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119):茂林修竹——释“竹”((上)

本文约2800字,阅读约需要6分钟


朱英贵

成语“茂林修竹”指称的是茂密高大的林木与竹木,语见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虽然这里说的是“林木与竹木”,然而竹之茎为木质,却属于禾本科植物,它是一种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那么古圣先贤是如何为这种很独特的植物来创造象形汉字的呢?本文试来说一说“竹”这个字的构字理据。

一、“竹”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及其构字理据

   若要了解“竹”字的构字理据,就必须先来仔细观察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竹”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

根据对“竹”字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的传统解读,通常都是认为其形体像两枝竹叶下垂纷披的样子,细微差别仅仅在于两枝竹叶上端的连接部分甲骨文尖锐些,金文由于熔铸的原因稍微圆转些。然而若仔细思考就会得出如下几个疑点:

一是为什么不画竹干仅画竹枝?这是不符合甲骨文造字的常理的,因为大凡植物类的字形,枝叶总是要依附于主干的(比如甲骨文的“桑”字和“朿”字);

二是为什么只画两个竹枝与竹叶,而找不到画一个或多个竹枝与竹叶的字形?这也是不符合甲骨文造字的常理的,因为甲骨文的表现力丰富,造字时代并没有形体数量的约束(比如甲骨文的“屮”字和“艸”字);

三是为什么要用下垂的叶子来表现“竹”,其他树的叶子不是也可以下垂吗?那么“竹”字的字形就没有突出“竹”与其他树木的显著区别。

有鉴于此,我们不妨再进一步仔细地观察上图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除了最后一个金文字形有所不同之外(稍后另当别论),所有的字形都没有太大的区别。那么,这些个形体究竟是在描画什么实体事物呢?真的就是在描摹两枝竹叶下垂纷披之形吗?竹叶真的是成双成对地呈下垂状态吗?为什么每个字形的上部都是尖尖的呢?由此不能不让人们引起异端的联想:竹子这种植物跟其他植物最大的区别特征在哪里?答案应该是在于竹笋。

那么,再来看一看上图的甲骨文与金文字形,除了最后一个金文字形之外,是不是每个字形都很像竹笋?下部肥大,上部尖尖,这不正是竹笋的形象吗!

这让我们不由地联想到“屮”(草)的构字理据。“屮”为草之初生的象形,即朝上的两片叶子,包着中间的草茎,叶片向上。而《说文》释“竹”为“冬生艸也”,说明古人对“初生之竹”(竹笋)是有类似于“屮”的认识的:既然是“冬生艸”,那么就说明“竹”字表现的不是成年的竹子,而是经过冬天之后刚刚生长出来的竹笋。竹笋与其他“初生之草”不同,它每块笋皮的顶上有一小叶片,出土后不是朝上,而是朝下的。愚以为,“竹”字的构字理据当为“初生之竹”,即刚冒出土来的竹笋,两边的笋壳叶片朝下,甚至还有象上图第一个甲骨文字形那样多了几笔的字形,较为细致地描摹了几层笋壳,就更象初生的竹笋之形了,不知各位以为然否。

二、许慎《说文》对“竹”字造字本义的解说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许慎先生在《说文解字》中是怎么说的:

《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从竹。”

这当中不好理解的一句是“下垂者,箁箬也。”那么,我们就先来核实一下“箁”字与“箬”字的应有之义:

《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箁,竹箬也。从竹咅聲。”

“箁”字读作póu,它的基本字义应为“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即笋壳。另外“箁”字还有其他三种读音与三种字义:①竹叶(读作bù);②古书上说的一种竹(读作fú);③用于“箁箷”一词,意谓小竹网,亦作“蒲箷”(读作pú)。

《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箬,楚謂竹皮曰箬。从竹若聲。”

“箬”字读作ruò,它的基本字义应为“竹笋壳”。另有一种竹名为“箬竹”,故“箬”也可以是竹名,箬竹叶称为“箬叶”。箬叶可以用来包粽子、编篓、编笠、编船篷等,魏学洢《核舟记》有云;“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翻译下来就是: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综合上述“箁”字与“箬”字的各项字义,可以知道:既然《说文》云:“下垂者,箁箬也”,将“箁”字与“箬”字连用,而“箬”又是笋壳的意思,那么“箁”字也应该是取它的基本义“笋壳”。因此“箁箬”当读为póuruò,意思是笋壳。

“箁箬”二字的意思既明,那么我们再来整体了解一下许慎说的是什么意思:

《说文解字》卷五竹部:“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属皆从竹。”

愚以为,许慎所解释的意思大致可以这样理解:竹,就是冬季也能生长的草类植物。它是个象形字。下垂的线条,就像箁箬。“箁箬”就是带有下垂叶尖的笋壳或笋皮,因此才说“下垂者,箁箬也”,就是说“竹”字中下垂的笔画并非成年竹子的竹叶,而是笋壳的下垂叶尖。许慎先生可谓深得“竹”字构形理据之妙也。

只有这样理解,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区别开“竹”跟其他植物的不同:“竹”与其他“木”的不同就在于它更像“艸”类植物,然而“艸”冬天一般不生长,可是“竹”冬天在地下孕育生长,春天便快速地以竹笋形态冒出地面。由此可见,许慎的《说文》对“竹”字的解释是一语道破天机的。至于最后一句“凡竹之属皆从竹”(凡是与“竹”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竹”作为表意偏旁)那已经是《说文》的惯例说辞了。

综上所述,“竹”字的构字理据当为“初生之竹”(竹笋),它是借助竹笋的象形来表现“竹”与“木”与“屮”或“艸”的不同,它的造字本义当然还是“竹子”。

三、“竹”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竹”字的古文字字形演变。

谈到字形演变,不应忽视的应该是前图(“竹”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的最后一个金文字形,因为它已经不象竹笋之形而象竹干之形了(参见下图):

 金文“竹”字的另一种形体

这个金文字形源自战国晚期的铜器“妾口子𧊒壺”,愚以为,文字中的两条竖线共同表示一根竹干,竹干上长有竹枝或者竹叶,下部的两条短横线表示竹节,这已经是另外一种形态的“竹”了,它脱胎于众多甲骨文、金文字形的竹笋形态,而表现的已经是成长的竹子了。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竹”字的古文字字形演变(参见下图):

 “竹”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竹”字的多数金文形体与甲骨文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妾口子𧊒壺”一例(其中的“口”是缺字符号)发生了本质的变异,而战国文字(楚系简帛文字和秦系简牍文字)的形体则是对“妾口子𧊒壺”一例的金文字形的直接继承与演变,并且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演变。特别是睡虎地秦简的秦国大篆(封81)则成了秦代小篆的直接来源与依据,看到了战国文字的“竹”的形体,就找到了“竹”字小篆字形的来源。说文小篆为使其整齐化,则选用了两根垂直的线条来表现竹干,选用四根斜线条来表现竹叶,这就是“竹”。至于“竹”字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稍失其形,但大体轮廓还在,应该还是接近于战国文字和小篆的象形字,只不过它象的已经不再是甲骨文、金文的竹笋之形,而是象的成长中的竹干竹枝竹叶之形了。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字的甲骨文金文
说文解字:五谷丰登
凡字
殷代金文甲骨文午字写法,午原是杵形假借为地支,字形有虚有实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喜字的来历和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