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046):庖丁解牛——释“解”

本文约8700字,阅读约需要17分钟



朱英贵

一、“解”字小引

“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并不简单等于庖丁“杀牛”,而是将牛的肢体做了技艺高超的分割。庄子借此讲述了道家养生的道理:人之养生恰似庖丁(厨工)分解牛体,生活与处世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文惠君受到启发,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而《庄子·养生主》一篇开篇的一段话才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其文如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的大意是: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无需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也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那是因为你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护卫自身,才可以保全天性,才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才可以终享天年。

而这番道理却蕴含在庖丁解牛的“解”字当中,由此造成“解”字是汉字中一个字义微妙的字,若对“解”字有所正解,当从“庖丁解牛”的字义源头入手。

二、“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解”字的构字理据如何?还是先来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参见下图):

 “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解”是一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象双手将牛角从牛头上取下的动作,有的在牛角两旁还有表示血滴的小点,有的没有。

“解”字的金文字形有的跟甲骨文一致(如上图第二个字形),有的只在一侧保留手的形象并且手中持有工具,或者将表示手的符号省去,将手中的工具放大为刀刃的“刃”(如上图第一个字形),正所谓“迎刃而解”的意思。

“解”字的战国大篆形体和秦统一后的小篆字形则在金文字形的基础上又有变化,突出牛角的形象,将其放大写在左边,将“刃”简化为“刀”直接写在牛头之上,作为“解”字的右半边。

隶书、楷书等现代汉字的“解”是由小篆字形隶变与楷化而来,其形体构造原理依然是用刀分解牛角的意思。

 “解”字构造理据示意图

《说文解字》卷四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廌,獸也。”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是:“解”,就是“判”的意思。它的字形采用“刀”作表意构件,表示用刀判牛角。一种说法认为,不是解牛而是解廌,解剖的不是家畜而是野兽。

要明白许慎所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解读“判”与“廌”这两个字:其一,何谓“判”?据《说文解字》:“判,分也。从刀半声。”可见“判”就是分的意思,分什么?分牛角。其二,为什么“解”字中只有一只角?许慎接着解释道:“一曰解廌,兽也。”那么,何谓“廌”?又据《说文解字》:“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原来有一种长的像野牛的动物“廌”就是独角兽,故“一曰解廌,兽也。”

以上解释未免有些偏执,其实对“解”字构形理据的理解,大可不必对接构字部件,不妨将“角”看作是牛的肢体或器官的象征物,因此究竟是一只角还是两只角就更加不必拘泥了。有鉴于此,可以说“解”字的构形理据就是用刀来剖分牛的肢体或器官以便利用,“解”字的造字本义就是分割动物肢体。

    三、“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解”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用刀分割动物肢体。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成玄英疏:“解,宰割之也。”再如:“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目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庄子·养生主》)“庖丁解牛”的“解”用的就是造字本义,由此可知“批大卻,导大窾”就是在解牛,可见“解”字的造字本义不仅限于取牛角的意思,“解”的对象也不仅限于牛,而可以是各种动物的肢体。又如:“宰夫将解鼋。”(《左传·宣公四年》)此处所“解”的对象是鼋(大鳖)而不是牛。

“解”字由此分割动物肢体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人的肢体被刀割裂。例如:“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楚辞·离骚》)王逸注:“虽获罪支解,志犹不艾也。”再如:“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其腕。’”(《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又如:“濡血便令骨节解,断头不俟锋刃交。”(清·秋瑾《红毛刀歌》)

其二,指关节、骨骼相连接的地方(读作xiè。例如:“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颜师古注:“解,支节也。音胡懈反。”

由此又可引申指物体相连接的地方。例如:“今夫茭解中有变焉,故挍。”(《周礼·考工记·弓人》)郑玄注:“茭解谓接中也。”贾公彦疏:“言茭解中,谓弓隈与弓箫角接之处。”

其三,表示剖开,锯开。例如:“虽春夏不蠹,犹有剖析开解之害,又犯时令,非急无伐。”(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伐木》)再如:“同光中,秦陇野人得柏树,解截为版,成器物置密室中,时芬芳之气,稍类沉水。”(宋·陶谷《清异录·木》)又如:“解木的大锯是敌人的废钢甲。”(郭沫若《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使事物整体分散。例如:“解,散也。”(《广雅》)再如:“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史记·项羽本纪》又如:“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二是表示把束缚着的东西打开。例如:解开、解甲归田、解囊相助等词语中的“解”。再如:“白环西献,楛矢东来;夜郎滇池,解辫请职;朝鲜昌海,蹶角受化。”(南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又如:“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姜夔《扬州慢》)

三是表示除去,废除,停止。例如:解放、解除、解饿、解乏、解惑、解疑、解围、解脱、解雇、解聘、解散、解毒等词语中的“解”。

四是表示涣散,离散。例如:“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孔颖达疏:“言当解散离贰也。”再如:“今独王陈,恐天下解也。”(《汉书·张耳陈余传》)颜师古注:“解,谓离散其心也。”又如:“今承宗削地,程权赴阙,韩弘舆疾讨贼,非力能制之,顾朝廷处置能服其心也。若相镈,则四方解矣。”(《新唐书·皇甫镈传》)

五是表示融化,消散。例如:“(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再如:“及锜(李锜)伏法,京师大雾,三日不解。”(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二》)又如:“官兵乘冰解,水陆并进克其城。”(清·魏源《圣武记》卷六)

其四,表示解开,脱下。例如:“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上》)再如:“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又如:“两个来到泊岸边,枯桩上缆的小船解了一只,便扶着吴用下船去了。”(《水浒传》第十五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脱落。例如:“夏至之日,鹿角解。”(《逸周书·时训》)再如:“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吕氏春秋·古乐》)高诱注:“解,落也。”又如:“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汉·刘向《列女传·楚老莱妻》)

二是表示开,开放。例如:“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文子·上德》)再如:“粉箨春苞解,红榴夏实初。”(宋·欧阳修《钱相中伏日池亭宴会分韵》)又如:“天地之气,不能有解而无闭;日月之行,不能有盈而无亏。”(清·唐甄《潜书·贞隐》)

三是表示排解,和解,劝解。例如:“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战国策·赵策三》)再如:“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贞索隐:“言虽有疑心,然事已和解也。”又如:“今夜美人不快,我三人宛转解他,不要助悲。”(《西游补》第五回)

四是表示免除,解除,消除。例如:“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系辞下》)再如:“图画骐骥以代徒行之劳,遥指海水以解口焦之渴。”(晋·葛洪《抱朴子·安贫》)又如:“今有良药,可以一发而解固结之疾。”(清·唐甄《潜书·除党》)

五是表示禳除,向鬼神祈祷消灾。例如:“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庄子·人间世》)郭象注:“巫祝解除,弃此三者,必妙选骍具,然后敢用。”再如:“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

其五,表示明白,理解。例如:“大惑者,终身不解。”(《庄子·天地》)成玄英疏:“解,悟也。”再如:“(曹操)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三国志·魏志·贾诩传》)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师说》)又如:解释、解析、解说、劝解、解嘲、理解、见解等词语中的“解”。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解释,讲解。例如:“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贾请见而解之。’”(《孟子·公孙丑下》)再如:“周(周子充)笑解之曰:‘所谓志千里者,正以老骥已不能行,故徒有千里之志耳。’”(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又如:“(杜子中)问道‘蜚娥怎么解?’闻小姐道:‘此妾闺中之名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二是特指对古代典籍的注释,注解。例如:“高诱解《吕览》、《淮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再如:“传所以解经也,既通其经,则传亦可无。”(《朱子语类》卷一○三)又如:“解,始《淮南鸿烈解》,《小戴记》亦有《经解》,后屡有解诂之作。”(姚华《论文后编》)

三是指辩解、推辞的理由。例如:“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汉书·灌夫传》)颜师古注:“解谓辞之也,若今言分疏矣。”再如:“又当祀时,海常多大风,将往皆忧戚,既进,观顾怖悸,故常以疾为解。”(唐·韩愈《南海神庙碑》)又如:“欲往从之,水波雷骇。几望见之,以风为解。”(清·顾炎武《海上行》)

四是表示通彻,通达。例如:“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瀹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庄子·秋水》)再如:“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解,达也。”

其六,表示休止,停止。例如:“(穆王)西征于青鸟所解。”(《竹书纪年》卷下)《艺文类聚》卷九一引作“西征至于青鸟之所憩”。再如:“伏以春事将中,苦雨未解。”(宋·杨万里《答朱侍讲》)又如:“短褐长镵不解耕,茯苓作食花为酒。”(明·高启《松隐居为戴叔能赋》)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能够,会。例如:“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晋·陶潜《九日闲居》诗)再如:“风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南朝·梁·简文帝《桌歌行》)又如:“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之一)

二是表示乐曲、诗歌或文章的章节。例如:“李延年因胡曲,更进新声二十八解。”(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再如:“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唐·温庭筠《西州曲》)又如:“《汲冢周书》十卷七十解。”(明·方孝孺《读〈汲冢周书〉》)

三是用作量词:回,次。例如:“听夜雨无情,哨纱窗紧慢有三千解。”(元·马致远《集贤宾·思情》套曲)再如:“惹下场横祸飞灾,怎支吾这一解。”(元·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摺)

四是道教语,谓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形骸而成仙。例如:“(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史记·封禅书》)裴骃集解引服虔曰:“尸解也。”再如:“所谓尸解者,假形而示死,非真死也……白日解者为上,夜半解者为下。”(《太平广记》卷五八引前蜀杜光庭《集仙录·魏夫人》)又如:“生死者人之常事,就像那草木春荣秋落一般,成仙的尸解,成佛的坐化,总是一死。”(《花月痕》第四八回)

五是指武术用语:套数,招架,抵抗(读作xiè例如:“你看我横里丢,竖里砍,往上兜,往下抛……马前剑扑手有三十解。”(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摺)再如:“(黄天禄)在马上卖一个名解,唤做‘丹凤入昆仑’,一枪正刺中余化左腿。”(《封神演义》第三三回)又如:“把钢刀举起,觑个明白。他可便难措手,忙架解。”(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三摺)

其七,用作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取缓解之义。例如:“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易·解》)孔颖达疏:“解者,卦名也……《序卦》云:‘物不可以终难,故受之以解。解者,缓也。’然则解者险难解释,物情舒缓,故为解也。”

由此又可引申为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例如:“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转为温疾,吞发汗之丸而应愈。”(汉·王充《论衡·寒温》)再如:“(莲房)随向假山石畔,蹲下去小解。”(《石点头·莽书生强图鸳侣》)又如:“于路只推腹痛难忍,几遍要解。”(《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其八,表示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例如:“宋孝武帝孝建三年八月戊子,有司奏:‘云杜国解称国子檀和之所生亲王,求除太夫人。’”(《宋书·礼志二》)再如:“近虽仰凭威灵,得摧丑虏,兵寡力弱,擒斩不多。脱复高曳长缣,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甚。臣所以敛毫卷帛,解上而已。”(《魏书·韩显宗传》)又如:“官府多用申解二字……词人上于其长曰解。”(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唐宋时,凡举进士者,皆由州县地方推荐发送入京。例如:“滈未尝举进士,而妄言已解,使天下谓无解及第,不已罔乎?”(《新唐书·令狐滈传》)再如:“措足疑无地,扪心幸有天,故人成解后,残喘见哀怜。”(金·王仲达《送客》诗)又如:“是举,两浙转运司秋试举人,凡解二百八人。”(《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十二年》)

其九,表示押送。例如:“一日所属,解一贼至,谓此即‘我来也’。”(宋·沈俶《谐史》)再如:“次日捕人已将江溶解到捕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又如:“征办粮饷,源源解京。”(太平天国洪秀全《防守浦口诏》)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被押送的钱粮。例如:“为部内损积逋,减月解,广德赈饥,宣州、南康修学养士费皆自出。”(宋·叶适《运使王公墓志铭》)

二是 代称解差。例如:“至德州,见道旁有捕贼勾当与州解相噪。”(清·周亮工《书影》卷八)

三是表示典押,押当。例如:“亏他媳妇相看待,把衣服和钗梳都解。”(明·高明《琵琶记·张公遇使》)再如:“六老只得东挪西凑,寻了几件衣饰之类,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四是表示租赁。例如:“天色已晚,杨三官人同那妻子和当直去客店,解一房歇泊。”(《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再如:“当日天色晚,见一所客店,姊妹两人解了房,讨些饭吃了。”(《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五是表示交付。例如:“查察起来,才知道起先那个文书是假的。只得另外筹了款项解了过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再如:“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计策,我们一块儿去!”(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另外,“解”字还有一些其他用法,诸如:可作为古代文体的一种,例如韩愈的《进学解》。可作为现代数学的运算术语,表示求出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例如“解方程”。而且所求出的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也叫做“解”。

根据上面对“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解”字的相关成语比较多,其中“解”字的含义也丰富多样,主要有如下一些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解”字含有分割、切割的意思,例如:

庖丁解牛——厨师解剖全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也比喻技术纯熟神妙;也比喻做事得心应手。源自《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语见《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其二,成语中的“解”字含有除去、废除的意思,例如:

壮士解腕——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除去,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语见《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其三,成语中的“解”字含有剖开、使分离的意思,例如:

迎刃而解——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语见《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支分节解——把肢体与关节一一分开。节,关节。比喻剖析义理,详尽中肯。亦作支分族解”。语见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

其四,成语中的“解”字含有使整体分散的意思,例如:

冰消瓦解——冰一样地消融,瓦一样地分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语见晋·成公绥《云赋》:“于是玄气仰散,归云四聚;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不解之缘——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源自《古诗十九首》:“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土崩瓦解——瓦解:制瓦时先把陶土制成圆筒形,分解为四,即成瓦,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语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其五,成语中的“解”字含有解开、脱下的意思,例如:

衣不解带——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语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仲堪父尝疾患经时,仲堪衣不解带数年。”

解衣般礴——脱衣箕坐。指神闲意定,不拘形迹。后亦指行为随便,不受拘束。语见《庄子·田子方》:“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蠃。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汉皋解珮——汉皋:山名,在湖北襄阳西北;珮:同“佩”,饰物。指郑交甫在汉皋台遇到两个女子,女子解宝珠给他。指男女相互爱慕而赠答。源自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心摇汉皋珮,泪堕岘亭碑。”

系铃解铃——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源自明·瞿汝稷《指月录》:“眼一日问众:‘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至,眼举前语问,师曰:‘系者解得。’”

解甲归田——解:脱下;甲:古代将士打仗时穿的战服。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语见高阳《清宫外史》上册:“同时有些宿将,解甲归田以后,大起园林,广置姬妾,正在享福。”

解衣推食——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其六,成语中的“解”字含有明白、理解的意思,例如:

难解之谜——难以捉摸的事物,尤指微妙、难以理解或不易觉察、不易探索的事物。

百思不解——百:多次;解:理解。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源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不求甚解——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语见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

大惑不解——惑:迷惑;解:理解。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源自《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发蒙解惑——发蒙:启发蒙昧;解惑:解除疑惑。指启发开导,脱离蒙昧,解除疑惑。语见汉·枚乘《七发》:“故曰发蒙解惑,不足以言也。”

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语见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其七,成语中的“解”字含有放开、放松的意思,例如: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源自《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如解倒悬——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源自《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其八,成语中的“解”字含有解除、消除的意思,例如:

不解之仇——解除不了的仇恨。语见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又见张权买房开店,料道是丈人暗地与他的银子,越加忿怒,成了个不解之仇。”

其九,成语中的“解”字含有辩解、掩盖的意思,例如:

自我解嘲——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源自汉·扬雄《解嘲》:“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创《大玄》,有以自守,泊如也。人有嘲雄以玄之尚白,雄解之,号曰《解嘲》。”

自作解人——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得。”

其十,成语中的“解”字含有招式、套路的意思,例如:

浑身解数——解数:原指武术中的架势、招式;后泛指手段;本事。全身所有的本事。语见《西游记》:“浑身解数如花锦,双手腾那似辘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20297 清娟盲派命理 第二章 十天干类象 第十六节 天干五合干扰及搅局
苏轼最超脱的一首诗,字字通透,令人心安!
庚日主—金不换大运详解【梁湘润】
病人生死诀(速断法)
拜读孔子【十翼之九《说卦传》分析思考附原文-释义】
紫禁城里从未开放过的区域之一【冷宫】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