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士铨家事(九)卓越的山长
userphoto

2023.09.10 江西

关注


“山长”一词最早见于五代十国时期。史料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好学能文的永州名士蒋维东,隐居衡岳(即南岳衡山),以讲学为生,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山长这一称呼由此而来。此后,宋、元、明、清一直沿用这一称谓。《明史》记载,即使像曲阜孔子的家乡,也有山长:“立尼山、洙泗二书院,各设山长一人。清代,乾隆皇帝认为山长这一称呼显得没有文化内涵,便将其改为“院长”,但人们习惯上仍然称书院的主持人为山长。
蒋士铨在四十岁辞官后,一家人乘船来到南京。“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蒋士铨在南下的路上,“经帷母健持觞对,邻舫人过卷幔看。更感沿途知己意,数令军吏问平安。”蒋士铨南下一路上的好心情促使他诗兴大发:从《牵舟》,到《渡河》 ,游《韩侯钓台》 ,经《瓜州》《渡江》,一路上高高兴兴地来到南京鸡鸣山下,这里有帝王功臣十座庙,后人皆称十庙。蒋士铨租了房子,就在十庙的前面。到达南京,已是腊月,推窗可见山上红梅。蒋士铨一气写下四首绝句,其中第一首写道:

半窗红雪一楼书,廿载辛勤有此庐。

不肯被他猿鹤笑,移家来就北上居。

诗写得很快活,但生活却“贫甚”。全家人在南京坐吃山空,还能不贫?回家乡铅山县躬耕?可是家乡“本无田里可躬耕,奉母来栖白下(南京别称)城”(《尹望山督相招饮同袁简斋秦磵泉两前辈席上作之二》),蒋士铨在家乡既无田地可资生产,金陵也终非久留之地,“失官去微禄,饥色渐如故”(《咏怀三首》之三),他不能不为全家人的衣食考虑。


天无绝人之路,来南京第三个年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初夏,浙江巡抚熊学鹏托人给蒋士铨送来了一份聘书,邀请他到绍兴蕺()山书院去就任讲席,也就是书院的院长,俗称山长。绍兴是明清时期浙东文化中心,王阳明、刘宗周和浙东史学派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等皆活动于浙东。书院能请到蒋士铨这位学霸去当院长讲席,是赓续绍兴文脉的大事,那岂止是蓬荜生辉;蒋士铨因此而有了可观的束脩(教师工资),养家自然无忧。对大文豪蒋士铨而言,“教授于乡”是他的夙愿,而意外的快乐是得交绍兴知府任应列(字处泉),并且和浙江诗人刘文蔚(字豹君)成为忘年交。“性情文字,相饷无虚日”。绍兴是越国的古都,山川秀丽,令人流连忘返;有名的绍兴“女儿红”,常使得诗人觥筹交错,吟诗联韵,其乐融融。
第二年蒋士铨就把全家迁往绍兴,居住在天镜楼。该楼因楼临鉴湖而出名。
蕺山,位于绍兴府城东北部,“山产蕺,越王勾践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归国后尝采食之,故得名。晋王羲之曾于此卜宅,后舍宅为戒珠寺,故又名王家山、戒珠山。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戒珠寺宇泰阁为'士子肄业之地,常千余人’”
乾隆十三年(1748)九月,全祖望曾应绍兴府太守杜甲之邀出任蕺山书院山长。乾隆三十一年六月蒋士铨至绍兴,其《蕺山书院》诗写道:

採蕺人何在?当年内史家?

桥存题扇迹,池剩浴鹅洼。

万井当楼见,群山抱郭遮。

地从人境别,心到上方遐。

讲席依峰拓,名贤接重夸。

蒋士铨《揭蕺山讲堂壁》 拟的文字实际上如同现在的校训: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

安危定变谓之才,经天纬地谓之文,

海函地负谓之量,岳峙渊渟谓之器,

光风霁月谓之度,先觉四照谓之识,

万物一体谓之仁,急难赴义谓之勇,

遗荣远利谓之廉,镜空水止谓之静,

槁木死灰谓之定,美意良法谓之功,

媲圣追贤谓之名,

安于习俗谓之无志,

溺于富贵谓之无耻。

蒋士铨自幼受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儒家忠孝节义是其立身之本;儒家宣扬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格,是蒋士铨的行为楷模。他非常强调“君子所恃立身以立国与民命者,只此浩然正气耳”的人生目标,为此把它作为教育生徒的目标、方针,张贴于蕺山讲堂墙壁,让学子明晓。
蒋士铨对书院的教学与管理要求严格,讲究原则,对学子却平易近人,谆谆教导,和蔼可亲,师生之间情谊深厚。乾隆三十一年十一月下旬暂离绍兴回南京接老母写的《蕺山别诸生》:

结束归装五两轻,暂抛楼外越山横。
平分小别关河意,一种斯文骨肉情。
终岁勤劳归雪案,寒宵攻苦仗灯檠。
依依定有相思梦,还逐江潮早暮生。



把师生关系视同骨肉之情,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常赋于诗词中,寄托、赞赏、勉励溢于言表。
学生钟锡圭,字介伯,山阴县蕺山人,曾至天镜楼蒋士铨家,“君携脡脯来,请业能黾勉”,并被蒋士铨“延为孺子师,三雏羽毛短”。钟锡圭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著有《西樵集》。
学生余霖,余姚人,“谒我蕺山麓。涕出悲不任,谓公具手笔,乞为《雷门吟》。亡兄名余震,雷门乃其字。”“我为一一书,教义可云止。”《雷门吟》乃应余姚秀才余霖之请而作。
沈荣锴,字皆金,号宝庵,萧山诸生,著乐府古诗《应弦集》,蒋士铨为之作《沈生拟古乐府序》,又为之赋《沈皆金秀才荣锴洞庭烟水图》、《鄂清风波图再为皆金作》七律诗。
李尧栋(1753-1821)字东采,世居上虞,后迁山阴赵墅。乾隆三十三年(1768)蒋士铨作《李二郎尧栋诗》称扬其“背诵六经如泻水,下笔春蚕食桑纸。骅骝之驹走千里,无人不道佳公子。学使心折冠一军,叹息儿子徒纷纷。……紫禁谁呼小太白?明年身惹御炉香”予以勉励。果然,李尧栋于三十五年中举,三十七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充《永乐大典》纂修,典试官,累官至江苏,云南、福建、湖南巡抚,云贵总督。
宗圣垣(1753-1815)字芥帆,又字介马风,会稽人。少年时曾师从刘文蔚、蒋士铨,以诗画等交游。乾隆三十二年(1767),宗圣垣才十五岁,蒋士铨作《两闲人图为宗介帆童二树作》称其“静者有宗生,能闲思故清。两人方落落,万物苦营营。”还有《百字令·宗芥帆秀才听雨图》、《贺新凉·宗芥帆惜花起早图》、《贺新郎·咏美人题红图为宗芥帆作》等词。宗圣垣果然不负众望,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中举,历官雷州知府,著有《九曲山房诗钞》。



蒋士铨六载于越,除悉心教授生徒,奖掖寒门学子外,还致力于山长的份外事。
针对越中河流壅阻的状况,蒋士铨视自已也是越城居民,主动向绍兴知府张椿山建议:“饬一诚实小官,查丈附近河身,有稍宽者,押令空船分泊各岸,不得聚此一处,严禁叠泊,仍不时往查,犯者杖船侩总甲及船户。又立禁碑,大书深刻,嵌立小江桥下,永垂严厉。”表现了他已融入越城居民之中,切实关心民众的生活。
乾隆三十五年正月初一,蒋士铨陪同绍兴知府张椿山前往杭州,途径萧山富家池海防,见富家池土堤千百丈,由于“海水侵蚀,沙岸偪堤只数里,风潮披猖,一堤如短垣,苟啮而踰之,越州数邑殆矣。”灯下与太守谈论,“若能建石堤三十里,则数邑田庐,万年安奠。然计帑十万,恐大宪难于入告,某慨然久之。”第二天抵达院署,蒋士铨摆事实,讲道理,建议宁绍台道潘兰谷观察筹画决定,“与为请恤于他时,曷若预防于今日。”蒋士铨据老人言:绍兴“三江应宿闸石脚松动,坼罅如裂缯,虽两板层蔽,而奔澜激箭,透漏曳喷缕缕焉,及此不重加修建,他日之祸烈矣!”并数次向绍兴太守,宁绍台道上书,建议立即筹画修复。
蒋士铨一再申明:“某(我)局外迂生,何关痛痒,猥以食越人之粟已五年矣,则视越人如一家焉。”拳拳之心,感人至深。《清代七百名人传·蒋士铨》也载曰:“乞体(辞职)后,主绍兴蕺山书院,时越中富家池,三江闸,日久湮废,士铨力请大府,借帑营治曰:'事虽非山长责,然食越粟,则视越人如一家也。”充分表现了蒋士铨关心民间疾苦,与民休戚相关的思想品格。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大学士李光地的堂孙李清时任山东巡抚,蒋士铨与李清时兄李清芳友善,故李清时盛情邀聘其往山东。消息传出,蕺山书院的学子顿时哄堂鼓噪,长跪两阶,伏地号啕,同声一哭。学子说:“先生如果要走,我们发誓以死相争;如果对方来人强邀,就是我们的仇敌!”蒋士铨只好假装答应学子要求,但学生看出有诈,齐聚两县县衙,挡住来迎接的车马,学子说:“如果山东没有官员,让你去就任,我们放你走;但如果别人来夺我们的老师,我们就和他势不两立。”县令于是快马加鞭,赶到书院阻止蒋士铨成行。一直到深夜,县令才回衙就寝,天亮了学子又齐聚学堂。请求县令恳求绍兴知府,挽留山长。最终,蒋士铨只能爽约,山东之行作罢,在杭州崇文书院,又被学子挽留,讲学六十七天后才回到绍兴蕺山学院。蒋士铨的学问和为人,成为学子崇拜的偶像。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蒋士铨四十八岁,应扬州转运使郑大进的邀请,主讲扬州安定书院,全家住在转运使衙门的芳润堂,蒋士铨的杂剧代表作《临川梦》就是在芳润堂完成的。扬州是一个文化历史十分深厚的地方,他与“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交情很好,两人诗画往来,生活非常充实。更可喜的是,“太安人(蒋母钟氏)从此嬉游画船箫鼓间,消受平山风景多矣。”(《行年录》)
扬州的瘦西湖,二十四桥明月夜,留下了多少动人的故事,饱读诗书的钟令嘉女士怎么也不会想到,含辛茹苦一辈子,柴车倦游三十年,晚年终于陶醉于山水之间,可以颐养天年了。蒋士铨有一首七绝《题芳润堂》写出了他当时家庭生活场景 :

两层帘幔绛纱垂,寿母传经是我师。

种德长春花满院,先生堂北奉觞时。

母慈子孝,春色满堂。这个时候,蒋士铨对生活是满足的。


说起扬州,这个地方还与蒋士铨与袁枚的结识有关。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蒋士铨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进京赶考,除夕日来到扬州,借宿于宏济寺,在墙壁写下两首诗,末尾署名“苕生”:

随着钟声入梵宫,凭谁一喝耳双聋。

桫椤不解无言旨,孤负拈花一笑中。

山水争留文字缘,脚跟犹带九州烟。

现身莫问三生事,我到人间廿四年。

第二年春天,袁枚到寺院游玩,见墙上的诗,非常赞赏,就把它抄录下来,但不知道苕生是谁。过了一年多,熊涤斋告诉袁枚,这位“苕生”就是蒋士铨,是江西的才子。经熊涤斋的沟通后,袁枚和蒋士铨有了书信来往。蒋士铨还把没有写在墙上的第三首诗寄给了袁枚。蒋士铨辞官客居在南京的时候,才与袁枚相见。熊涤斋是熊本的号,与蒋士铨是江西同乡,他后来做过浙江巡抚。蒋士铨去绍兴任山长,应该是他的引荐。
袁枚长蒋士铨9岁,蒋每尊称袁为前辈,袁则屡呼蒋为才子。两人相邻而居,他们不仅题画赏花、互相诗酒唱酬,还经常相偕探幽览胜。不仅是两位大才子过从甚密,两家的母亲、妻子、孩子也打成一片,相处甚欢。可以想象,蒋士铨在南京将近两年经济拮据的时候,袁枚一定会予以资助。“乾隆三大家”中的蒋士铨与袁枚的缘分,就由扬州的题壁诗而起始。


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二十四日,蒋士铨的母亲病逝于扬州,享年六十九岁。六月,蒋士铨扶榇登舟返铅山故里。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夏,舟过抚州萧公渡,因颠风覆舟,几溺,行装荡洗,诗卷沦没,蒋士铨身后收集的《忠雅堂文集》因此缺乾隆四十、四十一年全部,四十二年一部分诗稿。而乾隆四十年正是蒋士铨母亲逝世的那一年,可以想见,蒋士铨在痛失母亲的时候,一定会写下很多感人肺腑的诗文,遗憾的是,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蒋士铨在铅山卜地,找了一个叫天井塘的墓地,当年六月安葬了母亲。这个墓地,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找不到了。乾隆十四年十二月,蒋士铨父亲蒋坚灵柩安葬于铅山县城东爪藤山。此墓目前也无踪影。如果能够找到蒋士铨父母的墓地,对铅山人来说,不仅仅是告慰蒋士铨的在天之灵,同时,先贤蒋士铨令尊令堂本来也应该得到铅山人的尊崇和祭奠。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蒋士铨在南昌修建了一处颇具规模的园林建筑,取名藏园,大有退隐的意思。此时,蒋士铨五十三岁。【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四大名亭
万松书院的兴衰与鸿儒才俊的贡献
己亥春节南行记之十一:万松岭上的万松书院
浙江·书院对联集锦
《曹氏宗谱》谱序选载【1】:朱文公赠文简公谱序
随园食单 | 清袁枚撰 | 清乾隆五十七年刊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