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英帝国的另一面:殖民帝国的再商榷

英帝国另一面

殖民帝国
再商榷

——对英帝国正面影响的评估

1.    引言

        在持续几个世纪的殖民时代当中,英格兰的君主们逐步扩张海外影响力,建立了以联合王国的君权统治诸多海外的体系,即大英帝国,以“日不落帝国”的盛名在世界第一强国的位置雄踞数世纪之久

在现代,许多人以大英帝国对于人民之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压迫而谴责之。诚然,英帝国建立途中的诸多恶行不会磨灭,也应当被谴责;然而,大英帝国的另一面似乎更少被人提及。因此对于历史学习者而言,在认识帝国主义框架下对的剥削的基础上,了解英帝国的另一面,即对历史向前做出的正面作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1915年的大英帝国(图源华盛顿邮报,藏南地区应为中国领土)

这篇文章将尝试探讨大英帝国的历史当中,在世界文明现代化进程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其方面包括:刺激经济与社会进步以奠定未来发展;政治上提出君主立宪制,对于民主政治思想的实践;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阻止纳粹主义扩张的抵抗行动。

2.  的基础建设与经济进步

在大英帝国的统治期间,海外接收了大量来自本土资本家的投资,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的整体稳定度获得了提升,分裂、冲突、内乱的情况减少。这对于当时乃至今日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英属印度版图(图源Wiki,阿克赛钦地区应为中国领土)

例如,英国在英属印度的铁路系统建设就很好地证明了以上观点。在1845-1875年间,英国企业向印度铁路建设的投资金额总合高达9500万英镑。英国人希望通过建立铁路交通网络,可以促进本地的商业活动,增强英国政府对的控制能力,并同时加强应对外敌入侵的能力。[1] 显然,铁路给予了本地人新的交通通信手段,让印度各邦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令社会更加稳定。同时,铁路对于各大聚落城市的连接, 促进了各地生产的盐、棉花等商品之交易。[2]

于是,当印度在1947年脱离英国独立时,由英国人出资建设的铁路系统依然状态良好。这套铁路网络长达40500英里,联通了各大主要港口、城市,以及印度次大陆的广袤平原。尽管这套英国人的铁路不足以支撑印度直接成为现代化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与基建层面上,印度确实搭上了大英帝国的“顺风车”,使得独立印度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可能。[3]

1947年印度内乱时期,一节满载穆斯林难民的英国火车头

同印度类似的案例,还有英据时期的中国香港。英国对于香港的占领和种族主义的剥削,在当今受到争议与批判,对于中国人民而言也是不愉快的回忆。[4]

然而,1842-1997年间英国对于香港的开发,确实让其从未开发的港口成长为了中国南海最重要的商港,以及亚洲最发达的大都会之一。在英国企业落户之后,来自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欧洲与北美——的资本先后注入香港。[5]  而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也得以加深与邻近的中国内陆省份之联系,让香港与中国内陆都拥有了更大的发展余地。

3.民主化宪政与现代化政体

英帝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将“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加以实践的国家,而在整个大英帝国的统治期间,君主立宪一直是帝国的核心政治架构。这一体系的实践,对于今日世界政治从封建向民主的转化,有着深远意义。

英王约翰签署《大宪章》

早在中世纪的英格兰王国,《大宪章》(Magna Carta)的确立就已经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而在英国的大规模殖民扩张开始之前,圆颅党人(Roundhead)在1642-1651年英国内战当中的胜利,以及1688-1689年的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进而确定了议会(parliament)在政治上的核心地位。著名的1689年权利法案(1689 Bill of Rights)确定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同时限制了王权在司法、维持常备军、税赋以及干预议会决策等方面的权力。以上事件与条例基本将封建专制的影响排除在了政治体制之外,英国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在政治上实践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国家。(民主思想也在中,以媒体的形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宣扬,例如1784年创刊的《加尔各答日报》与1803年创刊的《悉尼公报与新南威尔士广告人报》)

当代英国议会(下议院)一瞥

英国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一直维持至今,并且成为了许多现代君主国家构建政府的蓝本。而随着议会的权力得到巩固,“政党”(party)之概念也随之成熟,具有代表性的,即分别代表早期左翼与右翼思想的英国辉格党(Whig)与托利党(Tory),此二党派后期则逐步成长为英国自由党(Liberal Party)与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6]

现代的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大英帝国这种两大党派通过选举轮流执政的党派系统,开创了现代西方广泛应用的“两党制”(Two-Party System)之先河。[7]而随着大英帝国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的殖民扩张,这样的政治体系也成为了各大殖民领转化而来的现代英联邦(British Commonwealth)各国,及其它国家政治之参考。除了当代英国保守党和工党(Labour Party)之外,典型的还有加拿大的保守党与自由党、新西兰的工党与国家党(National Party),当然更著名的,是美国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和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历史学家与政治评论家广泛认可,两党制的体制认为可以维持国家稳定、防止极端思想散播,并维护言论自由等公民民主权益。[8]

当代英国主要三大政党:(从左到右)工党、自由民主党、保守党

总而言之,虽然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与成长似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大英帝国的政治体制实践之影响,在封建专制时代走向民主共和进程当中,也是难以磨灭的。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帝国

时间来到20世纪,二战之后,大英帝国的体制走向衰退,松散的英联邦体系完全取代了从前的殖民帝国。然而在二战当中,英国在同盟国阵营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英国所面对的是法西斯主义阵营。考虑其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极右翼思想,以及种族屠杀等非人道行为[9],英国在二战当中对于同盟国的贡献,保护了本国(及各殖民自治领)及其人民免受战争的最大程度打击,并免受极端民族主义者的迫害,故而应该被定义为“有助于人类文明的总体正向进步”

1940年的世界(部分),可见彼时英国是西欧唯一仍在坚守的国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对英国在二战当中的贡献做出讨论。首先,在张伯伦时期绥靖政策(Appeasement Policy)的外交失败之后,波兰、丹麦、挪威、法国相继向纳粹德国投降,直到1940年中,英国成为了世界上(除了他国流亡政府之外)最后一个与势不可挡的纳粹德国发生正面冲突的国家。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绝境下,英国的皇家空军与皇家海军在英格兰的上空同近海取得了不列颠之战(Battle of Britain)之胜利。这是二战以来纳粹德国第一次战略上的巨大失败,令希特勒攻打英国本土的“海狮计划”(Operation Sea Lion)在第一个阶段就化为泡影。[10]

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皇家空军的两架“喷火”(Spitfire)战斗机

由于英军成功在“至暗时刻”守住了英国本土,希特勒被迫开始在东线寻求扩张的机会,从而开始了对苏联的入侵行动,从此第三帝国开启面临双线作战的局面,逐步在拉锯战中耗尽国力。而在1944年,西线盟军也得以将英国本土作为跳板,向被德国占领的西欧大陆发起反攻。可以说,是大英帝国在1940年的顽强抵抗,让同盟国不至迅速瓦解,等到了美国与苏联的参战,最终扭转战争的局势。[11]

被皇家海军击沉的德军俾斯麦号

另一方面,由于大英帝国作为殖民帝国的性质,除了欧洲本土的战事之外,英国还可以动用各大附属的资源与力量,为一场“世界大战”的胜利推波助澜。英军及其军队出现在了几乎所有战场上,包括北非、印度支那、澳大利亚,而加拿大自治领,则同1941年底参战的美国一道,在向欧洲派遣远征军的同时,也将北美洲巩固成为了同盟国至关重要的大后方(home front)。

于是,在决定人类命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大英帝国不仅是欧洲第一个阻滞第三帝国扩张的国家,而且还凭借其殖民帝国的特征,对世界各地的战事做出了贡献。

丘吉尔也是雅尔塔三巨头之一

5.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即使大英帝国的殖民剥削受到、且应该受到当代人批评,我们也不应当完全对大英帝国给予负面的评价,应当认识到所谓“大英帝国好的一面”之重要性的基础建设与经济进步、民主化宪政与现代化政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贡献这三点是大英帝国对于人类文明现代化显而易见的推动,但一定不能概括其给人类文明留下的一切正面影响

最后还是请各位读者留心,笔者通过本文并不意图对大英帝国的功过做出一锤定音的评判,更不是在论证“大英帝国的功使得它的过微不足道”,而只是在对大英帝国的另一面做出阐述摒弃成见,对历史做出客观而系统的评价分析,方为历史研究的至高核心。

参考资料

Macpherson, W.J. “Investment in Indian Railways, 1845-1875.”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8.2 (1955): 177-186. JSTOR May.2022

Thorner, Daniel. “The Pattern of Railway Development in India.”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4.2 (February, 1955): 201-216. JSTOR May.2022

Epstein, I. “Hongkong: Past and Present.” Far Eastern Survey 15.8 (April.24, 1946): 113-115. JSTOR May.2022

Meyer, David R.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onomy of Hong Kong since 1997.” China Review 8.1 (Spring 2008): 7-29. JSTOR May.2022

“The First Bill of Rights.” World Affairs 110.4 (Winter, 1947): 272-273. JSTOR May.2022

Sledd, James and Kolb, Gwin. “Johnson's Definitions of Whig and Tory.” PMLA 67.5 (September, 1952): 882-885. JSTOR May.2022

Burrows, Barry M. “Whig versus Tory- A Genuine Difference?” Political Theory 4.4 (November, 1976): 455-469. JSTOR May.2022

Goeschel, Christian and Wachsmann, Nikolaus. “Before Auschwitz: The Formation of the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1933-9.”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45.3 (July, 2010): 514-534. JSTOR Apr. 2022

Dick, Ron. “Battle of Britain.” Air Power History 37.2 (Summer 1990): 11-25. JSTOR Apr. 2022

脚注:

[1] W.J. Macpherson. “Investment in Indian Railways, 1845-1875.”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8.2 (1955): p.177

 [2]W.J. Macpherson. “Investment in Indian Railways, 1845-1875.”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8.2 (1955): p.177

[3] Daniel Thorner. “The Pattern of Railway Development in India.”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14.2 (February, 1955): p.213

 [4] I. Epstein. “Hongkong: Past and Present.” Far Eastern Survey 15.8 (April.24, 1946): p.113

[5] David R. Meyer.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Economy of Hong Kong since 1997.” China Review 8.1 (Spring 2008): p.8

[6]James Sledd and Gwin Kolb. “Johnson's Definitions of Whig and Tory.” PMLA 67.5 (September, 1952): p.882

[7] James Sledd and Gwin Kolb. “Johnson's Definitions of Whig and Tory.” PMLA 67.5 (September, 1952): p.882

[8] Barry M. Burrows. “Whig versus Tory- A Genuine Difference?” Political Theory 4.4 (November, 1976): p.468

[9] Christian Goeschel and Nikolaus Wachsmann. “Before Auschwitz: The Formation of the Nazi Concentration Camps, 1933-9.”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45.3 (July, 2010): p.514

[10] Ron Dick. “Battle of Britain” Air Power History 37.2 (Summer 1990): p.23

[11] Ron Dick. “Battle of Britain” Air Power History 37.2 (Summer 1990): p.23

撰文:胡天一
排版:卞云麟

世外中学历史社|WFLA History Loung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日不落到日薄西山,英国为何会从全球性帝国衰落到四分五裂?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赢了二战,却输了一切
大英帝国为什么会衰落呢?
日不落帝国的兴衰史
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史
不一样的世界地图:细数殖民帝国全盛时期的势力范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