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备一节满意的数学课(二)
userphoto

2023.01.06 山东

关注

四、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多些追问,着力解决能这样做的原因,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砍柴不误磨刀功,先理解再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实前面的两个例子已经证明了“追问”的好处,再比如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主要回答“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主要解决“怎样计算”的问题。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我在听课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老师跨过算理讲算法,硬性要求学生“这样算就对了”,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追求吴正宪老师所说的那种境界:让孩子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

今年县教体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和王老师一组,聊到了他正在准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他的设计思路让我想起多年前听过的一节课——《3的倍数的特征》,异曲同工。回家翻箱倒柜地找到当时的听课记录,足足10年过去了,可见印象之深。

2011年3月,在临沂市举行了山东省全国课选拔活动,烟台团队打造的《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脱颖而出,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优质课评选,并最终获得了一等奖。

我清楚地记得听这节课的心理变化,前半段觉得很普通,“除了老师素质挺好,课真的设计的一般”;后半段很震撼,有点“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思。

在学生找出100以内的3的倍数后,陈兴远老师将不是3的倍数的数隐去,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在“百数表”的排列上有什么规律,这时学生发现“它们都是一斜行、一斜行的排列的”。然后,陈老师引导学生先来探究其中的一斜行,学生发现第一组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继而发现了其他3的倍数个位和十位相加的和是3、6、12、15、18等。

通过集体讨论得出结论,这些3的倍数的数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然后进行验证,先验证“百数表”中不是3的倍数的数,再验证“百数表”以外的数,证明结论是正确的: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然后陈老师就让学生练习了。对!你没看错。一般老师这样上,是可以赢得掌声的,因为探究过程已经比较充分了。但这是一节全国比赛的选拔课,未免太敷衍了。

练习后的环节让我热血沸腾,陈老师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是啊,为什么呢?而且各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直接相加也是很诡异的。

陈老师的方法是利用“小棒图”分一分,比如“54”是5捆小棒加上4根小棒,1捆小棒3个3个的分完后剩下1根,5捆就剩下5根,再和剩下的4根合起来是9根,刚好分完。总体来看,判断54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剩下的“5+4”根是不是3的倍数就好了。

真是巧妙!接着来,“136”根小棒表示13捆小棒加上6根小棒。先分100,也就是10捆,3个3个的分完后各剩下1根,也就是10根,3个3个的再分剩下1根。同理,3捆小棒分后剩下3根。判断136是不是3的倍数,只要看剩下的“1+3+6”根是不是3的倍数就好了。

通过演示,学生很直观的“知其所以然”。听这节课,像不像在欣赏一件艺术品,乍看没什么特别的,甚至有些古朴,仔细一看,包浆自然、工艺上乘、用料考究。或者如相声的“三翻四抖”,经过再三铺垫、衬托,然后将包袱抖开以产生笑料、博得一片叫好声。

五、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在顾泠沅教授《数学思想方法》一书中,认为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抽象与概括、猜想与反驳、演绎与化归、计算与算法、应用与模型、分类、数形结合等。

正如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所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如《植树问题》一课。

片断①: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研究一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质疑:“1000米(教材上是200米,无法体现必要性)太长了,无论是画一画还是摆一摆,都很麻烦。”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路长变小些,比如20米、25米,发现规律后再解决原来的问题。”

师:“真棒!同学们的想法在数学上叫做'化繁为简’,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片断②:

师:“请大家观察棵数和对应的间隔数有什么关系?你能用式子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真是不比不知道,植树真奇妙!两端都栽,棵数为什么会比间隔数多1呢!”

生:“从我们组画的图上看,一棵树对一个间隔,一棵树对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没有间隔和它相对了,所以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大屏幕…这在数学上叫做'一一对应’。”

片断③: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汇报,对比这几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生1:“总长÷间距=间隔数。”

生2:“两端都栽,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生3:“棵数=间隔数+1。”

生4:“间隔数= 棵数-1。”

师:“两端都栽,如果路长为a,间距为b,a÷b=n,表示有n个间隔,有多少棵树呢?对,有'n+1’棵树。接下来我们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上面三个片断分别对应的是化繁为简、一一对应、建立模型三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还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和归纳推理思想。

在小学阶段,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发现蕴藏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它提炼出来,渗透给学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给学生一把数学学习及探索未知领域的钥匙。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课例隐含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但不像上面的例子这样明显,就没有必要一一点出,抓住重点即可,欲速则不达。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形结合”思想在最小公倍数教学中的渗透
我的国培学习收获
我用“尝试反馈”思想教《因数与倍数》——跨塘实小“尝试反馈”教学改革印记(十二)
项目组活动 || 教研,只为学生有所得——桃花中心校项目组开展“数学画”植入式教学研讨活动
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