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艺坊】清早中期瓷器上披麻皴与斧劈皴技法的运用

一. 清早中期青花瓷绘上披麻皴的两种面貌

纵览明清青花瓷绘的发展变化,严格意义上独立的山水题材是在明末清初过渡期产生的。

 图1 康熙中、晚期斧披皴 

清早中期,在山水画题材中,出现了一些比较典型的瓷绘风格,一种是斧披皴,如图1所示,大家都比较熟悉,康熙中期以后最常见的一种山水画法。一种是披麻皴,如图2所示,这种用长长的线条表现的山水风貌,主要出现在康熙早期,由于它霸悍的气质,很受藏家的追捧。其实披麻皴还有另外一种面貌。雍正以后,斧披皴已经不再流行,而代之以一种更加细密的皴法,如图3所示,这种画法能够更加细腻地的表现山石的脉络和纹理,在清中后期一直有所沿用。由于这种皴法在技法上也属于披麻皴,为了与康熙早期的长线条披麻皴有所区别,圈里朋友一般称之为小披麻皴,相应地,康熙早期的披麻皴称为大披麻皴。

图2 康熙早期大披麻皴

图3 雍正小披麻皴

图4 明末版画中的大披麻皴

图5 清中版画中的小披麻皴

因此,从清早期开始,青花山水瓷绘主要的风格变化顺序应该是大披麻皴、斧披皴、小披麻皴。由于大披麻皴的作品相对不是很多,以前很多著述上也没有详细提及,因此,白发渔樵藏友的说法,并不算错,不存在顺序颠倒问题。

二. 披麻皴的主要特点
披麻皴,是国画山水画中的常用皴法之一,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瓷器里面所说的披麻皴,显然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术语。与斧披皴相比,披麻皴是一种“线皴”法,在瓷绘表现上,是用众多线条“披散交搭”而画成的。而斧披皴是一种“面皴”,在瓷绘表现上,使用“分水”的技法,因此斧披皴有时也称为分水皴。
显然,大、小披麻皴的画理是相同的,只是线条的粗细、长短和组成形式有所不同,从而造成了粗犷和细腻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
 
三. 披麻皴画法的蓝本
众所周知,明末清初对于青花瓷绘是一个特殊的发展时期,画风别开生面,内容具有生动性和情节性,并且出现了文人气息。对于明末清初的青花瓷绘,为何会出现这种生动鲜活的面貌,许多专家也进行了考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瓷绘以此时兴盛的木刻版画为蓝本,打破了之前画样的单一性,极大地拓宽了绘画题材的来源。
这一时期很多明清小说的插图题材都见于青花制品,这也是大家所共知的。其实检索一下明清版画的相关资料,大、小披麻皴的画法也不少见,而且明末清初大披麻皴比较常见,见图4,清中期以后,小披麻皴比较常见,见图5。因此,大、小披麻皴的画法,显然也是受其明清版画蓝本的影响,而模仿绘制的,并非是景德镇瓷工的特殊创造。
 
四. 大、小披麻皴称谓的本源
在中国古代,匠人处在社会的底层,文化水平并不是很高,作为景德镇的画瓷工匠,本身并没有多少绘画的创造力,瓷绘主要是依据画样来绘制的。而作为瓷绘蓝本的木刻版画,则一般是由画匠或画师按照书籍的内容绘制插图,后制版印刷而成。虽然历史上也有陈老莲等一些画家参与绘制古籍插图的例子,但大多数画匠其实也是匠人,创造力仍然是有限的,所以木刻版画中的大、小披麻皴画法必然也是有所本源的。让我们再往前找。
在中国的绘画史中,披麻皴一般都认为是由五代董源创始的。其实五代时期是山水画皴法从无到有的飞跃阶段,而首先出现的恰恰是基于对自然景观抽象提炼的“披麻”类皴法,董源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翻阅五代的山水画作品,惊喜地发现,原来所谓的大、小披麻皴的画法,在1000年前已经创造并存在,并且由后人总结为长、短披麻皴的专用名词。可见大、小披麻皴的称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所本源的。或者,干脆正本清源,还其长、短披麻皴的称谓也无妨。两种说法均不影响理解。
所以,清早中期青花山水瓷绘由大披麻皴到斧披皴再到小披麻皴的风格变化顺序,是客观存在的,关于大、小披麻皴的命名也是合理的,并且是有渊源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披麻皴法
山水画谱 石谱 线皴法1 披麻皴技法
这种皴法和介于斧劈皴和披麻皴之间,是北宗山水画最早的皴法
中国画国展山水画作品欣赏之二
山水讲座----浅绛法
山水画技法——解索皴的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