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问说》

《问说》

清 刘开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刘开出生数月丧父,母吴氏日耕夜织,尽心抚育。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讲课,天长日久,习以为常,塾师颇为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十四岁,以文章拜会姚鼐,姚鼐看后高兴地说:“此子他日当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坠绪赖以复振,吾乡幸也。”遂收为弟子,授以诗文之法。刘开融会贯通,尽得师传,与同乡方东树、上元管同、歙县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注释】①致疑:发现疑问。②不达于事:不能用于实际。③舍:通“捨”,除去。④其奚决焉:怎样做出决断呢?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的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注释】就有道而正:向有道的人请教以正是非。《论语·学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原文】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翻译】(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原文】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审:详查,细究。)

【翻译】(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书》不云乎?“好问则裕① 。”孟子论“求放②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注释】①裕:宽,广博。放② :放失

【翻译】《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原文】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注释】虚中乐善:虚心并乐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中”通“衷”,内心。

【翻译】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原文】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

【注释】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翻译】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原文】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①言,非苟为谦②,诚取善之弘③也。

【注释】①迩:近,浅近。  ②非苟为谦:並非随便表示谦虚。苟:苟且,随随便便。③取善之弘:广为吸取别人的长处

【翻译】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随随便便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原文】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注释】咨访:咨询,询问。流俗:泛指世俗或世俗之人。

【翻译】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注释】咨访:咨询,询问。流俗:泛指世俗或世俗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原文】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原文】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注释】师心自用:以自己的心为师,只相信自己的意见,只按自己的意见行事。“师心自用”有褒贬两义:褒义为自有主见,不随意附和,不模仿蹈袭;贬义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一般用为贬义。

【翻译】(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原文】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注释】谨护:小心谨慎地维护。

【翻译】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原文】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注释】异文鄙事:奇特的记载,低级无聊的事情。

【翻译】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

【原文】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①之益,求一屈己②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注释】①取善:吸取长处。②屈己:指屈躬下问。

【翻译】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原文】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翻译】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

【原文】《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翻译】《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原文】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翻译】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问说》清 刘开
周易全解(下半部)
《鬼谷子》原文及译文
200小窗幽记 卷十二 倩
《围炉夜话》:原文及译解(下篇)
安德义论语解读13——子路篇第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