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米厂砻坊的变迁

整理:张紫石、浦熙炎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一辑

民国初年,我县的稻谷加工,仍沿袭古老的方法,是用木砻(形同石磨)以牛力牵引去其谷壳,通过扇筛后成糙米,继续用人力在缸臼内舂臼,劳力强,工效低,质量差。

砻谷一般历来都由农民自行解决,经加工成糙米后出售于市,所以城区都设有臼坊。糙米经加工后成白米,名曰“臼白”。

缸臼系陶制品,其形上大下小,似喇叭形状,容量可一次加工米五斗。该缸臼系用木架支一杠杆,其重点为一杆上系石谓舂,以增加重力于臼内米上,促使磨擦去皮,人站在杠杆端的力点位置上,利用脚力使臼杆连续上下不止,米粒随之翻动且磨擦均匀,通常一人一天能舂三臼,约米一石五斗。

城区规模较大的臼坊有庞荫侯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陈家市独资开设的新茂臼坊,该坊与四丈湾的邹家臼坊,各有缸臼六七十只,每坊日产白米百石左右。此外,米行有零售业务的一般也都设置缸臼两三只,如袁宏大、童益和、吕义润等。

其时,昆山、青浦等邻县已开始采用机器碾白,成品色泽光亮、出率高、质量优,称为“机白”,因其生产量高、销售畅、运转快,我县米商亦将糙米运往其处加工后转去上海销售。此举不仅加工利益外流,为邻县厂商所得,同时也增加了商品流转的环节。

民国二年(1913年),周伯渔、沈竹卿、王铁珊等筹建电灯厂,同时购置碾米机五台,利用照明发电余力,承接加工,这是我县第一家机器米厂,名为“电灯米厂”。从此,外运加工逐步减少。

机器碾米不仅质量好,而且每机每小时能碾白米(中白粳)五六石,比臼白产量高数十倍。由此,民国三年(1914年),新茂臼坊主庞荫侯与周星庵合作,购置机器,开设新裕米厂,聘请张志渔为经理。沈竹卿雄心勃勃,相继在陈家市开设开泰米厂。

当时米厂在我县尚属新兴的加工工业,有其一定的发展前途。同时也带动了五金业机器零件的业务。民国五年(1916年),又有青浦人张松源来常于小东门杨家桥开设新丰米厂。民国七年(1918年),章友恭在南门四丈湾开设大盛米厂。以后逐年屡有开设,都是使用内燃机为动力。民国十九年(1930年),俞恒泰米行附设米厂第一家使用了电动机,从而影响了粮食加工业的设备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

砻坊设立的时间较晚,一度曾用金刚砂砻替代木砻,然未获得广泛应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无锡荣鑫铁工厂褚炳荣来我县推销橡皮砻机,首先由季润记米行与羊尖米商合股在南门三里桥北桥湾开设的立成砻坊采用。由于使用橡胶滚筒米粒光亮,碎米率低,生产率高,颇受社会重视和欢迎。翌年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先后有民生、源丰、宏大、振兴砻坊等八户相继开设;新裕、万成、大丰、公兴、润丰米厂亦增设砻机。自砻谷改用橡胶滚筒的砻机以后,农民咸以稻谷出售,莫不称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我县米厂、砻坊有七户中途停业,六户改组易主,但仍有三十一户之多,拥有碾米机一百五十八台,砻谷机二十四台,实已超越社会需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县于十一月沦陷。米厂、砻坊在战乱中全部停业。战事西移,秩序稍定,各业渐次恢复。翌年(1938年),上海米商来常采购大米者云集,日商四出收购军米,更兼上年因战事关系农村存粮尚未脱售,货源充沛;邻县米商也相率来常销售大米,米市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

该年夏季以后,米厂除俞恒泰、永大、裕成三家未能复业外,都先后开张,且新增了二十三户。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又增设八户,此后五年中,开、停、转者屡见不鲜。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止,城区共有米厂、砻坊五十六户。其中纯砻坊十一户,全业共有砻谷机七十八台,碾米机一百七十二台,使用电动机的有二十三家。

民国二十七、二十八年(1938、1939年)两年中的畸形发展,米厂、砻坊日夜开工,年达三个月以上。由于追名逐利而经营此业者甚众,造成设备大量过剩。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以后,日伪扫荡封锁我县四乡农村,米粮来源日少,米厂、砻坊从此一蹶不振,农丰米厂首告停业。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伪大举“清乡”,形势更益险恶,裕丰米厂停业改组为家庭纱厂,其它各厂则处于半开半停状态。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伪对粮食统制,加工业务更少,停工者日多,更兼燃料日益紧张,虽经改装设备以木柴替代柴油发动,但木柴来源亦颇不易,而日伪索油索柴奇紧,砻坊、米厂受迫日甚,大部停工,全业奄奄一息。其时,纱布亦受日伪统制,上海、无锡苏州等地大型纱厂主为挣扎图存,摆脱困境,设想分拆纱锭迁运来常开设小型纱厂。米厂的厂房和动力设备利于改营纱厂,因此部份大型米厂主趁机联系商谈,出售动力设备,出租厂房,或认股投资合作经营纱厂。

经过一番洽谈商议后,开泰米厂更改为泰丰纱厂,新丰米厂变更为琴丰纱厂,穗丰米厂易名为常安纱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继有大有、大裕两米厂更改为元生纱厂,仁源米厂更改为承源纱厂,公兴厂房亦出租久辛纱厂。一般小型米厂因原料中断而停工者亦众。

抗战胜利时,除新昌、泰丰等厂坊因日伪有瓜葛而自行停业外,米厂、砻坊共有四十一户,其中纯砻坊四户,设备共计有砻谷机七十台,碾米机一百十八台。

日本投降以后,社会获得了暂时安定,市场也有所改观。米厂自营或贩粜也略见起色,依靠代客加工的,业务也日见好转。广大群众希冀长治久安以休养生息,可是国民党却违背人民意愿,发动了内战。烽火四起,枪炮声不绝,社会无日安宁。通货恶性膨胀、物价飞涨,米厂、粮行出售白米以后补不进稻谷糙米,资金日益短绌。业主宁以存粮保值,漠视经营买卖。粮食加工更益清淡,停工日多,开工日少,维持多艰,硬撑亦难。1949年4月我县解放时,米厂、砻坊共有四十户,其中纯砻谷的一户,纯碾米的二户,砻碾兼营的的三十八户,设备计有砻机七十四台,碾米机一百二十七台。

我县城区的众多的米厂、砻坊是在日伪统治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开设的,其中规模较小的厂坊都属粮行为争利而附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历来处于过剩状态。

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粮商的同时,建立了国营常熟米厂。对私营米厂采取了适当安排,积极改造的措施,分别情况,委托加工,给予维持。迨至1951年12月,城区有私营米厂三十家,设备共有砻谷机五十五台,碾米机八十八台。

尔后,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商品粮食的流转逐步趋向正常,粮食加工设备更显得过剩,私营米厂的逐步淘汰已属势所必行。随着粮食统购统销新形势的出现,米厂砻坊同粮行相继转业。

1956年1月,我县私营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时,经政府批准为公私合营的米厂有新裕、兴记、义昌、协丰、永利和、大盛、大公、永余等九家。其时,职工有三百六十五人,私方人员有十一人,私方从业人员四人。企业合营以后,经改府批准撤销了永余米厂,大盛、协丰合并新裕;并将新裕米厂迁移至梅李镇,兴记米厂迁移至董浜镇,义昌米厂迁移至金村镇,永生协迁移至任阳镇,永利和迁移至横泾镇,大公迁移至福山镇。从而使我县大镇都有了米厂,改变了粮食加工需远道往返运输的状况,节减了大量的费用支出,节约了可贵的人力物力,而今我县的米厂,通过国家的投资和一系列的改革,已成为自动化的粮食加工厂,并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民建常熟市支部/常熟市工商联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米加工技术
精良加工设备降价公开出售
省粮食局呼吁转变消费观念:选购大米不能只追求品相
民国时期的证券交易市场
自动碾米机进社区,在家门口能吃到现碾的米你会买吗?
粮食加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