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炜:中国古代史发展大势(中)

        2022年7月21日,叶炜教授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战“疫”系列教师研修公益讲座中,对自中华文明诞生以来至清代的中国古代史进行了概况性的讲授,着重介绍了中国古代史发展的脉络及各时代的特点。其中体现了叶炜教授对中国古代史各阶段时代特征、重点问题、发展大势的深入思考,吸纳了史学界的最新成果,提纲挈领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的面貌。博雅君整理了讲座的文字稿,经作者审定后,连续三天刊布,以飨读者。

01

魏晋南北朝:分裂时代的遗产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在整个中国古代,统一和分裂往往是交替出现的。复旦大学葛剑雄先生的研究指出:“如果以历史上中国最大的疆域为范围,统一的时间是八十一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复前代的疆域、维持中原地区的和平安定作为标准,统一的时间是九百五十年。”这个时间是从秦汉以后开始算的,也就是说从秦汉到明清,统一的时间比分裂时期还要少一些。这也提示我们,在中国古代史上,统一和分裂都是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形态。

那么,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分裂,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呢?除了战乱之外,其实也留下了一些历史遗产,这些历史遗产为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分裂时代历史遗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族群的凝聚,一是文化的整合,还有国土的开发。

所谓族群的凝聚,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讲的,“汉族的壮大并不是单纯人口的自然增长,更重要的是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所以说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我们看到,五胡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到唐代除了羌人,其他几个族群都看不到了。去哪儿了呢?就像费孝通先生所讲的,是被吸收进入了汉人的群体。所以费孝通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像滚雪球那样越来越大,并不是汉人自然的增长,而是很大程度上靠吸收进入农业地区的非汉人。这就是族群的凝聚,这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分裂时代所留下来的遗产之一。

第二个遗产就是文化的整合。我们说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冲突当中互相激发,这也是隋唐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础。如陈寅恪先生所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先生也是从文化的激荡冲突当中来理解唐文化的繁荣的。这是第二个方面。

第三个方面就是国土的开发。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南方的开发问题。这张图表源自出自《尚书·禹贡》。大家知道先秦时典籍的成书是比较复杂的,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禹贡》的成书,比较可能是在战国时期。《禹贡》中,把当时的天下分成分成了九州,而且对九州的土地肥沃程度做了一个评价,分别从上上等到下下等。

大家请看这些下等的州,梁州、荆州、扬州,其地包括了今天的长江中游、下游地区,也就是中国古代后期生产、经济最为繁荣的地区,在战国时代却是未开发地区,生产力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地区在汉代远离政治中心,有所发展,但是比较缓慢。那么南方真正发展得比较迅速是什么时候呢?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个小政权各自独立,为了立国和维系政权,都要发展经济,这时候南方经济的发展速度比统一的时期要更快一些。我们看《宋书》当中的一段记载,这个宋指的是南朝的刘宋,扬州(相当于今天的江南大部地区)“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约相当今宁绍平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就是说一个地方丰收了,周边几个地区都饿不着,这说明生产力提高了;这里“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说的是这里地贵,地为什么贵呢?也是它生产力得以发展,地价才能够上来。“荆城(今湖北江陵)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段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在分裂时期,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情况。

对这个问题,北大历史系田余庆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他说:“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现象:中央集权国家,辉煌的文治武功,灿然可观的典章制度,规模巨大的建设工程,尽管多出现于统一时期,但是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包括小工程的兴建,却往往在分裂时期更为显著。一般说来,统一王朝的政治、文化以至经济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数重镇,只有这些地方才有优先发展的机会;远离交通干线的地区,例如南方腹地广大地区,发展速度则要缓慢一些。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往往在交替出现的分裂时期逐渐得到一些弥补。分裂时期的小国,为了自立自存,不得不勉力开发一些道路河渠等工程,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而分裂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又给以后出现的统一局面提供更高的经济、文化基础。这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周期性的发展过程。”

我记得,田先生在一次讲座上特别强调,魏晋南北朝这些分裂时代留下的历史遗产为更高层次的统一,也就是隋唐的统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层面。我们也看到在进入到唐宋以后,即回归到帝国时代以后,政治地理格局又发生着演变,这个演变与南方的兴起是密切相关的。

02

唐宋时代:南方的崛起

唐代前期南北对峙仍然存在,北方是突厥,此后突厥灭亡,回鹘兴起。这时候,在西部的吐蕃势力强大,曾经几次打到长安附近。西南部又有南诏兴起,对唐的西南边疆也给予相当大的压力。安史之乱后,唐朝内部政治不稳,国力有所下降,与周边的势力有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我们要问的一个问题是,唐朝经过了安史之乱,为什么还能够存在一百多年?

要理解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注意南方的发展。这里不得不提的,还有大运河。大运河是隋炀帝时疏浚的,它的开凿其实在南北朝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隋炀帝时的工作主要把各个段落连接起来,成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运河符合了当时时代的发展和需求。许倬云先生对此有所论述。

我们看看日本学者所绘的示意图:在周唐之间,都城的移动,往往是在东西方向移动,特别是长安和洛阳之间移动。比较典型的,西汉的首都是长安,东汉的首都是洛阳,唐朝是两都,分别是长安和洛阳,但是宋代以后,首都的移动变成了南北向的移动,北京、南京、杭州、开封等。大运河在其中起的作用,是沟通南北。那为什么要沟通南北?其实也就是南方经济发展起来了,有沟通南北的需要。

大运河贯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两大区域密切沟通了起来。它发挥的作用,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延续的重要基础。同时从这张图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西部有所衰落,东部有所兴起,因为宋代以后的都城已经不在长安洛阳一线,而主要是偏东了。这都是政治地理格局发生的变化。

为什么说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大运河的存在,是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还能够延续的基础呢?安史之乱以后,传统上的富庶地区,比如像河北、山东地区,唐朝不能够完全控制,特别河北地区,连赋税都收不上来。但唐朝的政治重心还是在北方,它经济上靠什么支持呢?靠的是南方。正是由于经济中心开始南移了,南方经济得以发展,才能够支持北方政治中心的稳定存在。

有这样一个例子,德宗贞元二年(786),“关中仓廪竭,禁军或自脱巾呼于道曰:'拘吾于军而不给粮,吾罪人也!’上忧之甚,会〔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李泌即奏之。上喜,遽至东宫,谓太子曰:' 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也就是说关中禁军因为没有粮食要闹事,皇帝很担心,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浙江东西节度使韩滉运来米三万斛。李泌是皇帝很信任的一个大臣,李泌报告后。皇帝很高兴,马上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南方物资对北方政治中心的支持是多么重要。

从图中这条材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其中红字的部分说,凤翔、鄜坊、邠宁、振武、泾原、银夏、灵盐、河东、易定、魏博、镇冀、范阳、沧景、淮西、淄青十五道,凡七十一州不申户口,就是说这些地区,都不向中央申报户口,国家自然无法收税。每岁赋入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等八道,从这些地名上,可以知道它们是在今天的南方地区。就是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了,可以通过大运河把粮食运到关中,运到长安,才可以维系唐政权的存在,所以唐政权的存在是和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发展分不开的。

陈寅恪先生对此也有论述,他说“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而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给东南财赋以存立之政治集团,遂不得不土崩瓦解”。就是当国家无法控制东南财富地区,以及无法控制运河这个运输粮食的交通线之后,唐的政权就维持不下去了。

唐之后又是一个短暂的分裂,就是五代十国。这个分裂时期,我们可以和此前的魏晋南北朝做一个对比,它们有一些明显的差异。首先,时间差异很大,魏晋南北朝朝延续了三百多年的时间,而五代十国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其次,我们看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政权相对来说拥有比较完整的疆域,表现为东晋、宋、齐、梁、陈的朝代更迭;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政权呈现多国并立的状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这一点也可以从南方经济的发展来得到部分解释。李剑农先生曾有这么一个说法,“所可注意者,吴越闽楚,据地皆甚促狭,亦竟各能维持数十年之割据政权,是可于经济上得一解释。即此等区域,经济上之发展,已达相当程度,非但各足以维持一政府机关,并足以维持相当之兵力以保守之。换言之,此类割据势力之能存在,即各区经济势力发展之反映也”。也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之所以呈并立之势,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产物。冀朝鼎先生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基本经济区”。南方多个政权的存在,也就是南方经济发展所致,南方可以出现多个基本经济区,以维持其各自政权。

与东部的发展同时,是西部地区的衰落。对此,老一辈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吕思勉先生都有过高屋建瓴的概括性论述。钱穆先生讲:“中国西北文物骤衰,实为唐中叶以后一极要之转变。……黄河流域之气运,不仅关中以西不复兴,即中部洛阳一带亦不够再做文化、政治的中心点。中国社会的力量,渐渐退缩到东边来。……自此以后,南方社会,遂渐渐跨驾到北方社会的上面去。”吕思勉先生也讲:“从此以后,塞外开发的气运,暂向东北,辽、金、元、清相继而兴。”这都是很宏观的论述了,是西北衰落,东北兴起的问题。

宋辽金时代,辽的建立者契丹,是兴起于东北地区的;金的建立者女真,同样是东北地区兴起的;金和南宋的对峙也存在着我们说的南北对峙。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在宋元之际完成。有学者简明扼要地概括:“从公元8-13世纪,中国经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其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在8世纪,3/4的人口居住在以小麦和谷子为主要农作物的北方,到了13世纪末,3/4的人口定居在长江以南的地区,以耕种水稻为生。”这是一位经济学家的概括。8世纪是唐朝,13世纪末就是宋元之际。在唐朝的时候,3/4人口是居住在北方的,而到了宋元之际,3/4人口居住在长江以南地区。这就是经济重心南移很突出的表现。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出现了南移的现象。日本的著名学者桑原骘藏很早就写过一篇文章讨论这个事情,他说:“南宋以后,中国文化的中枢移到南方。”“如果纵观南宋以后中国的文运大势,显然北方难与南方相比。由朱子开始,宋代的陆象山(江西人)、明代的王阳明(浙江人)等,所有划时代的大思想家皆出自南方,要找一位能和他们媲美的北方大思想家并不容易。顾炎武(江苏人)、黄宗羲(浙江人)、王夫之(湖南人)等对有清一代的思想和学术具有深远影响的先觉者,亦同样是南方人。” 

经济重心南移以后,文化重心也出现南移的现象。到了清朝,科举录取名额,是按地方来分配的。如果不按地方分配,北方人要考上是比较难的。为什么呢?就是南方的学术、文化的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所以我们说,唐宋时期空间格局发生了一个大的转换,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渐渐地超过了北方,而东部的兴起与西部的衰落,是同时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2019部编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提纲
西安2020年中考历史特训——隋唐时期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1单元《复习提纲》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