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颠覆你理解的清明上河图

点开语音听解读 来自小赵话春秋 13:58

一说到清明上河图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可很多时候我们却误认为它是一副描绘宋代繁荣景象的图。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当真正去到故宫看到清明上河图,首先让我觉得惊讶的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题并不是清明盛世,连清明节都不是。因为我在画面上找不任何表现清明节各种习俗的痕迹,不管是扫墓、踏青还是野餐。这张画里也完全没有讴歌盛世,粉饰太平的意图。尤其令我震惊的是,在这幅作品的最核心处,也就是这张画的正中间,也就是一般是表达主题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个不和谐的声音来自桥下正要相撞的两条大船。这一点我在后面会进一步详细的解说。

另外,这幅画的作者到底是谁?由谁保存?怎么流传下来的?这些问题今天我都将做一一解答颠覆你的认识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在画面上其实直接就可以看出来,那就是漕运的繁忙,以及它给社会带来的富足和市场繁荣。

从头到尾仔细推敲《清明上河图》,你会发现画里画了很多店铺,尤其是酒铺特别多,这些店铺都是沿着河流建成的,说明他它们是因为漕运而兴盛发展起来的 。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回到北宋东京汴梁,也就是开封的地理、气候环境来讲。在北宋前期,清明这第一天开始暖起来了,天气清丽明朗。可是这时候没东西吃,去年的粮食都吃完了,新的粮食还没有长好。小麦等等这些最早的农作物刚刚开始出现一些谷浆,就是麦粒里面才开始出现有一点点鼓起来的痕迹,离能吃还远着呢。

这个时候的农村是非常饥饿的,社会是非常饥饿的。古代社会,饥饿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最大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组织、调度来解决饥饿问题,把南方的粮食运送到北方。通过对宋代气温和气候的权衡考虑,在清明这个节气的第一天,打开运河通往黄河的的闸口,让黄河的水灌满运河是最为合适的。

这就是“清明”跟漕运的重要关系。所以说,从表层来看,《清明上河图》确实表达了对北宋经济的富庶,但是从深层来看,它要表达却是整个宋代的饥饿问题。

而这幅画的含义还远非如此,这就要和这幅画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作者意图相关联了。

如果你上百度查,你得到的答案是清明上河图是宋徽宗年间张择端所画,目的是为了送画批评徽宗,可你翻阅史料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一次明确记录这幅画信息的是在北宋过去150年之后的张著所载,说他在项氏评论图画集中读到这张画,说这画是项家的宝贝。仔细分析你会发现

这篇记载提到这幅画只是可能是描绘宋徽宗时期生活的作品。同时,也没有人说是张择端画了献给皇上的,更没有直接提到这张画隐含了批评。

所以,我认为张著的记载并不能作为理解《清明上河图》的依据,我们需要重新考虑这张画到底是不是徽宗年间的,它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而这记载也给我们提供了两条重要的线索,第一就是张著提到,这张画最早是在《向氏评论图画记》里记载的,而且提醒读者要把它视为珍宝。

从张著记载的间隔时间来看,这幅画在150多年中完全不为人所知。那么,我们面对的问题应该是,这么重要的一幅作品,为什么在两宋期间只有向氏的人知道,而且还特别重视,把它视为珍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宋代时,绘画的功能和今天是不一样的。

首先,我们不能面对任何一件古代的作品都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艺术作品。是,有些图画艺术造诣很高,但它原来不是为了当作艺术作品而创作的。 纯审美这个概念在当时是没有的,这是现代艺术的观念。

那时的艺术作品是要表达一个精神,或者是记录一个事件。这种图画有很多类型,里面的写景不一定就是写实景,写景是要写出某种观念,比如皇帝的观念,或者道家的观念。

通过翻阅了很多材料之后,发现宋代绘画当中有一个概念叫今体画。今体画就是《清明上河图》的这个风格。今体画是什么呢?就是那个时候的“当代绘画”,画里画的是当时的人,当时的风俗,画得很逼真、很写实,画的是当下最活生生的生活,所以叫今体画。

和它相对的是一种有古意的画,也就是模仿古代风格,带有古意的画。今体画在徽宗时期就消失了,就不再提了,因为他喜欢模古的宣和体。所以仅仅从风格来看,《清明上河图》都不会是徽宗时期的作品。

而宋徽宗的父亲,也就是宋神宗,他也喜欢画。他还让过北宋著名的画家郭熙用山水画装点了他宫殿的几乎每一面墙。郭熙的画,你仔细去看的话就会发现,那些局部的人,比如撑船的,一对抱着孩子的小夫妻,和《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风格很接近。在人物刻画和房屋的刻画上,郭熙用的也是今体画。所以后来郭熙不受徽宗的欢迎,很可能是他的风格属于比较朴实的今体画。

所以说,从这张画产生的社会背景来看,不管是今体画的兴衰,还是汴河改道的问题,种种迹象都表明,这张画最有可能是神宗时期的作品。

其次,我们面对古代的巨幅作品决不能随口就说:这件作品表达了画家的某种想法。画家在那个时候,不会为自己的想法来做一件作品,更不可能有在作品中宣泄自己的想法。北宋文人画崛起后,才有了借笔墨抒发个人情感的可能,而《清明上河图》显然不是文人画。另外,在古代,随便批评皇上的语言和作品是要受到惩罚的。宋神宗时就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

神宗期间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王安石变法。在他的变法走到熙宁年间时,不幸遇到了天灾,在开封这一带,连着三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涝。特别是大旱的时候,颗粒无收,老百姓生活很困难,可是税收又加剧了。很多人就背井离乡去讨饭,聚集到富饶的开封城门口,期待得到施舍。

有一个守城门的小官可能知道神宗喜欢画,也相信图画的威力。所以从福建老家请人画下来这些流离失所、聚集在城门口期待救助的人们,并从通报紧急军事情报的途径献给了神宗。神宗看了之后立刻要大家开仓放粮,解救老百姓的困难,改税、减税、免税。

救助灾民的紧急情况妥善安排后,神宗皇帝开始琢磨:微不足道的守门吏居然敢把这张画送给我,而且直指变法的问题,他的背景是什么?皇帝觉得他的背景不简单,于是开始对大臣秋后算账,确信有某些大臣在背后指使这个小官员。刹那间,朝廷上下很多人受到了惩罚,很多人被流放了,其中也包括神宗的岳父也就是向皇后的父亲。

根据《宋史》记载,向皇后无数次陈情,才让神宗皇帝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把向皇后的父亲召了回来。皇后亲自出城迎接,但是老父亲没有见到女儿就去世了。那你想皇上怎么跟老婆交代?你去一看《宋史》就知道了,神宗最后是按照皇帝葬礼的规制安葬了岳父。如果他不感到内疚,怎么可能会把一个流放的岳父,以皇帝一样的礼数来安葬他呢?

我们再回到这张画的第一个记载。张著说,按《向氏评论图画记》说,《清明上河图》应该选入神品,是张择端画的。谁是向氏?你应该也猜到了,这个向氏就是向皇后的亲弟弟。向家也就是皇后的家族,以这件作品向神宗皇帝表明忠心。绝对不是张择端送画给神宗,而是向皇后的家族要去送给神宗,以这件作品表明有着皇亲的向家和赵家实际都在一条船上,如果船翻了,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需要同舟共济,携手度过盛世中的危机,而不是相互指责埋怨。

把这些线索连起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整个宋代谁都不知道张择端,谁都不知道这张画,偏偏这位向氏在他的《评论图画记》中,谈到张择端这张画。唯独向家了解这件作品这个事实,这恰好说明这张画的存在是向家内部的秘密,是宫帏之内、皇族内部的一个隐秘事件,别人可能是不知道的。因此这张画也一直作为一个宫闱秘闻存在于宫廷,收藏流传在后族的手里。

这一下,也解决了我们最开始提到的那个画里的问题,为什么这么长一张画,一切画的都是很繁荣昌盛的一个社会,独独在最核心的位置,具有典型的时间和地点标志的虹桥下面,画出了桥下面有两只船要相撞了。无论撞与不撞,这都是一个事件,纯粹描绘清明盛世的作品是不会表现这样的事件。所以说,这张画以桥下船的危急瞬间,隐喻着当时社会的问题。

仔细看,你就能在船上看见两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女性,一个老太太拉着旁边站的一个小娃娃,指手划脚、大呼小叫地站在船的前方的棚顶在指挥着这些船,还有一个女性在船的尾巴上掌舵,跟其他男性在一起掌舵。这让我联想到了向皇后,她不但辅佐了神宗皇帝,而且她亲自点了徽宗来当皇帝,你可以想象向皇后在整个北宋末年,三任皇帝时期的地位。

所以换个角度,你就会相信这件作品与向家的密切关系:如果你上过船的话,你就会知道,即便是妇女解放的今天,船头也是不允许女性随便去的,更不会允许女性掌舵。相对封建的宋代,又怎么会在作品的核心处,明显地描绘两个如此高调出场的女性?

所以,这张画的意思是说:皇上,尽管你们赵家对不起我们向家,我们向家依然对你忠心耿耿,我们是在一条船上的,我们是在这一条皇家大船上。你是掌舵人,我是你的辅佐人,遇见了问题的时候,我们要同舟共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明上河图》的密码(同舟共济)书评
《清明上河图》绝非盛世繁华之作,却暗藏危机四伏的杀机?
《清明上河图》放大10倍,发现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附赠1G高清图
一幅画,一个家族,一个王朝之间的恩怨情仇爱恨纠葛
《清明上河图》的主题:同舟共济
清明上河图竟隐藏着惊天秘密,可惜皇帝没看出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