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聊聊:花衣街

阿拉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老底子事  忆老底子人

诉老底子情

旧时,上海及江南地区棉花种植及纺织业比较发达,吸引各地商人来上海采购,棉花销售达全国各地。据记载,每到秋季从早上到中午,小东门外“负担求售”的花农摩肩接踵,形成了繁荣的“花市”。明代晚期上海的棉布产量已经达到1420万匹,清嘉庆年间更达到2475万匹,其中供外销1150万匹。这么大的棉花和棉布销量,它的市场在哪里?

民国时期的花衣街

花衣街南起王家码头路,北迄新码头街,全长仅两百三十米。在一百多年前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棉花交易场所,两边多是棉花堆栈和商行,这条街也因棉花(俗称花衣)行聚此得名。

棉花是热带、亚热带作物,古代,长江流域以北几乎没有棉花种植,中原人制衣用的布主要是丝麻织品。陶宗仪是元末明初人,祖籍浙江黄岩,世居松江泗泾。其《南村辍耕录·黄道婆》中记:“闽广多种木棉(按:木棉即棉花),纺织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贫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大概在南宋末年,福建广东的商人将棉花传入上海并推广种植,但棉花的后期整理、纺织工具和技术很复杂,上海棉花种植推广很艰难,元朝初年,因为黄道婆自海南岛到上海教人纺织的缘故,棉花成了上海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明朝上海是江南主要的棉花种植区,有“上海之布,衣被天下”之说,即上海地区生产的棉布可供全国使用。话虽夸张,但足以说明上海棉花种植和手工棉纺业在全国的地位。

清人王韬在《瀛壖杂志》中说:“沪人生机在木棉,贩输运及数省,今则且至泰西各码头。在沪业农者,罕见种稻……乡人称木棉谓之'花’。”一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郊区仍以种棉花为主,于是,上海方言中,“花”特指棉花,如种棉花说“种花”,棉铃说“花铃”,棉花秆说“花箕”,采摘棉花说“捉花”;刚采摘的棉花中有籽,叫作“籽棉”,上市的棉花须先脱籽,说“轧花”,而去籽的棉花就是——“花衣”。

每年秋末棉花采摘季节,各地棉农用车船载来棉花出售给花衣街的商行棉栈,而后广东、福建等四方客商来此收购棉花,花衣街地处江边,真是热闹非凡。据记载:清乾隆年间上海年发售棉布7500包;道光年间发售4万包;鸦片战争前夕出口棉花50万担、棉布2000万匹,花衣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棉花和棉布市场的兴起,棉布商店也在其街上和周围开业,复源镛、恒丰信、鼎丰都在这一带营业。同时钱庄业同元生、同康、泰康、肇康直接开在花衣街上。可以想象,这里的风光是老上海的一个奇观。

如今的花衣街


来源:“黄浦文博”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上海的痕迹(三,花衣街欲哭已无泪,吉安里哀嚎无人应)
【逛上海】老城厢の背影。 有趣的路名1
仲富兰民俗博客(226)图文(27)老纺织
白衣街花衣街Banksy
古代的棉纺织
花衣街60弄吉安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