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梨园锦绣:同光十三绝(1)

梨园锦绣

隐匿深宅,一朝现世

1929年春天,北京,某天,天气晴或雨,马连良先生和朋友相约看房,想要在这个城市寻一个合适的落脚之地。当搜寻至一座老式而败落的府第时,挂在客厅里的古画引起了这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注意——那是一副绢面彩绘的戏装人像,画幅足占满了半边墙壁,每个人物都硕大逼真,栩栩如生,马先生仔细查看之后惊喜地发现,画中人物竟都是梨园界的前辈名人!

《海瑞罢官》:马连良饰海瑞

 

他向屋主询问此画来历,屋主言说此物是逊清咸丰年间一位名画家沈蓉圃先生的遗作。欣喜的马先生于是怂恿朋友与原主人商议价钱,将这处府第连同这帧画像买了下来。之后,他把此图缩摄装潢,印制了一万张,分赠好友。这副得见天日的人物画像正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同光十三绝》。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5月,进化社朱复昌将从书店得来的“十三绝”图缩小影印,自此《同光十三绝》真正问世,在戏坛上掀起轩然大波,名噪一时。后来这幅画作几经周转,辗转到了梅兰芳手中,成为梅家家传之宝。梅兰芳逝世之后,他的家人把这幅画捐献给了国家。

2014年,央视春晚的京剧联唱部分以《同光十三绝》为题,集合了京剧中各个行当的代表人物,试图重现百年前群英聚会的历史,使我们这些现代人一睹清时名伶们的绝代风华,这或许是时隔百年后,我们离京剧史上那段璀璨的文化最近的一次。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同光十三绝》的作者是清代画家沈容圃,此图自右至左所绘人物分别是:

杨月楼饰《探母》之杨延辉

谭鑫培饰《恶虎村》之黄天霸

朱莲芬饰《琴挑》之陈妙常

卢胜奎饰《空城计》之诸葛亮

杨鸣玉饰《思志诚》之明天亮

时小福饰《桑园会》之罗敷

徐小香饰《群英会》之周瑜

程长庚饰《群英会》之鲁肃

余紫云饰《彩楼配》之王宝钏

刘赶三饰《探亲》之乡下妈妈

梅巧玲饰《雁门关》之萧太后

张胜奎饰《一捧雪》之莫成

郝兰田饰《行路》之康氏。

今天小编们就来跟大家唠一唠早期京剧形成时的历史和关于《同光十三绝》的那些事,相信无论您对京剧的了解程度如何,都会迅速爱上这些为艺术发展贡献力量、奉献一生的可敬可爱的人物,同时若能增长些知识,那就在好不过了。

群起分立,消灭融合

“十三绝”主要生活在清末时期,此时的清王朝早已不复昔日的盛世景象,颓势已经显现。清末到民国初,是瞬息万变、新旧交替的时代,而从1811年(嘉庆十六年)程长庚出生,至1917年(民国五年)谭鑫培卒,十三位名伶在剧坛上大放异彩,活跃了近一个世纪,同时也影响了近一个世纪。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这些前辈,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拨动,寻根溯源,从刚刚建国百余年的清朝说起。那时清朝取代明朝获得了神州大地的统治权,战乱基本平息、局势稳定、政权稳固,正所谓“饱暖而思淫欲”,当生活有了着落、食物充足时人们自然开始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享乐之风开始盛行。

《同光十三绝》图片

 

在这一时期,作为社会生活中娱乐消遣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戏曲开始承担更多的功能,戏曲的教化作用被高度提升。在宣扬善恶观、伦理观的同时戏曲也成为了宣扬盛世,传播官方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传播范围之广甚至超过了书本著作,毕竟这时读书人还是少数。在戏曲流传的地方,连不识字的农夫愚妇也可以通过看戏听书了解历史、微晓道义。

清宫戏衣宫装

 

乾隆时皇帝好大而喜功,更喜欢宣扬自己的功德,戏曲便被多加提倡,用来歌颂海晏河清、万世升平。“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有这样喜欢夸耀的皇帝,全国上下自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管弦齐鸣。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天,乾隆帝八旬寿辰,各地为了奉承皇帝,纷纷派出实力强劲的演出队伍到京城贺寿,阵容十分强大,一时间北京班社林立,名伶辈出。

乾隆南巡图(局部)

 

乾隆之后,代表中国旧剧的杂剧、传奇等,日趋衰落,此后虽然还有人从事这些旧剧的写作,但也仅是空谷中的余音,只剩空荡感,这些人也很少在戏剧史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新旧的交替就这样悄然发生于无形之间。

乾隆南巡图(局部)

 

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中提出这样的论断“清人戏曲,逊于明代。”豪杰冢起、美人迟暮,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发展脉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够长盛不衰,旧剧的衰弱提醒我们,不懂变革发展只是一味遵循旧调,只是自己为自己寻一条死胡同钻。

昆曲人物彩绘像

 

美人迟暮、新荷含苞

艺术发展历程如同朝代更迭,旧的事物不甘逝去,新的时代急于发声呐喊。清朝前中期时互相争胜的新旧艺术分别是花部和昆曲雅部。

先来说说迟暮的美人——昆曲雅部。昆曲起于民间,原本也是默默无闻、自娱自乐的小种类,后来历经许多改进完善,不断发展。

万历时,昆曲进入北京演出,因为风格轻柔婉转,流丽悠远,得到了当时身处高位的士大夫和宫廷贵人们的欣赏和重视,被视为“雅音”,借此昆曲“挑擂”成功,长期在戏曲界占据正统地位,煊赫一时。等到清康熙时,昆曲剧目《长生殿》和《桃花扇》的演出将昆曲的地位推上了巅峰。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昆曲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比如有人批评“剧本重在文藻,过分堆砌”——这是说它矫揉造作,没法做到雅俗共赏;“唱腔限于地方性”——这是说有的人还听不懂昆曲这唱的什么,欣赏不了;“故事情节多属于古事”——这是嫌弃它故事太老套没有新意,产生审美疲劳了。

现代版昆曲《牡丹亭》

 

乾隆九年(1744),张坚在他的《梦中缘?序》写到:“长安梨园称盛,……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翻译过来就是:长安成立戏曲园子有很多,但是都喜欢听秦腔、罗罗腔这些,不喜欢听昆曲,听到昆曲,大家就一哄而散了。

乾隆四十九年时的《律诗?杂咏》:“丝弦竟发杂敲梆,西曲二黄纷乱咙。酒馆旗亭都走遍,更无人肯听昆腔。”

这也是表现了大家对昆曲的厌倦。

《燕兰小谱》:“雅旦非北人所喜”、“昆曲非北人所喜”。

《日下看花记》卷四:“有美真饶林下风,幽姿故令隐芳丛。管清弦脆凭谁听,说到昆腔耳尽聋。”

我们真的不喜欢昆曲,听到昆曲耳朵都聋了。

总之昆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渐失民心了。从时间来看,明末清初时,昆曲就已开始由盛转衰,后来虽然有抬头的趋势,不过昆曲的民间土壤逐渐枯竭,颓败之势已不可避免,人民已经将昆曲抛弃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京昆不挡”补说(新作之二)
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吗?
《2016国庆戏曲晚会》 20161001 锦绣梨园庆盛世 1/2
京剧《锦绣梨园》李胜素
现代性的“纠结”——《新青年》戏剧话语与百年戏剧史之消长
【民族艺术研究 · 全文推送】丁淑梅|梅兰芳访美前后的唱谱编创与传播策略——以三部《梅兰芳歌曲谱》为考察基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