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长寿路》连载3:昌兴纺织印染公司纺厂(作者:黄振炳)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百年长寿路

一条长寿路 半部普陀史

黄振炳

上海有这样一条马路,与南京路、淮海路等一起列为上海十大名街。该路筑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初名为“劳勃生路”。1943年7月收回“租界”后以四川省长寿县而改为“长寿路”。长寿路的百年变迁史,折射出上海的近代社会发展变革,可谓半部普陀史。百年来,在这条承载着时代、希望之色彩的路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呢?

前文回读:

1、前言

2、白礼氏洋烛,点燃光明

3、昌兴纺织印染公司纺厂

长寿路23号

上世纪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无锡的民族工商实业家群起,形成了荣、唐、薛、杨四大家族。这四大家族不仅对本地区民族工业的崛起与发展至关重要,对近代上海民族工商业的整体实力的提升,也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上海人眼里,无锡的荣氏家族在建设近代上海实业中最为光鲜亮丽。殊不知,无锡的唐氏家族在上海的业绩,也不可小觑。如上海庆丰公司保丰纺织漂染整理厂、协新毛纺厂、丽新织造厂、昌兴纺织印染公司等企业,都是由无锡唐氏家族来沪创办或合资兴办的。

▲丽新纺织印染整理公司上海新厂“双鲤”商标

唐氏家族兴旺发达,除了唐保谦、唐炳源这一支煊赫一时外,另一分支唐骧廷(唐炳源的堂叔)亦赫赫有名,在政商两界颇有影响。本文所述的昌兴纺织印染公司即为唐骧廷在无锡遭日寇进犯后,于1940年抵沪选址长寿路23号所创办。

唐骧庭(1879-1960),名殿镇,以字行,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无锡人。20岁开始继承父业,经营土布庄和夏布皮货行,无锡以前著名的老字号布店“世泰盛”就是他的产业。他又在无锡北大街开设九余绸布庄,由于其处事严谨,管理细密,几年以后,九余绸布庄获利甚多。唐事业有成,离不开他身边的一位事业合作伙伴,业务搭档。此人就是程敬堂。程敬堂(1885-1951),安徽省婺源县柏源乡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常熟县乌墩。1894年,因父亲转入无锡森裕丰木行,他随迁无锡,开始入塾读书。1900年进无锡元章绸布店当学徒。3年后转为人和绸庄职员,同时就读于商余补习学校。1907年,改到九余绸布庄当跑街,并参加商余体操会(商团前身)。1910年九余经营困难时,他四处筹资,使九余渡过难关,因而成为九余的股东和实际经营者。

1916年,为解决九余绸庄的货源问题,唐骧廷与程敬堂合作,集资接盘冠华手工织布厂,扩建为丽华机器织布厂。1919年,丽华布厂资金增至2万元,进而增设丽华第二布厂。1920年,唐骧庭与程敬堂、邹颂丹、邹季皋、唐汉源、夏铁樵、朱庭墀和沈锡君等先后集资一百多万银圆,顶着日商的垄断倾销和排挤,合股创办大型企业,在惠山桥西吴桥堍建立丽新机器染织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下半年正式开工生产。为了突出其以机器染织为主的特点,于是将公司和厂名改为“丽新机器染织整理股份有限公司”及“丽新机器染织厂”。主要设备有机器织布机100台、铁木机100台、木机200台,以及一部分染整设备。开工生产后,运转正常,产量达到设计标准,质量也比较理想。唐骧廷和程敬堂分别担任总经理和协理。

初创时工人有600多人,开工头两年,因纱布进口倾销,所制产品大量积压,股东们沉不住气,纷纷提出拆股关停,唐骧廷不得不以自家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20万元,并多方借款,支撑局面。此时,程敬堂则凭着多年经商的经验和机智,加强产品的外销,让企业迈过了这段难坎。

话说唐骧庭在创办丽新染织厂之初,次子唐君远刚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年仅21岁,考虑合伙办厂,管理上人才缺乏,唐骧廷赶紧让儿子放弃学业上的继续深造,回家里帮助父亲来打理自己的家族企业。

唐君远(1901-1992),生于无锡严家桥(今羊尖镇),字增源。他与上海最初的渊源是就读于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后转入东吴大学。五四运动时,任学生会主席的唐君远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唐君远于1920年奉父命回到无锡参加丽新布厂的筹建,并从最底层的考工员做起。

1925年,25岁的唐君远升任厂长,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颇有抱负。面对眼下中国的纺织市场,几乎被拥有先进设备和技术的日商所垄断的状况,他认为要敢为人先,欲在生存中求发展,唯有苦心经营,开拓新领域,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才能独占鳌头。对此,他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更新设备,从银行贷款订购英国织机200台,添办上光机及全套染色设备,使丽新成为旧中国纺织业中独此一家采取纺纱、织布、印染“一条龙”的联合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了工厂的生产面貌;第二,制订“智爱勤慎”的厂训,把知识、人才放在经营的首位。以高薪招聘南通纺院、杭州工专、苏州工专毕业生,引进外资纺织厂工程师和归国留学生,主持生产技术管理,还对旧有的工头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技术为中心的分层管理体制,使企业管理跃上新的台阶;第三,注重掌握市场讯息,生产适销对路产品。经常派人到上海跟踪观察外国人衣着花样,回厂交设计人员参考。另设门市部,直接听取顾客的意见和要求,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为此他自己也常常亲自参加新品的仿制和研发,曾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出以正反手纱交织成的鸳鸯府绸,又用烧碱使布面起绉的方法织造棉布,起名“泡泡纱”,成为该厂热销品牌,风行全国;第四,注重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扩大产品种类。例如制成的“海昌蓝”纱布具有不褪色的特点。1930年代中期,花色品种达100余种,“千年如意”麻纱、“鲤星”“洋纱司马光”府绸等均成为名牌产品;第五,利用社会游资,发展生产。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抵制日货风起云涌,国产纱布销路大畅,丽新不仅摆脱了此前的困境,偿清了全部的债务,而且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唐、程二人决定增资扩大生产规模,将工人增加到800多人。扩资后,丽新日产棉布可达1000多匹。1936年企业改名为丽新纺织漂染整理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资本达480万元。至抗战前夕,丽新已由普通染织厂发展成为纺、织、印染的全能工厂。就这样,一对父子——唐骧庭和儿子唐君远子唐君远,再加一个“外姓人”——程敬堂,组成了一个无锡“四大家族”排行老二的唐程资本集团。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无锡沦陷,翌年春,大日本纺织公司董事长通过日军司令部胁迫他将丽新厂与日方“合作”,被拒绝。为此,日军将他关进木笼子折磨了两个星期。但他仍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致使厂中机器遭日军毁坏,700多台电动机被抢走。丽新厂房、机器设备受损严重。是年,唐骧廷父子和程敬堂避居上海,利用上海租界特殊环境,以剩余资金及招股集资50万元,创办了昌兴纺织印染公司,分设纺、织、染三个厂。棉纺厂开在劳勃生路11号(今长寿路23号),1940年成立,负责人沈哲民; 织布厂开在马斯南路(今思南路88号),1938年成立,负责人唐骧廷、唐君远; 印染厂开在戈登路(今江宁路580号),1939年成立,负责人唐静斋、程如楷。抗战胜利后,唐骧庭在上海建立了上海丽新总公司,自任总公司总经理,下设上海丽新纺、织、印染三个厂及上海协新毛纺织厂。至1947年,已恢复到纱锭3万余枚,布机700余台。

▲昌兴纺织印染厂,纺部1940年成立,负责人沈哲民,厂址长寿路11号(今23号); 织部1938年成立,负责人唐骧庭、唐君远,厂址思南路88号; 印部1939年成立,负责人唐静斋、程如楷,厂址江宁路580号。事务所江西路432弄49号。

唐君远,在解放后曾担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其儿子唐翔千,曾就读于上海大同中学,1945年毕业大同大学商学院,1947年先后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唐翔千于1950年到中国香港创业,有香港“纺织大王”美称,邓小平赞他是来内陆投资的001号。唐君远之孙唐英年,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出任香港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2012年3月,正式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选举候选人。唐氏家族在无锡,是仅次于荣氏家族的经营最成功的工商企业集团。

丽新厂历年商标有: (纱)双鲤,(布)鲤星、惠泉山、天孙织锦、九美、兰香、笑姻缘、鸳鸯绸、同心永爱、双鲤、司马光、千年如意、灵鸟、缀花、长胜王、万利图、竞美、天童、丽雅色布、维多利布、千年鸿运、艳丽常新、胜利色布、赐尔福多等。

▲丽新纺织印染整理公司“竟美图”商标

解放后,于1950年6月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丽新和昌兴两个公司合并为一个企业组织,称之“丽新纺织漂染整理公司上海新厂”。据1958年4月上海市纺织工业局:《1957年上海纺织工业企业概况》统计,长寿路23号丽新第一棉纺厂有纱锭21400锭,线锭3536锭,全厂人数1024人(其中生产工人709人、技术人员52人、职员99人);思南路88号丽新第二棉织厂有布机296台,全厂人数510人(其中生产工人385人);江宁路580号丽新第三印染厂有染缸12台,纳夫妥机1台,印花机2台,全厂人数532人(其中生产工人361人、技术人员48人、职员60人)。

▲丽新纺织印染整理公司上海新厂“鲤星”商标

长寿路丽新纺织一厂于1961年,定名为丽新织造厂。196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中央纺织工业部决定投资1300万,将上海丽新造织厂(原丽新纺织一厂)的全部机器设备和人员,加上上海丝织六厂、上海丝绸炼染厂、上海绢纺厂等单位的部分技术力量,组织内迁,筹建以军工纺织工业品为主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于四川省阆中县,定名为四川省阆中绸厂。于是,普陀区的这家纺织企业约2000名(其中丽新厂职工约700人)工人及家属举家告别大上海,移民来到阆中。作为阆中新中国首家现代化轻纺企业——阆中绸厂,它曾经是中国空军空降兵部队最早的降落伞伞面用料生产厂家之一,也是为中国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生产降落伞的老牌三线军工企业。阆中绸厂使昔日的荒凉滩涂地,一度变成繁华“小上海”,为国防建设和四川、南充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当时丽新厂还有约100多人去了宁夏,支援内陆建设,其余留下的职工并入礼安丝织厂。1968年10月,礼安丝织厂由西康路1501弄1号迁入丽新厂原址,改名为上海筛网厂。

本期编辑:黄振炳

本期执编:王  丰

《百年长寿路》

中共上海市普陀区委员会宣传部、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 编

黄振炳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来源:“普陀收藏”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百年长寿路》连载24:“孤岛'时期来沪的无锡广勤纱厂(作者:黄振炳)
老静安的民族纺织业
忆说老静安的民族纺织业(7)作者:黄振炳
百折不挠, 勇立潮头的上海立丰染织厂
了解一下,1901——1949年荣氏企业都开办了哪些厂?
120年电气路|初心之所,上海电气的源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