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吃药只能改善失眠症状,想睡好,改变睡眠行为才是重点

很多朋友,正被睡眠障碍所困扰。谈到期自己的问题,往往会说,离开药,就睡不好。实际上,这类人,已经误入歧途。失眠,只是1种最为常见的睡眠障碍,而安眠药只能改善失眠症状,如果没有找准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就会陷入过度用药的误区,离开药就睡不着,长期用药,导致恶性循环。那么,这个局如何破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睡眠领域的专家,霍普金斯大学的莱特教授,近日在美国内科医师学会的年会上发表了专题演讲。莱特教授指出,药物治疗,针对的是失眠症状,而不是失眠本身。通常,只有2种情况需要使用药物,1种是保守干预效果欠佳;2是需要使用药物配合行为干预。莱特教授认为,睡眠限制,才是治疗慢性失眠的第1步。

莱特教授,举例说明,如果某人因为作息安排,需要在早晨6点起床,那么,治疗的目标,就是让患者在前1天晚上的10点到11点入睡;如果患者平时只能在半夜1点才能睡着,就让患者固定在这个时间上床睡眠,不能提前;然后,每周让患者提前15分钟入睡,逐渐达到11点入睡的目标。这个经验告诉大家,顺应睡眠周期,巩固睡眠习惯,才是解决失眠的关键。

目前,睡眠障碍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符合失眠症诊断标准的比率,高达10%到15%,而且,其中50%的严重失眠,可以持续10年以上。因此,如果在出现失眠症状的初期,迷失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可能陷入离开药物就无法入睡的恶性循环之中。

失眠症的特征,是频繁而持续地入睡困难,以及由此引起的睡眠感觉的不满意。失眠症,可以孤立存在,也可能与精神障碍、躯体疾病、物质滥用等同时存在。通常,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失眠;失眠还与生活压力及身体状况有关;从生理机制来看,可能存在睡眠调节中枢退化或睡眠稳定性变差。此外,失眠症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是男性的1.4倍;有过失眠病史者,再次发病的风险会升高5.4倍。

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失眠症。从生理角度看,遗传因素会发挥一定作用,那些有失眠家族史的人,发生失眠的风险会增加3倍;其次,应激事件,比如,突如其来的生活变故或者情感刺激,都会诱发失眠。

失眠,还与个性特征有关,那些神经质、内向、焦虑、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更容易失眠;失眠,也可能是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比如,有些人变换地点,或者仅仅是换个床,就会失眠。

失眠,在更多的情况下,是生理或心理健康状况变差的反映。比如,慢性疾病患者,发生失眠的比率明显升高;而70%到80%的精神障碍患者,有失眠症状;50%的失眠症患者,同时患有1种或1种以上精神障碍。

睡前状态,也是导致失眠的关键因素。比如,睡前进食、使用电子产品、工作过久;或者睡觉前心理活动较剧烈,情绪不稳定;睡眠环境,比如温度、湿度、光照、寝具舒适度等,也会导致失眠。总之,失眠症状背后的因素,非常复杂而多样,而且,导致失眠的很多因素,是药物无法解决的。

睡不好,就吃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因为,安眠药有许多副作用,比如,引起头晕、清晨嗜睡、记忆力减退、神情恍惚,长期服药后,如果停用药物,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引起焦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等表现。

因此,药物,不是解决睡眠障碍的第1选择。如果尝试行为疗法效果欠佳,又想快速克服失眠,服用药物,需要遵守按需、间断、足量的原则,每周服药3到5天,而不是每天晚上都吃药;需要长期服药时,应该在上床前5到10分钟服药,或者在上床30分钟仍然无法入睡时服药。安眠药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4周,如果服用4周,仍然效果不理想,应该及时就医,评估药物选择是否恰当,可以考虑更换药物。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失眠
失眠怎么办?
睡个好觉有多难?
世界睡眠日①|失眠是一种病吗?如何面对
打工人睡觉只能凭安眠药?求摆脱魔咒!
非药物治疗颈源性失眠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