组诗的特点。从细节入手,更容易让读者感动,因为这些细节是前人的感悟,也是今人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梅尧臣写了三首《悼亡诗》,有人说,这才是千古第一的悼亡诗
梅尧臣悼晏殊诗
梅尧臣:悼亡三首
梅尧臣传
梅尧臣与两任妻子的动人爱情
《宛陵集 》简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