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4)

转自《王庄镇志》《徐市镇志》《淼泉镇志》第一编第一章

常熟乡镇建制沿革(3)

拾、王庄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始见于唐。《吴地记》称管乡二十四。《吴地记》后集又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王庄境属感化都。

北宋《无丰九城志》载∶常熟县为9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个乡),即积善、开元、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王庄地区属感化乡。

宝祐二年(1254年)纂修的《琴川志》记述县内9乡,50个都,158个里,478村。王庄大河仍属感化乡五都。

元代常熟县的区划未变,都以下里改为图,分589个图。

明代弘治年间,常熟县为9乡48都,都以下,明初增设44区,后又划为85区辖483图。王庄一带属感化乡五都领图六。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分置常熟、昭文两县后,旧有9乡两县分割,感化、崇素、南沙、归政,四乡归常熟县,思政乡归昭文县。端委、开元、双凤、积善4乡由两县按地域划都、图分治各沿用原来乡名。由此常熟县为8个乡,昭文县为5个乡。王庄大河一带属常熟县五都五区(大河、王庄、童庄)。

清代中叶,两县的旧有乡名已不用,而改划为场。常熟县分为8场,昭文县分为4场。以场统都、以都统图。两县同城而治。

清代末叶,常熟县辖南一、南二、南三、南四、丰一、丰二、丰三、丰四共8个场。王庄大河地区属南一场五都领图六。即∶一图坐落上石桥、王庄,田号42,田3550亩。二图坐落樊庄、大龙湾,田号44,田7214亩。三图坐落大河童庄浜,田号24,田4769亩。四图坐落王舍人桥、大河北泉桥、南泉桥,田号39,田6401亩。五图坐落车路坝、祥里巷,田号32,田5030亩。六图坐落大河西村、沈店桥,田号34,田3388亩。

宣统二年(1910年)推行地方自治,依两县的都图区域及城乡集镇的分布情况划分为35个市乡。王庄境属里仁乡。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辛亥革命后,常熟县与昭文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元年(1912年)常熟仍为35个市乡。王庄属常熟县里仁乡(地域范围王庄、石靖)。民国18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布的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全县划为15个区。凤凰区(九区)有凤凰山乡、西义乡、里仁乡、大河乡。王庄属常熟县凤凰区里仁乡。

民国23年4月,全县15个区改为8个区,区以下百户以上的村庄为乡,不足百户的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的街市为镇,不足的编入乡。全县有260个乡镇。王庄地区属塘桥区(第四区)。

自民国26年至34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常熟沦陷达8年之久。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及江阴、无锡地区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民国29年至民国30年间,先后在常熟境内和垮地区建立了常熟县、苏州县、阳澄县、太仓县、沙州县、无锡县、虞西行政署等民主政权。王庄区(王庄)、顾山区(顾山一带)属虞西行政署。

民国28年,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改由县直辖乡,将35个乡并为31个乡。里仁乡和大河乡合并为仁和乡,王庄大河一带属常熟县仁和乡。

民国30年7月,日伪发动大规模的清乡,再次改为区乡制,全县10个区。王庄地区属第八区(练塘)的王庄乡、翁庄乡。第九区(鹿苑镇)的周渠乡、戴湾乡。

民国34年8月,抗战胜利后,日伪政府崩溃,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8个区划,区以下的乡镇扩并为82个乡,并重编保甲。王庄地区属常熟县塘桥区王庄镇(王庄乡、戴湾乡、石靖乡),大河镇(周渠乡)。

民国37年5月,全县82个乡镇再缩并为35个乡镇,除沙洲区外其余各区尽撤,乡镇归县直辖。王庄属常熟县仁和乡(大和乡、王庄镇)。下设18保258甲。乡公所驻地王庄镇。

民国38年2月,全县划为6个区,57个乡镇。王庄属常熟县练塘区仁和乡。

第三节  建国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县市分辖区划。王庄属常熟县塘桥区,仁和乡。

1950年3月,常熟县人民政府调整区划,全县划为14个区,218个乡,2164个村。王庄境内部分隶属大义区∶大团乡4个村,童庄乡10个村。部份隶属练塘区∶王庄乡11个村1个市镇,福寿乡9个村,翁庄乡3个村。

1956年3月,常熟县市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合作社代村。王庄境内分布在练塘区的福寿乡并入王庄乡,下设9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塘桥区的大团乡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入童庄乡,下设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7年9月,县实行撤区并乡,全县划为44个大乡一个县属镇。两个中乡并为王庄乡,翁庄乡金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划为王庄乡。全乡共有1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9月,全县撤乡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组织体制,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大跃进时期下设营,第一营有金星社、六社、四社。第二营有二社、三社、四社、五社。第三营有一社、张村社、新丰社。第四营有红星社、新联社、中华社、山东社)。八社和安定社划为羊尖公社。全社共设14个生产大队,88个生产队。

1961年,全社由14个生产大队划为18个生产大队。原黄草塘大队分为河西巷大队、芦家塘大队。原王家弄大队分为吴效庄大队、浦巷大队。原龙龙湾大队分为山界大队、山联大队、山东大队。

1963年,公社将福寿桥大队划分为尤巷大队、石靖大队,全社共有19个生产大队216个生产队。

1968年,王庄公社成立渔业大队,全社为19个农业生产大队,一个渔业大队。

1983年3月,全县实行公社改乡,乡以下生产大队改行政村,生产队改村民小组。是年为加强对经济工作领导,乡建立了经济联合委员会。村建立经济合作社。

1992年7月,省政府批准王庄撤乡建镇,成立王庄镇人民政府,乡经济联合委员会改称镇农工商总公司。

1997年,进行体制改革,镇农工商总公司改称为镇经济发展总公司。

1999年3月,实施行政村区域调整,由金家桥村与河西巷村合并为河金村,尤巷村与石靖村合并为福寿村,张村村与浦巷村合并为张村村,吴效庄村与车路坝村合并为车路坝村,渔业村与东陈巷村合并为东陈巷村。

拾壹、徐市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境域唐、五代属常熟县。

北宋,常熟县辖九乡三镇,李墓属思政乡。

南宋,李墓属思政乡二十八都昭德里。

元元贞元年(1295),常熟县升常熟州,李墓属常熟州思政乡二十八都。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张士诚称吴王,曾改苏州为隆平府,辖常熟,李墓随属。

明,属常熟县。

清雍正四年(1726),常熟东境分置昭文县,徐市隶属昭文县。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建都南京,称天京,农历八月,克常昭两县,两县隶属天朝苏福省,徐市随属。

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退出常昭,两县复隶苏州府。同治、光绪年间,旧有乡名不用,改划为场,徐市属东三场二十八都。

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颁布地方自治章程,将原有都图划为35个市、乡,徐市始设乡治,辖老徐市、归家市、陆家市、周泾口。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年11月7日,常昭两县合并为常熟县,徐市随属。

民国元年(1912),徐市置乡治,设乡董、乡佐。

民国18年(1929),县以下实行区乡制。全县划分15个区。13区(贵泾区)区公所驻徐市,辖徐市乡、董沈乡。乡以下设闾,闾以下设邻,每5户为邻,设邻长。

民国23年(1934)5月,全县15个区缩并为8个区,徐市始设镇,周泾、陆市、杨塘、归市、里睦、周桥、智林始有乡建置。上列乡、镇均属第五区(支塘区)。

1940年4月23日,谭震林在徐市旗杆里竹行观音堂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东路军政委员会。东路军政委员会以徐市为中心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8月4日,常熟县人民抗日自卫会于徐市寺泾成立。

县抗日自卫会于徐市置里睦区,辖徐市、归市、陆市、里睦、贵泾、智林、周桥、杨塘、周泾等乡及徐市、周泾2个镇。

1941年2月7日,常熟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徐市成立,任天石任县长,吴宗馨为副县长。原抗日自卫会改为县参议会。1941年4月将原置徐市的里睦区撤销,其贵泾塘以西部分及徐市乡镇和原长毫区合并为雪长区,东部和原吴市区合并为吴里区。常熟县抗日自卫会、县抗日民主政府控制区东起何市,西达耿泾塘,南至白茆塘、青墩塘,北临长江。

民国28年(1939),伪江苏省维新政府令废除区制,设县直辖的市乡制。县知事公署在全县撤区,将原有35个市乡并为32个市、乡。各乡设乡公所,委乡董、乡佐,徐市为市乡之一。

民国29年(1940)4月,汪伪政府成立,7月恢复县区制。县知事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徐市隶属未变。

民国30年(1941)7月,日伪发动“清乡”,划全县为15个区,强化区、乡、镇伪政权,重编保甲。第5区区公所驻徐市,辖徐市、何市、董浜、项桥、支塘5个镇和杨塘、盐铁、窑镇、枫塘、贺舍、黄浦、梅苑、周泾、里睦、归市、陆市、智林、周桥、红沙、沈市、永安、望贤、长亳、逸士、南桥、浅步、归庄、濂湖、洙莱24个乡。

民国34年(1945)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9月,国民党常熟县政府成立。11月,撤伪置的区乡,恢复抗战前1934年的8个区、260个乡镇的建置。徐市复置镇,隶属支塘区。

民国35年(1946)7月,区公所改称署,区以下实行乡、镇扩并。全县并成83个乡、镇并重编保甲。扩并后的徐市镇辖原徐市镇、周桥乡、智林乡;周泾乡辖原周泾乡、陆市乡、杨塘乡;归市乡辖原归市乡、南桥乡、里睦乡。上列乡镇均隶属支塘区。

民国37年(1948)5月,由82个乡、镇再并为57个乡、镇,同时撤区,改区辖乡镇为县直辖。徐市将归市乡(除6保外)并入后为甲级镇,下辖19个保、276个甲。

民国38年(1949)2月,全县改划为6个区,恢复区制。徐市设区,辖支塘、董浜、何市、徐市、吴市5个镇和沈市、周泾、横塘、东张、小市5个乡,计163保、2338甲,直至解放。

第三节 建国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在原全境建立常熟县和常熟市人民政府,隶属苏南区、苏州专区。5月初建立徐市镇人民政府和周泾乡人民政府,均属支塘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废除保甲制。

1950年1月,常熟县调整为14个区、218个乡,周泾乡析置周泾、陆市、杨塘3乡,徐市镇分置徐市、里睦、贵泾、归市4乡。并以里睦塘为界南属支塘区、北属吴市区。乡镇以下设行政村、组,集镇下设居民小组。

1954年,对部分乡和村的区划作了调整。徐市乡西北部析置徐北乡,其余部分建徐市镇。

1956年,境内乡镇合并为周泾、徐市、归市3个乡,乡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乡以下普遍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并以社兼理行政村事务。

1957年9月,全县撤区并乡。归市中乡除白茆塘东划给何市外,其余16个村并入徐市;周泾中乡一部分划给碧溪,其余15个村同时并入徐市乡。全乡扩并成23个高级社,设社长。社以下建生产队,设队长。

1958年10月,徐市乡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制。人民公社设管理委员会长改称社长,下辖生产大队、生产队。将原23个高级社改划为15个生产大队291个生产队。

1962年至1963年,将15个大队调整为19个大队,同时调整大队序号。

1967年1月,公社管委会被“造反派”夺权。公社人武部成立生产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公社工农业生产。

1968年3月30日,常熟县革命委员会成立。4月,徐市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5月10日,实行地名标准化,把19个以数字命名的大队,改为以地名命名的行政村。7月15日,以数字命名的生产队改为以地名命名的村民小组。1983年,行政村启用新印章。

1981年12月,改公社革命委员会为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3年4月,恢复乡人民政府旧名。

1986年4月,改徐市乡为徐市镇,实行镇管村制。

拾贰、淼泉镇建制沿革

第一节  民国前建置区划

唐《吴地记》后集载∶“常熟县十二都∶积善、开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归政、双凤、思政、郭行、升平。”淼泉一地属于开元都。

宋代《元丰九域志》载∶常熟为九乡(并去太平、郭行、升平3乡)。宋宝祐二年(1254年)纂修的《琴川志》记述县内九乡,分辖50个都、158个里、478个村。其中虹桥、古段、寨角等地隶属常熟县开元乡德仁里,二十五、四十四等都。

元代,常熟县升为常熟州,都以下改里为图,乡以下划分场、都、图,淼泉一地属二十五、四十四都。

明代,洪武二年(1367年),常熟州复为常熟县,淼泉一地的建制区划未变。

清代,雍正四年(1726年),划常熟县东境设昭文县,淼泉一地隶属于昭文县开元乡。宣统二年(1910)推行地方自治,常昭两县划分为35市乡,虹桥乡辖淼泉、兴隆桥、塘口等地。宣统三年(1911)10月10日,武昌起义,11月7日,常昭两县光复,合并为常熟县,淼泉的建置区划未变。

第二节  民国时期建置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全县仍为35市乡,淼泉的行政隶属关系未变。

民国18年(1929年),实行区乡制,全县划为15个区。淼泉隶属于梅塘区等。

民国23年(1934年)4月,全县改为8个区,淼泉分属为淼泉镇和古段、塘桥、虹桥、钱仓等乡。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日,常熟县建立了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淼泉一地隶属抗日民主政权梅南区。

沦陷期间,民国27年(1938年)7月,伪政权参照民国18年划分的区乡。民国28年(1939年)3月,伪常熟县知事公署根据伪江苏省维新政府废除区制的指令,将35市乡并为31乡,淼泉一地属虹桥乡、古苏乡等。民国30年(1941年)1月,伪县政府又变更区划,全县划分8个区、260个小乡镇(区及小乡镇名与民国23年同)。同年7月至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伪县政府再次改划区乡,全县划10个区,淼泉属第一区、第二区,境域划分为淼泉镇古段乡、寨角乡、虹桥乡、钱仓乡等。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日伪政权崩溃。11月,恢复抗战前8个区的区划(与民国23年同)。

民国35年(1946年)5月,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划为82个乡、镇,境域分属古里镇、淼泉镇、虹桥乡。

民国37年(1948年)5月,再缩并为57个乡镇,所辖乡镇全为县辖。淼泉一地属虹桥乡、塘坔乡、古苏乡等。

第三节  建国后建置区划

1949年4月,常熟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建立区、乡人民政府。

1950年3月,县人民政府调整区和乡的设置,全县划为14区、218乡(习惯上称“小乡”)。现淼泉境域分属淼泉、章湖、吴庄、陆浦乡(属古苏区)和清水、陈塘、塘坔乡(属梅李区)。下半年,乡以下废除保甲,建立行政村和村民组(附表1—1、1—2)。

1956年3月,全县划分为8个区。合并各小乡,乡以下以农业合作社替代行政村境域分属淼泉乡、塘坔乡(习惯上称“中乡”)。

1957年9月,全县撤区并乡,将淼泉乡和塘坔乡合并成新的淼泉乡(习惯上称“大乡”),下辖13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

1958年10月,淼泉乡改称淼泉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以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

1968年4月,淼泉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淼泉公社革命委员会,各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1981年9月复称公社、大队管理委员会。

1983年7月,政社分设,改淼泉人民公社为淼泉乡,建立乡人民政府,另设乡经济联合会;生产大队复为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员会,各村设经济合作社,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91年7月,设立淼泉乡农工商总公司。

1992年12月,撤乡建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7年8月,镇农工商总公司改名为镇经济发展总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游埠镇建置沿革
湘潭市建置区划沿革
围观!“出盐泉的山堡”看考证后“涪陵”二字的由来!
西苑乡建置沿革
七百余载属广西,八百多年隶广东——广东怀集县的历史
王闻大 | 武宁乡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