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园锦绣:同光十三绝(5)

厉害的艺人能给自己加戏,加戏还不够?那就开创一门行当吧。

昆乱不挡的旦行

郝兰田,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同治十一年(1872),安徽人。原为徽调演员,初学青衣,后工老生,郝兰田是清末民初著名京剧老旦演员、京剧改革家王瑶卿之外祖父。

他约在清时道光、咸丰之际来北京,因与程长庚同乡而以老生在三庆班搭伙。就在这时他发现京班中的《借东风》即是徽剧中的《祭风台》,二者只是略有不同,于是对班主程长庚言说自己饰演诸葛武侯略有“一寸之长”。果然名震京师。

三庆班在之后排演连台本戏《三国志》时,郝兰田在《借箭》、《祭风》等诸葛亮的重头戏中,和卢胜奎共同饰演孔明,与程长庚饰演的鲁肃,徐小香饰演的周瑜,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十三绝生活的时代确实是众星璀璨,能人辈出的时代,又因为没有录音流传下来,我们对当时的盛况只能从流传下来的文字中窥见一星半点,惟有对着前辈们的画像空叹息。

当时的老旦行,人才寥落、声名不振。

老旦是旦行中唯一用本嗓唱念的行当,因此当时诸多观点都在批驳老旦“唱法呆板,做派欠细腻”。

于是能人郝兰田自请改为老旦,很快就为这一行当开创了新的局面,老生能有今天的面目,郝兰田厥功至伟。

据记载“其演唱特点为高亢有力,苍劲深沉,念白真似老妇一般。”《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气度不凡,《探窑》中的王夫人沉着有力,《钓金龟》康氏形象最佳,还被绘入了《同光十三绝》画卷中。

此外,郝氏有三绝:《淮河营》、《双钉记》、《法门寺》。他兼能串演丑角,擅演《淮河营》中的田子春,同样惟妙惟肖。据载,《双钉记》就是他所创编的一出戏。他又在擅长演出的《法门寺》中,自己加了行路的一段唱词,至今演员都还按照他的路子演。

❖ 同光十三绝:郝兰田

 

梅巧玲,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于光绪八年(1882),号慧仙,字筱波,一字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原籍江苏苏州吴县。

梅巧玲小时家道中落,于是进入北京福盛科班学戏。后来跟从福盛班主杨三喜、师兄罗巧福学习京、昆旦角表演艺术。

梅巧玲是京剧旦行的开创人物。

原本在徽班中的旧规则,是青衣花旦各有专工,青衣重唱工,神情端庄,身段少;而花旦重做工及扮相,婉丽明媚。

梅巧玲是个天才般的人物,他学的多会的多,样样精通,演哪行像哪行“演青衣则严肃端庄,演花衫则明丽华贵,至演玩笑旦则泼辣风骚,一身而兼众长,如千手菩萨,具天女罗刹万千变相,真俊才也。”

咸同年间,各戏班互相竞争,均以老生招徕观众,如三庆班程长庚、春台班之余三胜,旦行反而稍落下风。直到梅巧玲成长起来才刹住了这场吹遍皇城内外的阳刚之风。

词人李莼客曾用“胖慧仙”戏称梅先生,想来梅先生应该不是十分美丽的类型,不过他歌喉嘹亮,音调清脆婉转,以此弥补了扮相上的不足。又因为梅氏喜读诗书,广交文士,所以“说白则更辞锋犀利,人莫能穷”。

说白有多重要?“千斤话白四两唱”,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情况下,念白要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要表现出人物独特的语气情感,难度很大。

等到了老年时,梅先生自觉自己鹤发鸡皮老叟形象与娇艳秀丽的旦角极不相称,于是独创了一个法子:用水纱勒头,把面部赘皮抻展。

从这以后旦行都学梅巧玲用水纱,一来是勒紧头发,防止松懈;二来,水纱沾湿后勒在头上,时刻不得松懈,也让人的精神紧绷,专心做戏。

同光十三绝:梅巧玲

 

朱莲芬,道光十六年(1836)生人,光绪十年(1884)去世,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

他从小学习昆旦,后来又同时学皮黄,被誉为“第一昆旦”。世人称道:“昆旦以朱莲芬为无上神品”。 

前文曾经提过,清中期以后以后,昆剧演出已经渐渐为人不喜,四喜班也曾因专演昆剧而一度衰落。不过昆剧成熟的行当、程式等是初学者最好的教材。这一时期昆乱兼长的演员最能叫座,朱莲芬承昆旦精髓,身段俊逸,嗓音清脆甜润,“色艺与诸名优埒,而神气清朗,吐属隽永则过之。”

旦角的台步是身段轻盈俏丽的关键,不过因为旦角体格各不相同,各自都需要有应对之法,不能让观众在台下看出演员身材的长短不合。朱莲芬是大长腿美男,在台上时就有些突兀。于是他创立了新的台步,掩饰自己腿长的劣势。每每表演时“只见婉妙之姿,不露硕颀之态。他人莫能效也。”

同光十三绝:朱莲芬

 

时小福,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光绪十二六年(1900),原名庆,又名,字琴香,号赞卿,江苏吴县人,为清同、光年间青衣名家。

因为从小家贫,时小福便拜师学习皮簧青衣,后来师从徐阿福学昆旦,兼乱弹青衣。他最后从梅巧玲处接过了四喜班,与谭鑫培、俞菊笙同任精忠庙庙首。

时小福中年后效仿孔子、四处收徒,不过孔子有弟子三千,时小福的徒弟可能不足百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人,都是以“仙”论辈排行:吴菱仙、张云仙、秦燕仙、陈桐仙、吴霭仙、江顺仙、王仪仙、陈霓仙、张紫仙。

这些弟子技艺出众,为旦行技艺的传承作出了贡献。如吴菱仙即是梅兰芳的蒙师,梅兰芳带领京剧走出国门,与吴氏的悉心教导有莫大的关系。 

❖ 同光十三绝:时小福

 

余紫云,咸丰五年(1855)生人,卒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原名金梁,字砚芳,又字昭儿,湖北罗田人,工青衣与花旦。

余先生来头不小,他是余三胜(三鼎甲其一)之子,从小受梨园风气熏陶,师从梅巧玲习花旦,青衣戏则拜师胡喜禄,可以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余紫云承梅之衣钵,传旦行之绝技,成为当时能与老生一争高下的绝少人物。

旦行的基本功中有一名“跷功”,是用木头做成鞋子的形状,再绑在旦行演员的脚上假装女子裹足,也叫踩寸子,取“三寸金莲”的“寸”字。踩上跷以后,把彩裤放下来,只露出脚尖,俏皮可爱,活泼艳丽。

旦角基本功:跷功

 

跷功原为秦腔演员魏长生的发明,后来跷功被京剧吸收,逐渐演变。余紫云的跷功为当时一绝,脚步轻盈,仍不失女子娇俏之态。他演出的《梅龙镇》、《玉堂春》无不用跷。

前人记述“叠湘群,曳罗袖,横波一视,窄步轻盈,如红蕖之出绿水,恍咏仙乎之句矣。” 

余紫云唱功也不输人,珠圆玉润,婉转清脆,青衣花旦各具风味。

许九埜《梨园轶闻》回忆到:“同、光间,紫云每登场,四座寂然无声,惟台上胡琴声、鼓板声与歌声相应答,如闻九天鹤唳,凤管鸾笙,令人飘飘欲仙,诚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者是。回首五十年来,此调已成广陵散矣。”

同光十三绝:余紫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光十三绝(一)
清诗词咏伶人—-同光十三绝之四大一小(第三篇)
谈京戏旦角分类:他行沦为旦之附庸,阴盛阳衰
老烟台人你知道中华影院吗?它与新中国电影院有何渊源?
梨园谱:鼻祖
同光名伶十三绝 刘松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