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永兴 | 知了声声

知了声声

孙永兴

北窗外花坛,种了棵香椿,三五年不到,就窜过了屋檐。夏日慵懒,睡午觉,突然被一阵嘹亮的叫声惊醒。原来,香椿树上来了只知了。妻子说,拿根棒,把它赶了。我说,别赶它,久居闹市,多年听不到知了叫了,夏日里,总感缺了点什么。

童年的乡村,知了声伴随我们度过整个夏天。凡有树的地方,蝉声一片,声浪逼人。人走近,声浪“嘎嘎”渐止,人走远,声浪又起,此起彼伏,抑扬有致。肥硕的知了高踞树梢,声鸣远扬,娇小的蜢蝉藏匿丛莽,孤吟自赏,活泼泼的一个鸣虫世界。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乡间小路,处处怡红快绿,地地天籁之音,童年之事:不外乎游泳、爬树、粘“知了”、摸鱼虾。

家中瓦甏里舀一碗面粉,放几粒盐,和好面,盖上湿毛巾,静候片刻,再把面团放在水里漂洗,便能洗出面筋来。面筋绕在竹筷子上,竹筷子插进竹竿,拿着竹竿,就可以粘“知了”了。

“知了”跟鸾凤一样,讲究“良禽择木而栖”。路旁河边,“知了”喜欢栖息在柳树,枫杨和乌绒树上,其他树,很少光顾。城市的行道树,如果没有这三种树,你就听不到蝉声。有了这三种树,地上铺满了水泥板,蝉蛹钻不出地面,也不会有蝉声。

粘“知了”的孩子,三五成群,结伴而行。一人操竿,其他人蹑手蹑脚,弯腰曲背,双手捂住自己的屁股眼,双眼紧盯树上,紧张地在枝叶间搜寻。可能是风俗吧,这里的孩子,不管是捉蜻蜓,扑蝴蝶,还是粘“知了”,都要捂住自己的屁股眼。人体器官,都能自控,唯有腹中之气,会爆冷门,坏了事。一天下来,收获有限,粘“知了”必须粘住翅膀,粘在其他部位,它会逃脱。粘住一只“知了”,拼命挣扎,拼命叫唤,附近的知了“轰”的一声,全逃了。面筋只有在将干未干的时间里才有粘性,所以,能捉到两三只知了,也算运气了。

翻翻古书,知道粘“知了”,大有学问。《庄子》中的《佝偻老人》,是这项技艺的祖师爷。孔子到楚国去,经过一片树林,看见一位佝偻老人。他用长竹竿捕蝉,一戳一只,一戳一只,就像地上捡东西一样容易。孔子说:“老人家,你这么熟练地捕蝉,是手巧呢,还是懂得了某个道理?”老人说:“我是懂得了道理,捕蝉才这样容易的。捕蝉的人,平时要练习在竹竿上顶圆珠。竹竿上能顶两颗圆珠,知了便很难逃出你的掌心;能顶三颗圆珠,十只蝉难逃走一只;能顶五粒圆珠,捕蝉就像在地上捡取东西一样容易了。我捕蝉的时候,身体像一棵弯背老树,手臂就像枯树枝。世界再大,美景再多,我也不问不闻,眼睛里只有知了。没有多余的动作,没有多余的想法,处在这种状态下,哪只蝉能够逃出我的掌心呢?”粘知了还有这等学问!

佝偻老人的时代是以“蝉脯”为美食的,并用作祭祀。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代。唐代以后吃蝉脯不多了,蝉成了诗人吟咏之物。最有名的咏蝉诗是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用鸣蝉比喻自己的人生遭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用蝉声来吟唱离情别绪。最妙的是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多美的一幅田园画啊。我偏爱王维年老时写的诗句:“倚杖柴门外,临风听鸣蝉”清泠泠十个字,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我对妻子说,别惊扰了窗外那只小生灵,让它高唱吧!唱出它的心声,唱出夏日的韵味。

发表在《姑苏晚报·怡园》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孙永兴,笔名虞城憨憨,谢桥中学退休教师,近年搦笔属文,报刊发表散文、小说、传记等二百多篇,各类得奖三十余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蝉趣
学习成功离不开“专心”
愿你像粘蝉老人一般
散文:蝉鸣声声里的少年时光
小故事 大道理(驼背翁捕蝉)
人在职场,能成事的人,做到了以下几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