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巨流河》| 人生长恨水长东

原创 少湖 Echo书庐

“水”这种自然物,一直是文人墨客用以抒发离情、感叹时光易逝的意象,“人生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巨流河是辽河的别称,哑口海则是台湾南端的一泓湾流。《巨流河》此书,是“两代人从巨流河落到哑口海的故事”,也是二十世纪苦难中国的一曲悲歌。

哑口海

无根之水:从巨流河到哑口海

齐邦媛于1924年出生在辽宁,两岁时随革命失败的父亲开始流亡,在南京短暂驻足之后,又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迫逃往重庆,在日寇的“疲劳轰炸”下度过了自己的中学生活。战后,齐邦媛至台湾大学任外文系助教,原以为这只是一份短暂的工作,谁知她将困于岛上四十余载,与大陆隔海相望,更遑论回到自己的生身故乡。

齐邦媛

歌哭岁月,齐邦媛却独秉一份苦难中的担荷。模糊的家乡记忆、炮火中的流亡、苦中作乐的求学生涯、远走台湾的孤独,被她以回忆录的形式书写下来。这些哀而不伤的文字,细细描摹了二十世纪中国破碎的土地,和这片土地上遭受国破家亡命运的人们。诚如学者王德威所说:“她个人的成长和家国的丧乱如影随形。”

齐邦媛以个人经历为轴,向读者介绍她“快乐苦短,忧愁实多”的人生,其间穿插与之有交集人物的小传,这样既忠实地记录了那一段动荡的历史,又展现了时代巨浪之下小人物的苦难与抗争。国运蹇涩,民生维艰,齐邦媛成长于这样的时代,她的叙述在历史和文学间轻巧地穿梭游走,于漂泊半生的苦与乐之中浅吟低唱,带给我们一段女性知识分子在战火纷飞年代的心灵史。

时代之浪:一粒沙与一座山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人的头上,便是一座山。”多少仁人志士为挽救这个蒙难的国度燃尽了最后一滴热血,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为时代添上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便是这样的典型。

齐世英

齐世英年少留学德国,接受了新思想的熏陶,回国之后见到了张作霖麾下的郭松龄将军,二人一见如故。他们深知军阀混战只会加剧中国的混乱,便决定起兵反张。双方在巨流河交战,郭军大败,郭松龄本人也在逃亡途中被捕,就地枪决。齐世英虽侥幸保住了性命,却为战前自己错误的决定而悔恨终生,“那一天午夜,如果我住在设于马车店的临时司令部……撤回锦州,保住实力,可以卷土重来。”

郭松龄

齐世英壮志未酬,一生困顿,但他却能洁身自爱,于时代的乱流中坚持自己救国救民的道路。在德国求学时他认识到,“只有真正的知识和合理的教育才能潜移默化拯救积弱的中国”,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期间,他坚持不许女儿坐公务车上学,因为“小孩子不可养成炫耀的心理”。晚年的齐世英郁郁寡欢,在哑口海岸眺望太平洋汹涌波涛的他,是否会想起他几经战火蹂躏的故乡,是否会想起他永远渡不过的巨流河?“巨流河啊,巨流河,那渡不过的巨流莫非即是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被困冻于此?”

时间流淌,人事升沉,不变的是那些面对国难顽强不屈的坚毅面孔。他们之中,有留下“后有同志,请视此血道而来”之后从容就义的郭松龄,有放下儿女情长,“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张大飞,有发出“中国不亡,有我!”宣言的张伯苓。殉国者的鲜血,流亡者的热泪,都被作者铭刻在了《巨流河》一书中。

涓流之思:家国之泪淬炼出的温润含蓄的声音

《巨流河》的主题是“恨”。少小离乡、国土沦丧、爱人分别,这些人生道路上的憾恨贯穿全书始终。有关此书的采访曾提到,齐邦媛写作时经常“一面看史料,一面哭得不能自已”。令人敬佩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催人泪下的史料时,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内敛和含蓄。回忆通过作者的笔尖迤逦而下,如涓涓细流,让读者感受到战火纷飞年代温暖人心的家国情、亲情、师生情。

作者拥有浓厚的文学修养,谈及自己名字来历即引《诗经·与子偕老》中原文,抒发离家之悲则用《苏武牧羊》唱词,回忆大学生活时更是大量引用英诗。文字在作者的笔下变换着风格,有“鬼哭狼嚎山”这般的幽默,有“回去办教育,我苍茫的故乡啊!”这般直抒胸臆,但更多的,是平白和缓的历史叙述。字里行间的深情与节制,是一般散文作家所达不到的。

《巨流河》始终是以作者的个人经历为主线来叙事,历史作为背景出现,却因个体命运沉浮的衬托而更显其厚重。因此有学者称此书是“难得一见的时间之书,那不是抽象的时间,而是以感觉,以情绪,以汹涌的力量,探测时间的回旋流转”。

《巨流河》是齐邦媛“为自己神圣的故乡和为她奋战的人写的一篇血泪记录”,是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一生。“恨”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参考文献

巨流河/齐邦媛著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4

陈芳明 . 巨流回流 [N]. 联合报,2009-08-03.

谢文. 《巨流河》中的情感三重奏[J]. 美与时代(下旬刊),2022(1):100-103.

缪作林. 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小说《巨流河》中的身份问题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4):22-26. 

侯茗予. 沿着《巨流河》回望——揭开一段“疼痛”的历史记忆[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31(2):100-1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从‘ 巨流河 ’到 ‘ 哑口海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曹明伦的2022私人书单
钟永新·北京书评:人生如河如斯去 山形依旧枕巨流——齐邦媛《巨流河》读后感(2013)
世事多浮躁,读书以静心
【推荐】《巨流河》与《燃灯者》——力量与光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