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缅划界始末

        1960年,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边界。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土地,失去220平方公里,总体上来说,相对于国民政府时期增加了约122平方公里左右国土面积。

  要了解此次划界的来龙去脉,还要上溯到晚晴时期。 

  14世纪中国明朝建立后,曾在云南边境地区设立六个宣慰使,其中的两个宣慰使就设在当前缅甸的孟养和木邦,管控这两个土司,管辖区域包括现今伊洛瓦底江上游的克钦邦(今云南边界以西)和萨尔温江中上游的掸邦(今云南边界西南)。比现在的边境线向外延伸一百到几百公里。明朝后期国势衰弱,缅甸东吁王朝趁机举兵北犯,先后攻占了掸邦高原的八莫、孟养等地,收服了孟养王和木邦王,云南边界大幅内缩。清朝统一后曾收复部分失地,册封贡榜王朝孟云王为缅甸王,这也是缅甸国名的来历,缅甸成为中国的藩属国。

  但随着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缅甸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吞并缅甸以后,英国于1886 年同清政府签订了《中英缅甸条款》,迫使其承认它对缅甸的占领。自此,中缅之间的宗藩关系不复存在,英国后来又通过1894 年《续议滇缅界、商务条款》和1897 年《续议缅甸条约附款》,侵占了中国部分领土并划定了中缅之间的部分边界,此后,它又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蚕食中国领土。中缅边界问题开始凸现。逐渐形成了三段“未定边界”。

  其中中印缅三国交界点至尖高山为边界北段边界,即“缅北争议区”;中段南碗河与瑞丽江汇合处的“永租”地——猛卯三角地;南定河至南卡江为南段,又称“一九四一年线”,都边界未定。

    所谓的“缅北争议区”在历史上的明朝前期曾经隶属过我国。这一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高黎贡山、恩梅开江、迈立开江、枯门岭(克钦山)、钦敦江、和巴特开山,其中枯门岭与巴特开山又统称为野人山。而江心坡是位于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地带,只是“缅北争议区”的一小部分,明初归孟养军民宣慰使司统治,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缅甸东吁王朝占据了孟养土司府。清初再度归属中国,乾隆后又归属缅甸,但一直未有现代意义上的划定边界。江心坡泛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约7万平方公里。这片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恩梅开江及迈立开江之间的狭长地带,北起西藏察偶,南到缅甸尖高山,长约一千公里,阔约两百五十公里,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于原始密林、稀有人烟,此后中国与缅甸均未有明确的管理记录,到了清末就已经成为“瓯脱之地”了。

    清末负责与英国谈判中缅边界的外交官薛福成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一月初七日的日记中写道:“(边界)北路在野人山之北,有瓯脱之地千八百余里,相传为明时茶山、里麻两土司故地,今亦野人居之,既不属华,亦未属缅。”到薛福成1892年与英人谈判边界之时,“江心坡”以西(含所谓“胡康河谷”)已经近百年“既不属华,亦未属缅”了。

  既然“此地所居皆野人,无国政,亦无担当责任之政府”,也就意味着中国政府自然也有权去争取此地的所有权,因此,清廷与英缅对这块无主之地也进行了多次谈判,薛福成在谈判中,力争伊洛瓦底江以东的“无主之地”。在中英双方多次谈判中,双方进行了激烈的争吵,先后提出红、黄、蓝、绿、紫5条分界线。除“紫色线”为英国人提出的中缅边界外。其余4条线均为中方提出,参加中英会勘的中国代表石鸿韶提出“绿色线”,由于石鸿韶年老体弱,在勘界途中鸦片瘾发作,又遇大雨不能行进,根本没有亲至边界处勘界就同意了英方的方案,随后石鸿韶被以昏庸误国之罪革职,他所定的这条边界也被认为丧权辱国,清政府拒绝承认;后来云贵总督依据洋务局的意见提出了“黄色线”、另一条是清政府外务部提出的“蓝色线”、1900年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的“红色线”(拟让线)。

“五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鉴于国力衰弱,中方提出的四条线与清初国境图吻合,均未超过恩梅开江,而江心坡已经被划到了国界之外。

     英国代表提出以高黎贡山为界的紫色线(自拟线),另一条是绿色线是其拟让线。由于双方差异较大,未能达成任何协议,这样中缅边界北段就被拖了下来。光绪三十年(1904),英政府照会清外务部,企图否定中方所拟定的三条边界线,要求以斯科特所作的红线为界,中方予以驳斥。后来中方又进行过多次划界的努力,但是英国人口气越来越大,所以一直没有定界。

    谈判陷入僵局后,英国人开始一边谈判,一边依仗武力强占土地。1910年12月,英国借当地少数民族暴动,请求英军出兵保护之机,以两千兵力进占高黎贡山西侧的片马。此时革命形势已风起云涌,满清即将覆亡,无力顾及边疆,只能交代云南官员“审时度势”,不可“轻启兵端”。此后中英两国就此问题交涉多次,但英国立场强硬,坚持在片马地区设立兵营,实行武装占领,并设官治理,并要求必须以高黎贡山为两国界线(即“旧五色线图”中紫色线)。

    1911年,英国趁民国初立,政权尚未稳固之际,开始积极向缅北野人山地区推进,到1913年间,先后实际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但鉴于中国人民作出的强烈反应,英国政府也不得不承认片马、岗房、古浪仍属于中国,但却继续侵占。1926年秋,英国人占领江心坡,举国大哗,纷纷请求中国政府管理江心坡。而英国则实施软化政策,派受过英化教育的土民潜入坡内宣传,告以此地非中国所有,中国不会出兵。土人久候中国援军不至,遂在英人积极煽动蛊惑下投顺。

    已陷入内战的中国先是军阀混战,后是北伐战争,根本无力顾及边界问题。对这一区域的归属,中国的地图标示也不一致。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由清政府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中缅未定界标在怒江以西的高黎贡山脉。

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国地图

  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中国新舆图》,此时英国已侵占片马,这张图将未定界位置西移,把高黎贡山脉以西的江心坡标在了中国一边。

    1916年,袁世凯时期绘制《洪宪版地图》将国界线画到了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之间,“收复”了“江心坡”的一半:

    1929年国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后,由云南交涉署而不是国民政府外交部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称“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英国人自然没有理睬。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出版的中国地图

  到了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丁文江、翁文灏绘制的行政总图总图未定界以尖高山为起点,沿恩梅开江一直向北;云南分省图则以尖高山向偏西北,把江心坡一分为二。

    1935年出版《中华最新形势图》进一步开疆拓土,将国界线画到了迈立开江为界,将整个江心坡地区划了进来!

  抗战期间的1939年,国民政府已溃败到重庆,偏安西南一隅。当年出版的申报《中国分省新图》第四版将国境线向西画到了枯门岭(即今克钦山)。

20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出版的中国地图

  1941年国民政府被迫与英国殖民当局签订了一个边界条约,中国丢失了3/4的阿瓦山区,即边界的“1941年线”。(见下文)为掩饰在新签订的条约中所造成的损失,1942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下令修改地图,把北段的未定界再次西移,划至枯门岭(克钦山)。对于民间组织《申报》所画边界予以承认,下令此后以“巴特开山线”为中国地图的唯一正确画法。但关起门来“地图开疆”的国民政府却没有知会英国当局,对于英缅对此地的“长期有效占领”,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正式的交涉谈判,反而还多次在实际行动中,默认了英缅的主权地位。

  至此,在民国三十年间,将边界由清代的高黎贡山脉逐步外移,越过恩梅开江、江心坡、迈立开江直达枯门岭(克钦山)。而民国政府的有效管制区域,始终在高黎贡山脉以东,及以西的少数地区。

    如果说在地图上“开疆”宣誓主权只是纸上谈兵,是为将来实际控制做准备,那么这个机会在1944年时到来了。

    1944—1945年,数十万中国远征军应“中英军事同盟”要求进入缅北地区与日军进行了浴血奋战,解放了大片领土。一时腊戍以北尽在中国军队实际控制之下。但在英国要求下,国民政府又命令军队从浴血奋战争夺来的土地上撤退,全数退入中国境内,以实际行动承认了英国在未定界上的权益,而且将片马也重新让给了英军。放弃了这次实际控制的大好机会。

    1947年缅甸独立时,英方向缅甸移交了包括江心坡和孟养在内的实际控制地区的行政权,国民政府对此依然没有动作,既无抗议也无交涉,最后一次丧失了将上述领土确定为争议土地的机会!

    不过在1948年申报地图的第五版,国民政府仍然将中国西南边陲领土画到“巴特开山”,即使在后来败逃到台湾后依然如此。而画在地图上的还有1946年其承认独立的外蒙古。

                         1946-1952年国民政府出版的中国地图

  中缅边境中段,从尖高山至南定河,与我国保山市的腾冲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瑞丽市、芒市、临沧市的龙陵县、镇康县和耿马县接壤。明代属孟养土知府,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并入缅甸。1886 年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明确了双方疆土的划分和勘定了边界。

  但是,英国不经中国同意,又强行在我方土地上修建了由八莫到南坎的公路。1897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第二个中缅边界条约,以“永租”的名义,取得了位于南碗河与瑞丽江汇流处猛卯三角地的管辖权。勐卯是瑞丽地方的古地名,紧邻我方瑞丽市和芒市,也叫南坎,面积约有二百二十平方公里。中英双方条约确认此地主权属于中国,但以没有租期的“永租”关系由英国占领并管辖,“租金”在1899年确定为每年印币卢比1000盾。

    孟卯三角地虽然是永租于英缅,但主权在我。不过国民政府钦定的申报第五版地图却把它划到了领土之外。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缅甸,猛卯三角地被日本占领。英国在1943年做顺水人情,宣布放弃在华“的租借地”。1945年在滇西缅北的战斗中,中国远征军收复了猛卯三角地,并一度成立了“光复乡”。这引起了卷土重来的英国人的“抗议”,于是不久,国民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将“光复乡”撤消,将军队撤回国内,再次放弃了一次实际控制的大好机会。猛卯三角地仍由英国占领。缅甸独立以后承继了对此地区的“永租”关系,国民政府仍继续收取每年仅1000卢比的租金——等于以事实追认了“永租继续有效”!

    中缅边境南段从南定河至南卡江,阿瓦山区就在这一段边界上。整个阿瓦山区,原为中国的领土,明代属孟连长官司,清代属孟连宣抚司。1886 年签订的《中英缅甸条款》,也明确是中国的领土。

    清末的1894年和1897年,中英两国先后签订的两个条约,对这一段边界的大致走向作出了划分,但内有诸多自相矛盾之处,如标示点的经纬度与实际不相符,因而无法落实,于是边界勘定遂被拖了下来。称之为“南段未定界”。

  其中阿瓦山班洪地区,有中方开采的炉房银矿,清初后开设银厂,年产纯银13万两。英国的“缅甸有限公司”试图也在该地开掘银矿,遭到当地班洪、班老等佤族部落的反对。于是早有侵占之心的英国于19341月越过边界,挑起事端。2000英军入侵班洪,强行采掘矿砂。遭到了班洪、班老部落首领联合阿瓦山地区部落的抵抗,云南省政府及全国人民也纷纷支持支持,抗英义勇军击败了英军,收复了洪班地区,迫使英国政府重新坐到谈判桌前,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几年后,抗日战争爆发,由于中国取得外援物资的滇缅公路经过此地,1940年,英国就落井下石,通过封闭滇缅公路向中国政府施压。国民政府迫于抗战形势和英国的压力,于1941年与英国用外交部换文的方式,为中缅边界南段划定了界线,这条界线称为“1941线”。根据这条线,阿佤山地区约3/4的土地划给了英属缅甸,班洪地区被一分为二,班洪属中国,班老、永邦属于缅甸——为此,班老头人一直居住在班洪,誓不回英国统治下的班老。此外,中国还失去了炉房等地,只保留了阿佤山区的1/4。中缅南段争议区归入英缅版图,民国地图之内再无此块领土。然而,这条线尚未勘定,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英国一时自身难保,“1941线” 又作为未定界延续了下来。

  于是在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后,不但给大陆留下了一副经济上的烂摊子,还有一副边界上的烂摊子——中缅边境的北段争议部分已被缅甸实际控制,中段“猛卯三角地”永租地被“国民政府”自行放弃,南段则有中英书面换文为证。1948年缅甸独立,继承了英国的遗产,形成了中缅边界的现状,这让新中国陷入被动。

  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为:中缅两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是帝国主义长期侵略政策所造成的。现在,两国都已经取得独立,都在努力为本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两国又是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家,我们都珍视自己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利益,都认识到,只有通过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各自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利益。

    按照“争取世界局势的和缓,争取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我们的邻国和平共处”的原则,进过反复协商,中缅双方达成以下方案:

  北段争议区此前“即未属华,亦不属缅”,但已有由缅方实际控制,缅甸将高黎贡山以西的片马、岗房、古浪三处各寨交还中国,约为153平方公里。中国放弃对其余地区的声索。其余地段以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流向怒江、瑞丽江、太平江的流域属于中国,流向恩梅开江的流域属于缅甸。

  在中段的孟卯三角地虽说是永租,但主权在我。在和缅甸当局的会谈中,周恩来提出:“中国考虑到缅甸在孟卯三角地修筑的公路是连接缅甸掸邦和克钦邦的交通命脉,中国愿意把这一地区交给缅甸。”但不是没有条件的,作为交换,缅甸应把1941年线以西的班老地区划归中国。最终双方同意以班老地区换孟卯三角地。孟卯三角地面积约为220平方公里,而班老地区大约为189平方公里。

  根据国际法,若一国政权发生更迭,前政权与周边国家划分边界的相关条约应给予承认。“1941年线”当时中英政府以换文方式划定,中国也就同意以“一九四一年线”为划界基础,缅甸同意将“一九四一年线”西的班洪、班老部落土地交给中国。顺利完成了中缅边界划界事项。缅甸也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完成边界划界的国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缅领土互换,我国为何放弃27000平方公里江心坡,如今是赢是亏
【南坎地区】:细读中缅两国争议地区
边界与邻国:漫谈中缅边境
高原逝水
江心坡
历史故土南坎地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