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幸福在哪里


最近读到两位博士的作品,分别是肖仲华博士的著作《文明与幸福》,徐加胜博士的演讲稿《即使宇宙极寒,教育也总会点燃生命中明亮而又温暖的篝火 | 头条》作品都在分析世间不幸的原因,都在思考如何找到幸福。

无论在思想上如何多元,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是全人类高度统一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幸福?

肖博士的书中说:“幸福说到底终归是人欲望的满足”(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最终表现为各种体验与感受。”

徐博士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在演讲中说:在(教育活动的)有些过程中,发现人跟人是相连的。并融入其中,清晰并恢复自己和世界的关联,就会在更大的时空里去确定生命的意义,就会感受到温暖,感觉到了责任,就会选择和这个世界彼此温暖,彼此成全。描述的其实也是他对幸福的理解。

有人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说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有不同的实现幸福的方式。

有人说:“我觉得幸福不是有什么,而是在于没有什么,可能没有烦恼,没有压力,没有贷款什么的,也算是一种幸福吧。”说明幸福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干扰,排除了这些干扰,也就幸福了。

人类个体千差万别,不同个体都在用自己的逻辑为自己谋幸福。而人与人彼此又唇齿相依,人类幸福才是个体幸福的最牢固的保障。因此,有识之士便站出来,有的人为人类谋幸福,有的人为人民谋幸福。肖博士的《文明与幸福》这本书,是在为人类谋幸福。而徐博士的书,在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谋幸福,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为人民谋幸福。

他们谋的是获得幸福的逻辑与方法,而我还有很多如我一样的人,比较关心的是幸福在哪里。

《文明与幸福》这本书像教科书一样,有丰富的知识,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讲述深入浅出,文字通俗易懂。虽然关于经济、金融、政治、历史等等很多很多方面,我的知识储备超级不足,但还是认真地读完了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想起马克思扛着饥寒交迫的压力、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社会现象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揭露资本的本质的幸福情景。而本书作者肖博士,在丰衣足食的包围中,能够冷静地揭示人类行为的逻辑——“幸福是目标、文明是结果、文化是工具。”同样的睿智,同样的精神同样是无与伦比的幸福!(优渥有时比困苦更加消磨人的精神。)
以我有限的知识基础与阅读能力,读到《文明与幸福》这本书中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有:
观点1.人类的发展史是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史,幸福是对需要的满足。因此,人类一方面通过经济的、科技的、金融的各种手段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一方面通过道德的、伦理的、哲学的各种方式来控制人类无边无际的欲望。
观点2.人类在追求幸福的目标的过程中产生了灿烂的文明、产生了传播文明的工具——文化,可以从各种文化、各种文明的进程中,理清人类追求幸福的行为逻辑。书中从科技、教育、文化、经济、价值观与道路选择多方面论述人类行为逻辑时,总是详尽地介绍其作为文明的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
观点3.人类对幸福孜孜以求,却一直难以实现幸福的梦想,有时候还偏离了幸福的目标。书中揭示了各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金融杠杆让人们的需要可以变成需求,但需求背后是透支未来的不安定,因此需求满足了还是不幸福。比如中国教育已经不适应以追求全民幸福为目标的需求。
观点4. 追求幸福,人类一直在路上。幸福的不确定不仅表现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诉求,满足了这一方未必能满足另一方;还表现在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幸福诉求,文明在发展,人的需求也在发展。当人类接近一个阶段的幸福之后,另一个阶段的幸福又在遥不可及的前方。
肖老师在《文明与幸福》里,追根溯源把脉人类不幸的症结,在宏观上也一笔带过地开出一些良方。如针对教育,说:“传统儒学教育求稳,现代科学教育求变,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或许是教育革命的方向。”“让顶尖的研究型院校承担教育公平的使命,让一般院校承担教育平等的使命。”等等。但是,还是不能够确定幸福在哪里。
读肖博士的书,有被启蒙的愉悦、长知识的快乐。
发布在《新校长传媒》公众号上的徐加胜博士的演讲稿,是对教育目标、方法的深层思索。他认为人的不幸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自己与宇宙关系的错误认识,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且获得大智慧、大慈悲,从而获得抗拒不幸的精神力量。他坚信教育无须刻意、无处不在,定能在人类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很多观点让同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深受启发。
读这篇文章、还有徐博士的其他教育著作的时候,我常常想起耶稣基督或释迦牟尼。他们都是自己证悟了,而向众生传道,想要带着众生离苦得乐。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平和的力量,温柔的坚韧,能够做常人觉得根本不可能做成的事情。他们有牺牲,更有幸福。
我从演讲稿中读到徐博士的主要观点有:
观点1.人的不幸是因为渺小、脆弱与短暂的人生,载不动许多的欲望与执念。原文是:“不幸客观上可能来自于我们的渺小、脆弱与短暂。”“我们明明是在宇宙之间这样一个非常渺小的生灵,但是不管是人类整体还是生命个体,人类却容易以自己作为认知的中心,用自主这样一个规则去定义整个世界。放大了欲望,放不下执念,拥有了很多的抱怨、恐惧……事实上,这样一些情绪,这样一些混乱,让不幸与悲剧被放大了。”这与肖博士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是不幸的重要原因,控制欲望是接近幸福的方法的看法是一致的。
观点2.可以通过教育,帮助人们获得对抗不幸的最重要的力量支撑。让人通过阅读,通过行走尽可能地感受到更大的时空。在更大的时空里面获得“养分”,而这种“养分”,正是人们对抗不幸的最重要的力量支撑。“当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的时候,会多一点跳脱出来的冷眼旁观,会敬畏宇宙,并探寻其背后的逻辑。这“养分”,正是肖博士所讲的儒学教育提供的,也恰是两位博士业已获得的力量支撑
观点3.当脆弱、孤独的个人,与世界恢复美好的关联,彼此温暖,彼此成全的时候,生命将处于幸福的状态。通过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教育活动,“发现人跟人是相连的。”“并融入其中,清晰并恢复自己和世界的关联,就会在更大的时空里去确定生命的意义,就会感受到温暖,感觉到了责任,就会选择和这个世界彼此温暖,彼此成全。”徐博士描述的幸福状态,与肖老师书中讲的人的归属感的满足有相同的形态。
观点4.看清生活本不幸的真相为智慧,依然热爱生活是慈悲,教育就是给学生更大的智慧和慈悲。原文是这样说的:“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认清真相是为智慧,热爱生活是为慈悲。那么所谓教育我们能做的事情,用教育给学生更大的智慧,更大的慈悲,用科学、理性和人文信仰并存的方式去做我们的教育。”或许有了这样的智慧与慈悲,就有了幸福的能力。
徐博士强调教育崇高的使命——教育让人具备大智慧与大慈悲。如何去实现?他说得虽然委婉但其实相当坚定:“可能我所讲的一切可以也应该发生在最寻常的教育形态当中。”
读徐博士的文章,有情怀上的共鸣,也有现实中的无奈。


两位博士的作品,分别从理论到现实,通过人类行为逻辑的梳理、与教育情怀理念倡导,给追求幸福指明方向。然而,幸福是如此可望不可及,不幸的阴云始终笼罩在众生的头顶。如此,善感日常的小确幸或许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一条出路。
这个星期,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告诉我ta很不快乐。ta说:“本来我很爱学习,觉得学习是很幸福的事情。弄清楚一个问题,学到一些知识,很幸福。可是,考试、排名,让学习变得沉重,让那种幸福感越来越难体会到。”相信ta的很多同学会以为:“我要有ta那样的成绩,会幸福得不要不要的。”可是,这位拥有优异成绩的学生却有不幸福的感觉,因为考试与排名异化了ta原本纯粹的学习动机。
我说:没有什么比你的“学习就是幸福”的感受更加珍贵,不要让考试与排名破坏了它!我们没法回避考试与排名,但我们可以不受它的负面影响。如果考试吃力了,就想:“哇,真好!我还有这么多未知,还有这么大的继续学习与成长的空间!”如果排名上遇到强劲的对手,就想:“哇,真好!能有这样值得尊重的对手,自己就不必独孤求败了!”
学生听后笑了。这是一个有慧根的孩子,ta善感学习成长的幸福,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在破坏自己的幸福感。
如果人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并且有能力拒绝身外的强加,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做好自己,幸福有时候是可以自己掌控的。
因为一篇怀念初中恩师李东光老师的文章,在网络上联系上当年一同参加过黄冈地区作文竞赛的学弟。发现,虽然我们分别在医疗系统与教育系统工作,但都保持着写作的兴趣与习惯;对母校的老师、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当年的经历,都有共同亲切温暖的记忆;对家乡早已经弃用的地名“平靖”,都有深厚的感情与自觉的皈依;关键是,我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文章中发现了这些... ...
这是极偶然的一件事情,却让我感到幸福
如果有一件事情,让人不计得失、乐此不疲,那一定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更为幸福的是,有一天居然发现,还有人幸福着和你一样的幸福。
我把善感日常中的小确幸叫做脚踏实地,把读肖博士与徐博士的作品,思考人类追求幸福的行为逻辑,思考教育对幸福的积极作用,诸如此类的学习与向往当作仰望星空。窃以为,当我们脚踏实地的时候,要记得常常仰望星空,那是一种幸福的姿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类文明的三大逻辑
【这里是九哥】电影《巴别塔佯缪》第六场—第八场
《文明趋势》简介
面试了100多人之后,我发现这些核心能力对孩子最重要!
王石:吴军博士的勇气
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内在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