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206):连舆接席——释“舆”(輿)

本文约4600字,阅读约需要9分钟


汉字探微

(206)

连舆接席——释“舆”(輿)

朱英贵

一、“舆”(輿)字小引

在上一篇《扶辇下除——释“辇”》中,我们曾经结识过一个成语“出舆入辇”,它的意思是出行与归来都要乘车,可见“舆”和“辇”在这个成语中都是表示“车”的意思,而且“舆”和“辇”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界限,只是早期的“辇”还有轮轴,而称作“舆”的交通工具已经彻底抛弃了轮轴。也就是说,“辇”还可以“扶”(扶辇下除),而“舆”就必须用肩来抬了。

汉语还有一个成语叫“连舆接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行并车(如果出行就乘坐同一辆车),止同席(如果聚会就坐在同一块坐席上),形容亲密友爱,可见“舆”表示的也就是乘坐的具有“车”的功用的交通工具的意思。

“舆”字内含一个部件为“车”,那么“舆”字的本义是否为“车”呢?这要依据古文字字形来解读。

 慈禧在颐和园仁寿殿前乘舆照

 二、“輿”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先来看“輿”字的古文字字形(参见下图):

 “輿”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輿”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中间一物,四方各有一只手,表示四个人每人一只手或者两个人每人两只手,意谓用四只手共同抬起中间一物,中间的构件,依据甲骨文字形来看像是“東”字,“東”在甲骨文中表示一个装满东西的口袋,据此可知“舆”的含义为众人抬一物。另有解释认为中间的构件不是“東”,而是“車”,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罗振玉(罗雪堂)在《增订殷墟书契考释》一书中认为:“象众手造车之形”。

“輿”字的金文字形少见,上图的字形不太清晰,但隐约可见其构字理据跟甲骨文相同。然而从甲骨文字形来看,中间的构件确实不是“車”,只是后来的战国大篆,如诅楚文(秦国大篆)就已经将“東”字的上下斜画讹变为横画了,上图的秦国睡虎地简牍文字也将中间的“東”讹变为“車”了。

“輿”字的小篆字形与秦国大篆一脉相承,整体字形进一步线条化,更加整齐规范了。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现行汉字的隶书与楷书便都一律写作“車”了。但即便是“众手造车”,也有众人将车抬起来之义,因此将“舆”的字形字义解释为“象众人抬物之形”是符合造字原理的。

《说文解字》卷十四車部:“舆,車輿也。从車舁聲。”由于甲骨文早在殷商末年就已经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所埋没,东汉时代的许慎没有机会全面接触甲骨文字,故《说文》依据小篆字形将其看作是一个“从車舁声”的形声字,这跟“舆”字最初的造字原理不完全相符。其实“舁”就是由四方各有一只手的四个构件隶变而成的,因此“舁”仍然是表意的形旁,而不是所谓“舁声”的声旁,也就是说,“舆”字确实是个会意字。

三、“舆”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舆”的本义为众人抬物。例如《礼记·曾子问》所载:“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这里的“机”是抬尸之床,这里用指出殡,“舆机”的意思就是把尸体放到“机”上抬着。又如《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载:“既食,孔伯姬杖戈而先,大子与五人介,舆豭从之。”这段话的大意是:已经吃过饭之后,孔伯姬便亲手操着利戈,走在前面带路去逼迫担任执政大臣的儿子就范。大子蒯聩和五个帮手都身披着皮甲(“介”是皮质的甲衣),用车拉上一只猪,紧随其后。可见,“舆豭”的意思就是抬着猪的意思。以上两例中的“舆”都适用于“众人抬物”的造字本义。

“舆”由此众人抬物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一方面,表示抬,扛(káng)。例如:“百人舆瓢而趋,不如一人持而走疾。”(《战国策·秦策三》)再如:“舆轿而隃领,拖舟而入水。”(《汉书·严助传》)又如:“先生偶感疾,命太医院朝夕视,既病剧,求移馆,世宗固留不可,则命以大床为舆,上施青纱帐,二十人舆之,至城外十五里,如卧床,不觉其行也。”(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四)前一个“舆”是名词,意谓轿子一类的称作工具,后一个“舆”是动词,有抬着扛着的意思。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种引申义:

其一,表示承载,承载之物,运载。例如:“坤为地……为大舆”(《易·说卦》)这一句的“舆”意谓承载。再如:“御史奏舆地图”(《史记·三王世家》)唐·司马贞索隐:“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 这一句的“舆”意谓承载之物。又如:“令断虎头,舆致州,为颂以献。”(宋·王安石《先大夫述》)这一句的“舆”意谓运载。

其二,表示众,众多。从字形中四只手形符号来看,抬物需要两人、四人或更多的人,因此“舆”字便引申出“众、众多”的意思例如:“舆,多也。”(《广雅》)再如:“人众车舆,万物殷富。”(《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又如:“舆情不洽”就是众人反映不好的意思,“舆议咸冤”就是众人都认为冤枉的意思,“舆望”就是众人所望,“社会舆论”就是社会中众人之论。

其三,表示基本。例如:“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左传·僖公十一年》)再如:“势者君之舆,威者君之策。”(《邓析子·无厚》)

另一方面,指用人抬的没有轮子的车用人抬的没有轮子的“车”,已经不是车了,那是轿子,因此“舆”又有轿子的意思,后来在民间使用的时候就叫作“轿子”了,而皇宫贵族还是称作“舆”。例如:“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世说新语·简傲》)这里的“肩舆”指的是用肩抬的轿子,另外跟“舆”有关的词语还有一些,诸如:“彩舆”就是彩绘的或者彩装的轿子,“舆士”就是抬轿子的男人,“舆夫”就是轿夫。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三类直接或间接引申义:

其一泛指整辆车。例如:“君子得舆,小人剥庐。”(《易·剥》)孔颖达疏:“是君子居之则得车舆也。”再如:“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老子》八十章)当然也还有另一种解释,例如《一切经音义》认为:“车无轮曰舆”,据清·王筠《说文句读》称:“无轮则人舁之矣”。这里提到“人舁之”,就是用人抬的意思,那么这就又回归到“舆”字的第一个字形字义的源头上来了。又如:“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舆恒阗咽。”(唐·卢照邻《行路难》诗)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间接引申义:

一是指驾车的人。例如:“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臣犹窃为大汉羞之。”(《汉书·严助传》)颜师古注:“厮,析薪者;舆,主驾车者。此皆言贱役之人。

二是指载灵柩的车。例如:“舆藏而马反,告不用也。”(《荀子·礼论》)杨倞注:“舆谓輁轴也,国君谓之輴。”再如:“言念旅榇,犹在遐方,用加优恤,以慰泉壤,宜官造灵舆,给传还乡。”(唐玄宗《优恤张守洁等制》)又如:“至葬所,灵柩降车,就舆。”(《辽史·礼志二》)又如:“柩舆,舁柩之舆也。”(徐珂《清稗类钞·物品·柩舆》)

其二,特指车厢。“舆”字自从在小篆字形中写入了“車”这个部件之后,便产生了车箱的引申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为“輿,车輿也”,可见“车輿”不等于车,而是指车中受物(装载东西)之处,即车箱。例如:“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论语·卫灵公》)再如:“巧匠因象,各有所授,曲者宜为轮,直者宜为舆。” 这里是说弯曲的木材适合做车轮,端直的木材适合做车箱。(汉·王符《潜夫论·相列》)又如:“舆,有承载之材,而亦非车之全者也。”(宋·王安石《易泛论》)

由此又可产生制作车厢的工匠这一间接引申义。例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周礼·考工记序》)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此七者攻木之工官别名也。”贾公彦疏:“攻木之工七,轮人为轮盖,舆人为车舆。”再如:“梓匠轮舆,其志将以求食也。”(《孟子·滕文公下》)

其三,表示轿子。例如:“王(王子猷)肩舆径造竹下,讽啸良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简傲》)再如:“自是不归归便得,陆乘篮舆水乘舟。”(宋·王安石《寄昌叔》诗)又如:“已而马车渐兴,肩舆渐废。”(徐珂《清稗类钞·舟车·上海之车》)

又可特指职位低贱的吏卒。例如:“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左传·昭公七年》)

根据上面对“舆”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舆”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舆”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舆”字本是众人抬起的意思,跟“车”并无关系,但由于字形的历史错讹,便同“车、车箱”发生了联系,在常用成语中其文化含义大致有四类情形:

其一是表示动词义的“抬起”的意思,例如:“舆死扶伤”这个成语是说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其二是表示形容词义的“众多”的意思,例如:“舆论哗然”这个成语是说众人的言论杂乱,议论纷纷,公众大表惊讶和不满。

其三是表示名词义的“车箱”的意思,例如:有个成语叫“梓匠轮舆”,其中的“梓”和“匠”是两种木工:梓人造器具,匠人主建筑。“轮”和“舆”也是两种木工:轮人是制造车轮的人,舆人是制造车箱的人。用这四个字代指古代造器物造房屋造车辆的木工,进而泛指有手艺的人,比喻有才干的人。还有个成语叫“面缚舆榇”,源自《左传·僖公六年》:“许男面缚衔璧,大夫衰经,士舆榇。”其中的“面缚”的意思是反绑着手面向胜利者,表示放弃抵抗;“舆榇(chèn)”是指把棺材装在车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请受刑。这是古代君主战败投降仪式的场景。

其四是表示名词义的“整辆车”的意思,例如:“连舆接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行并车,止同席,形容亲密友爱。“明察秋毫,不见舆薪”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却看不到整整一辆车的柴草,借以比喻为人虽然精明,然而只能看到小节,却看不到大处。

 500年前中国人眼中的世界:大明万国舆图

综上所述,“舆”字源流既明,再来附缀一点相关的信息:

其一被称为繁体字的正体字中还有两个字与它形体近似,那就是“與”字和“興”字,现已简化为“与”和“兴”,简直变得面目全非了。但是“舆”字没有简化,故“舆论”不能写成“与论”。

其二来对比一下“舆”、“與”(与)、“興”(兴)这几个字的细微差别:“舆”字有抬高的意思,“與”(与)字和“興”(兴)字的本义也有抬高的意思。“興”(兴)字自不必说,“興起”(兴起)、“興盛”(兴盛)、“興旺”(兴旺)不都是往高处发展吗?至于“與”(与)字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连词,还有两个用它来做构件的汉字呢,那就是“舉”(位置抬高)和“譽”(声望抬高),现在也被简化成“举”和“誉”了,本是“與”字头,变成了“興”字头,丧失了这两个字原来的理据。

其三还有三个自古就有的跟“舆”相关的词,那就是“舆论”、“舆情”和“舆图”,下边分别解释一下:

舆论 yúlùn —— 众人的议论,公众的言论。据《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所载:“设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 另外,宋·苏舜钦《诣匦疏》一文有云:“朝廷已然之失,则听舆论而有闻焉。”

舆情 yúqíng —— 统治者所知道的民间议论或社会群众的言论倾向。南唐·李中《献乔侍郎》诗中有云:“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另外,宋·秦观《与苏公先生简》一文载:“伏乞为国自重,下慰舆情。”

舆图 yútú —— (1)指地图(大多指疆域图)。据《史记·三王世家》索隐记载:“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这就是将地图称为舆图的理由。《杨家将演义》有云:“陛下车驾长驱直捣幽州,取萧后舆图以归。”(2)指疆域;疆土。据《新元史·世祖纪》记载:“舆图之广,历古所无。”另据《平妖传》所载:“窃恐舆图日蹙,天下非复赵家之有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细说汉字:方兴未艾——说“兴”(興)
《说文解字》506课:“舁”,古人如何用一个字表示“共同抬起”
每日一话day552:“舁”字,你认识吗?
舆论的“舆”
成语“功不唐捐”是什么意思?
成语“不速之客”的“速”字是什么意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