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013):月明千里——释“明”

本文约7100字,阅读约需要14分钟



朱英贵

“月明千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月光照亮了广阔的大地空间,其中的“明”字含有动词“照亮”的意思。日光过于强烈耀眼,而月光明亮柔和,月光给人的感觉时照亮而不是照耀,可以说,“明”字的初文就是就是专门为月光的辉映效果而造的字。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明”字。

一、“明”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明”字的造字本义更侧重于月光照耀,虽然今天写的“明”字是由“日”与“月”两个构件组成,但古文字的“明”字也可以由别的构件来替换“日”这个构件,也就是说,“月”才是“明”字必不可少的构件。而且请看下面“明”字的古文字字形:

 “明”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甲骨文和金文的“明”字都是为“空间被照亮”的意思而造的字,它是个会意字,多数字形选用“日”与“月”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如上图第二、四两个字形),表示白天与黑夜的两个发光天体都可以给世间带来光亮。

有个别的甲骨文字形(如上图第一个字形)和个别的金文字形(如上图第三个字形)是用“月”(月亮)和“田”(田野)或者“月”(月亮)和“囧”(窗牖)来会意,表示月光照亮了广阔的田野或者透过窗户照亮夜里的房间。

说文古文的“明”字(上图第五个字形)承继“从日从月”的会意取向,而小篆字形则沿用“从月从囧”会意取向,写作“朙”。小篆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隶书、楷书等现代汉字则又回归到“从日从月”的会意取向,这就是现代汉字的“明”。

《説文解字》卷七朙部:“朙,照也。从月从囧。凡朙之属皆从朙。”

许慎的解说大致意思是:“明”就是日月照耀的意思,它的字形由“月”和“囧”两个构件会合成意。大凡跟“明”的意思有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明”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是不错的,解作“照也”倾向于动词义应该是它的原始字义,而后来使用中的基本义应该是表光明或者清楚的形容词义,其实,古人并没有严格的词性概念,所以应该说“明”字的动词义与形容词义是兼而有之的。

“明”字的构字理据就是“日光或月光将空间照亮”,于是“明”字在多数情况下便侧重指日月的光亮充足。

   二、“明”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明”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指日月的光亮充足。例如:“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易·系辞下》)再如:“照临四方曰明。”(《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又如:“日月成,故明也。”(《史记·历书》)

“明”字由光亮充足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诸多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照亮。例如:“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唐·杜甫《月》诗)再如:“火尚足以明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又如:“真乃月明千里故人来!”(《说唐》第十回)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例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三国·魏·曹操《短歌行》)再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又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又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如:

二是表示天亮,黎明。例如:“东方明矣,朝既昌矣。”(《诗·齐风·鸡鸣》)再如:“明登岳阳楼,辉焕朝日亮。”(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又如:“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前蜀·毛文锡《醉花间》词)

三是表示点燃,点亮。例如:“知脂腊之可明灯也。”(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再如:“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施帷帐,明灯烛,而令帝居他帐,遥望之。”(晋·干宝《搜神记》卷二)

四是表示白昼,白天。例如:“既愆尔止,靡明靡晦。”(《诗·大雅·荡》)郑玄笺:“不为明晦,无有止息也。”再如:“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三国·吴韦昭《博弈论》)又如:“三般儿寄语娇姿,昏迷着无明无夜。”(元·汤式《湘妃引·有所赠》曲)

五是表示人世间,阳世。例如:“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含敬同爱矣。”(《礼记·乐记》)再如:“人神接礼,明幽交畅。”(《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隋感帝歌》)又如:“吾之形所未圆者三寸耳,飞行自在,出幽入明亦可也。”(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

其二,表示明显。例如:“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战国策·齐策一》)再如:“隐约就闲,迁延辞聘,非直也明,是惟道性。”(南朝·宋·颜延之《陶征士诔》)又如:“髯之不得混须也明矣。”(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一)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明艳,鲜艳。例如:“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再如:“嫩红双脸似花明,两条眉黛远山横。”(后蜀·顾敻《遐方怨》词)又如:“(山茶树)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鲁迅《彷徨·在酒楼上》)

二是表示明白,清楚。例如:“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论语·颜渊》)再如:“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又如:“其中有许多委曲,一时说不及,父亲日后自明。”(《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三是表示公开,不隐蔽。例如:“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战国策 · 魏策》)再如:“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戮而遗其贵近之厚,是之谓罚。”(宋·叶适《上西府书》)又如:“可是地主是明的,美蒋反动派还派了些特务,这玩艺是暗的。”(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

四是表示懂得,了解,通晓。例如:“以两易一,人莫之为,明其数也。”(《荀子·正名》)再如:“慧斐尤明释典,工篆隶。”(《南史·隐逸传下·刘慧斐》)又如:“诗书吾所好,农圃也须明。”(元·揭傒斯《寄题胡氏园趣亭》诗)又如:不明事理、深明大义、明哲保身等词语中的“明”。

五是表示证明,阐明,表明。例如:“若吾所言,谓人之所得势也而已矣,贤何事焉?何以明其然也?”(《韩非子·难势》)再如:“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又如:“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其三,表示公正,严明。例如:“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书·康诰》)再如:“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如:“公正直方严,中心乐易,秪慎所职,治人以明。”(唐·韩愈《南海神庙碑》)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清明,修明。例如:“百谷用成,乂用明。”(《书·洪范》)再如:“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荀子·致士》)又如:“夫世衰道微,伪臣虚称者,殆也;世平道明,臣子不宣者,鄙也。”(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二是表示睿智,开悟。例如:“王明,并受其福。”(《易·井》)再如:“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又如:“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

三是表示尊崇,尊敬。例如:“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礼记·礼运》)孔颖达疏:“明,犹尊也。”再如:“顺民之经,在明鬼神,祗山川,敬宗庙,恭祖旧。”(《管子·牧民》)

四是用作敬辞。例如:“命之曰狂僻之民,明上之所禁也。”(《晏子春秋·问下二十》)此明上犹圣上,对君王的尊称。再如:“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得明公提携,万千之幸!”(《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五是指贤明之人。例如:“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书·舜典》)曾运乾正读:“黜退其幽者,升进其明者。”再如:“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荀子·致士》)

其四,表示分辨,区分。例如:“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左传·隐公五年》)再如:“是非之形不明,则虽守法之吏,诵数之儒,亦皆乱也。”(《荀子·正名》)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眼睛,视力。例如:“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礼记·檀弓上》)郑玄注:“明,目精。”再如:“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又如:“气在口为言,在目为明。”(唐·柳宗元《非国语上·无射》)

二是表示眼睛好,视力敏锐。例如:“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再如:“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又如:“求我道能达此事者,若瞽而明,若瞆而聪。”(宋·沈辽《花药山法堂碑》)

三是用作副词:明白地。例如:“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左传·桓公二年》)再如:“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公之敌彼有余力,不如明告之绝,而起兵袭取之。”(唐·韩愈《董公行状》)

其五,表示强盛,旺盛。例如:“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左传·哀公十六年》)王引之《经义述闻·左传下》:“明,犹彊也。”再如:“功大而伐,业明而不矜。”(《管子·宙合》)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谓业盛而不矜也。”又如:“故仁人用,国日明。”(《荀子·议兵》)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成,收成。例如:“于皇来牟,将受厥明。”(《诗·周颂·臣工》)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明,成也。暮春之时,麦已将熟,故曰‘将受厥成’……古谓成为明,说见《尔雅》‘功绩明,成也’下。”

二是表示使成长。例如:“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墨子·天志上》)高亨《诸子新笺·墨子》:“此处明字当训为成,言上天对于百姓皆使之长成与成就也。”

三是表示洁净(泛指祭神供神之物)。例如:“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礼记·中庸》)郑玄注:“明,犹洁也。”再如:“以鉴取明水于月。”(《周礼·秋官·司烜氏》)孙诒让正义:“窃意取明水,止是用鉴承露。”明水,古代祭祀所用的净水。又如:“齐,必有明衣,布。”(《论语·乡党》)明衣,古人在斋戒期间沐浴后所穿的干净内衣。

其六,表示神,神灵。例如:“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明。”(《左传·襄公十四年》)再如:“今吾执政毋乃有所辟,而滑夫二川之神,使至于争明,以防王宫室,王而饰之,毋乃不可乎!”(《汉书·五行志中之下》)颜师古注:“明谓神灵。”

由此又可引申指五明(古印度五种学问)。此为梵语的意译。佛教所说的古印度五种学问。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例如:“利世须学明,学明能断恶。”(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上·单道开》)再如:“五明教已设,三元法复开。”(北周·庾信《奉和阐弘二教应诏》诗)

其七,表示今之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例如:“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左传·昭公七年》)再如:“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唐·王维《宿郑州》诗)又如:明晨、明朝、明日、明天、明晚、明年等词语中的“明”。

根据上面对“明”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明”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明”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汉语中以“明”为构词要素的成语很多,其总量大约在百条开外,这里选择其中的一部分略作分类整理。“明”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类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明”字表示照亮空间的意思,例如:

月明千里——月光普照大地。后多用作友人或恋人相隔遥远,月夜倍增思念的典故。源自南朝宋·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其二,成语中的“明”字表示光线充足的意思,例如:

窗明几净——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源自宋·苏辙《寄范文景仁》:“诗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语见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源自唐·王维《早朝》诗之二:“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

弃暗投明——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反动阵营,投向进步方面。语见元·尚仲贤《单鞭夺槊》楔子:“高鸟相良木而栖,贤臣择明主而佐。背暗投明,古之常理。”

山明水秀——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语见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风清月明——微风清凉,月光明朗。形容夜景美好。语见明·刘基《横碧楼记》:“又闻柯亭有美竹,可为笛,风清月明,登楼一吹,可以来凤凰,惊蛰龙,真奇事也。”

月明星稀——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语见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其三,成语中的“明”字表示公开不隐蔽的意思,例如:

不明不白——指说话含含糊糊,很不清楚。语见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怎么不明不白,着他父子每胡厮闹了一夜。”

恩怨分明——对于恩惠和仇恨的界限分得十分清楚,毫不含糊。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回:“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

光明正大——心怀坦白,言行正派。语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底纲领条目。”

明察暗访——从明里细心察看,从暗里询问了解。指用各种方法朝廷调查研究。语见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我住在此处,徒占一席,于事无济,倒不如仍然到外面去,明察暗访。”

明火执杖——点着火把,拿着武器。原指公开抢劫。后比喻公开地、毫不隐藏地干坏事。语见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二折:“我在这瓦窑居住,做些本份生涯,何曾明火执仗,无非赤手求财。”

明媒正娶——明、正:形容正大光明。旧指正式婚姻。语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一:“论起初婚,王氏在前,只因休了一番,这平氏到是明媒正娶,又且平氏年长一岁,让平氏为正房,王氏反做偏房,两个姐妹相称。”

明枪暗箭——比喻种种公开的和隐蔽的攻击。语见鲁迅《三闲集·通信》:“现在正有许多正人君子和革命文学家,用明枪暗箭,在办我革命及不革命之罪。”

明争暗斗——明里暗里都在进行争斗。形容各用心思,互相排挤。语见巴金《家》三:“明明是一家人,然而没有一天不在明争暗斗。”

其四,成语中的“明”字表示清楚或能够看清楚的意思,例如:

耳聪目明——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能够看清楚。源自《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语见《孝经·开宗明义》:“开宗明义章第一。”宋·邢昺题解:“开,张也;宗,本也;明,显也;义,理也。言此章开张一经之宗本,显明五孝之义理,故曰开宗明义章也。”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源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源自《诗·大雅·焌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深明大义——能够懂得重要的道理,指识大体,顾大局。语见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只是要娶到家来作个媳妇,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是非分明——正确与错误非常分明,能够看清楚。语见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故贤圣之君,博观始终,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

其五,成语中的“明”字表示睿智开悟的意思,例如:

聪明才智——指有丰富敏捷的智力和显著的才能。语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

聪明伶俐——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语见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原来这乐和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诸般乐品学着便会;作事道头知尾;说起枪棒武艺,如糖似蜜价爱。”

明德惟馨——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语见《尚书·君陈》:“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先见之明——明:指眼力。事先看清问题的能力。指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语见《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源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源自《尚书·蔡仲之命》:“无作聪明,乱旧章。”

奉如神明——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源自《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圣帝明王——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语见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汉兴,去圣帝明王遐远,仲尼之道又绝,法度无所因袭。”

其六,成语中的“明”字表示懂得了解的意思,例如: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语见《三国志·魏书·高柔传》:“今博士皆经明行修,一国清选。”

神而明之——指表面玄妙的事理。语见《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兼听则明——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源自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其七,成语中的“明”字表示下一个的意思,例如:

明日黄花——黄花:菊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语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世间最好的养生:释怀
《左传》最经典的八句话,最好能背下来
盲派八字实例详解300例,盲派看比劫是不是自己的
阴阳先生用书(十)(李仁贵珍藏版)
曾国藩和诸葛亮是节俭的楷模------节俭的力量
《孙子兵法》诡道术之八---强而避之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