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次冤狱始末——关于陈亮之一

我前几篇公众号,写了辛弃疾在铅山旅居时期的几位朋友,其中和辛弃疾最“铁”的朋友我认为是陈亮。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九月七日(1143年1016日),陈亮出生于婺州永康(今属浙江)前黄龙窟一个没落的士人家庭。《宋史》记载陈亮“生而目光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陈亮在自述其家世时说,他祖父辈,“陈氏以财豪于乡”,“当时聚会,动则数百人”,可见陈氏家族人丁兴旺。“其后数年,死生困顿,何所不有”,从此便没落下来。他的祖父陈益“明敏有胆决”,其父陈次尹刚成年为全家生活而奔波。陈亮的母亲十四岁时便生下了陈亮,所以对陈亮的哺养教育之责,主要由他的祖父、母承担。他们对陈亮期许颇重。陈亮后来回忆说:“祖父、祖母教育我,认为我将来一定可以金榜题名。……我小时候为我取名‘汝能’,以后我改名‘亮’,而字‘同父’(古代“父”与“甫”做人名,意义相通,都是指男子的意思)。”古人的名和字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字的含义往往是名的含义的补充。陈亮仰慕诸葛亮,所以改名,字的意思就是希望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

乾道五年(1169),陈亮给皇帝上书《中兴五论》 ,皇帝没有任何反馈。淳熙五年(1178),孝宗赵昚(shèn11271127日-1194628日)即位已经十七年了,他是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养子、南宋第二位皇帝。那年陈亮35岁,改名“同”,再次给皇帝上书,极论时事,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元朝人脱脱主编的《宋史》几乎全文照录了这份文采斐然,洋洋洒洒4600字的奏章。这份奏章的最后是这么写的:悟今世之才臣自以为得富国强兵之术者,皆狂惑以肆叫呼之人也。不以暇时谋究立国之本末,而方扬眉伸气以论富强,不知何者谓之富强乎?陛下察之而不敢尽用,臣于是服陛下之明。陛下厉志复仇足以对天命,笃于仁爱足以结民心,而又仁明足以照临群臣一偏之论,此百代之英主也。今乃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迁延大有为之岁月,臣不胜愤悱,是以忘其贱而献其愚。”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

我开始觉悟到,今世自以为懂富国强兵之术的所谓才臣,实际都是些狂妄蛊惑之人,他们平时不讲究立国之本末,而喜欢信口开河阔论富强,真不知何者谓之富强。陛下洞察他们而不尽用他们,臣因此而佩服陛下之明。陛下励志复仇足以感天命,笃于仁爱足以收民心,而拥有仁明更足以照临群臣偏极之论,此可谓百代之明君。然而到现在,皇帝陛下委任庸人,笼络小儒,以拖延大有为之岁月,臣因此不胜愤懑,也就不顾卑贱而进献愚策了。

据《宋史》记载,孝宗看了这份奏章“赫然震动”,想把它张榜公布于朝堂,以励群臣,并仿用种放受召之旧事,召陈亮上殿,准备起用陈亮。左右大臣不知如何是好,曾觌(音)理解陈亮,并想会见陈亮。因曾觌名声不好,故陈亮耻于见他,最后翻墙而逃避。曾觌因陈亮拒见自己,显得很不高兴,其他大臣特别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因而交相沮抑陈亮,乃有都堂审查之命。宰相按皇上旨意,找陈亮询问情况,因话不投机而产生隔阂。

过了十天,陈亮又上书皇上,没有回音,接着,陈亮又第三次上书,在奏章的最后,陈亮再次毫不留情的得罪了满朝文武大臣:“今天下之士熟烂委靡,诚可厌恶,正在主上与二三大臣反其道以教之,作其气而养之,使临事不至乏才,随才皆足有用,则立国之规模不至戾艺祖之本旨,而东西驰骋以定祸乱,不必专在武臣也。”意思是:今天下之官员萎靡不振,实在令人厌恶,陛下当与大臣们反其道而教之,使其振作,一旦有急,便不至于缺乏人才,这样做也不违背太祖之本意,而东西驰骋以定祸乱,也不必专靠武臣了。

大概是陈亮的耿耿报国忠心,感动了宋孝宗,“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中国有句俗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现在皇帝打算给陈亮一官半职,陈亮却推辞得激昂慷慨,这多少有点书呆子气。

陈亮几份奏章,把满朝的官员都得罪了,自然很快就遭到了报复。辛弃疾曾经感慨地说:“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陈亮陷身如此险恶的境地,与当时主和派掌控朝廷大权,打压主战派的大气候固然有关,也与他秉笔直书,树敌太多有关。陈亮“行年五十,犹一布衣”,但他一生却三度入狱。关于陈亮一生入狱事,记载有点混乱,邓广铭先生曾说:“《宋史》陈氏本传及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对陈氏系狱事均有记载,唯其中讹误甚多”,据白寿彝先生《中国通史》记载,应当是这三次:

第一次入狱当在淳熙五年(1178),他在近20天时间内,连上孝宗皇帝三书后,既然不愿做官,陈亮却仍然像个怀才不遇的愤青,“日落魄醉酒,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言涉犯上”。告密的人哪朝哪代都不乏其人,回归故里的途中,为席间之人告发。刑部尚书何澹曾是礼部试的考试官,有意压陈亮。陈亮对他言词不恭,所以何澹利用这件事,诬告陈亮图谋不轨,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孝宗知道这事,为他开解,说“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陈亮得免一死。

第二次是在淳熙十一年(1184),时陈亮已42岁。在一次乡里间礼仪的宴会上,特置胡椒于陈亮面前的盘碗中,这是对待怪异之人的一种方法。宴后,与陈亮同坐一起的人回家后突然暴死,人们怀疑死者是吃了有毒的食物,遂报官备案。县令王恬认为陈亮有重大嫌疑,台官指使监司选酷吏刑讯逼供,但终无所获,陈亮被移往大理寺(最高法庭),众人都以为陈亮必死无疑。在系狱七八十天之后,在辛弃疾的援助下才得以出狱。怎么援助的,《宋史》只字未提,《中国通史》也语焉不详。

第三次在绍熙元年(1190)。家僮吕兴、何念四殴打吕天济,几致死。吕天济诬告说这是陈亮指使的凶杀,陈亮再次被捕入狱,并送大理寺。幸有少卿郑汝谐,了解案由,很是惊异,在孝宗面前力言,说:陈亮是“天下奇才也。国家若无罪杀士,上干天和,下伤国脉矣。”在皇帝过问下,陈亮才得以脱狱。这已是绍熙三年(1192)。也就是说,陈亮在大理寺监狱冤枉关了3年,那年陈亮50岁了。

关于蒙受几次冤狱“滥膺无须之祸”的前因后果,陈亮在1184年(甲辰)给朱熹的一封书信中说得义愤填膺:

“五月二十五日亮方得离棘寺而归……当路之意,主于治道学耳,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杀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推狱百端搜寻,竟不得一毫之罪,而撮其投到状一言之误,坐以异同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最好笑者,狱司深疑其挟监司之势,鼓合州县以求赂;亮虽不肖,然口说得,手去得,本非闭眉合眼、朦曈精神、以自附于道学者也。若其真好贿者,自应用其口手之力,鼓合世间一等官人,相与为私,孰能御者,何至假秘书诸人之势,干与州县以求贿哉。狱司吹毛求疵,若有纤毫近似,亦不能免其躯矣。”

《甲辰答朱元晦书

绍熙四年(1193),陈亮第二次应礼部试,礼部奏名第三,孝宗擢为第一。他的策论为孝宗、光宗赏识,签授建康府判官厅公事。陈亮未到任便去世;时为绍熙五年(1194),终年52岁。我推测,陈亮的短寿,应该与他所蒙受的三次冤狱,饱受酷刑有关。

辛弃疾时在福建任安抚使,得知陈亮噩耗后,悲痛不已,写下著名的《祭陈同父文》,遥祭小他3岁的挚友,祭文译成现代汉语全文如下:

唉!陈亮的文才,下笔千言,俊美雄伟,如明珠宝玉,别人为之止步,我则敬仰非常,就是庄周李白,哪也未必领先。陈亮的志向,超过万人,就如张载青年时代,慷慨地期待,希望率兵十万,登封狼居胥山,他们都是臧旻、马授之辈,希望灭尽胡奴。

上天对于陈亮,给予了他极高的禀赋,智慧谋略趣妙横生,议论谈吐令人肃然起敬,让他早得机遇,难道较阿衡伊尹惭愧不成?可是年纪已到五十,还是一个布衣百姓。间或凭着才华卓著,沉沉浮浮四处闯荡。当时要求不言抗金,千人一致,不然遭贬,动不动反省检察,别人能够做到,陈亮却说长道短,至今四海之内,人人都能背诵他的三封奏疏。世间没有杨得意有谁能为司马相如作主。中间他更是屡遭险困,就象在冰崖上行走,世人都想他将杀,只有我独自一人惋惜才,摆脱廷尉干系,先于众人鸣谏,耿耿忠言不加修饰,他的声音掷地有声。大概到此还不知道陈亮的人,也更加相信他就是当今天下的伟人了。

唉!人才多患难,自古如此,不仅人有患难给他,就是上天也有灾难给他。假使张咏不得机缘,怎么能干出征伐吴越安定蜀中的政绩?宋太宗太原决胜,就是昔日失魂落魄的张齐贤起了作用。当陈亮未进仕而以布衣优然闲居时,怎不盼望上层贵人称他是有才干而尚未显世的人,当今陈亮在朝廷应试对策时皇上钦定为第一名,这是不愁不被重用的。凭陈亮的才华志向,天下的事情,哪有办不到的呢?之所以不能亲自办到的原因,上天吝惜它的寿命呀。

福建、浙江隔省相望,音讯问候尚未断绝,你怎么就一病不起,突然和我永别了呢!唉陈亮呀,你就这样消失了吗?从今往后,想再和陈亮携手同游鹅湖,舀一瓢清泉举怀共饮,长歌互答,说尽世事,能再得到吗?千里寄辞,也知道伤悲没有用处,可是眼泪不能自制。唉陈亮,还能来明察吗?

【附《祭陈同父文》原文】

祭陈同父文

辛弃疾

呜呼!同父之才,落笔千言,俊丽雄伟,珠明玉坚,人方窘步,我则沛然,庄周李白,庸敢先鞭。同父之志,平盖万夫,横渠少日,慷慨是须,拟将十万,登封狼胥,彼臧马辈,殆其庸奴。

至于同父,既丰厥禀,智略横生,议论风凛,使之早遇,岂愧衡伊,行年五十,犹一布衣,间以才豪,跌宕四出,要其所厌,千人一律,不然少贬,动顾规检,夫人能之,同父非短,至今海内,能诵三书。世无杨意,孰主相如。中更险困,如履冰崖,人皆欲杀,我独怜才,脱廷尉系,先多士鸣,耿耿未阻,厥声浸宏。盖至是而世未知同父者,益信其为天下之伟人矣。

呜呼!人才之难,自古而然,匪难其人,抑难其天。使乖崖公而不遇,安得征吴入蜀之休绩?太原决胜,即异时落魄之齐贤。方同父之约处,孰不望夫上之人谓握瑜而不宣,今同父发策大廷,天子亲置之第一,是不忧其不用。以同父之才与志,天下之事,孰不可为?所不能自为者,天靳之年。

闽浙相望,音问未绝,子胡一病,遽与我诀!呜呼同父,而止是耶?而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千里寓辞,知悲之无益,而涕不能已。呜呼同父,尚或临监之否?

             第64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资治通鉴》管窥(46) 汉明帝世第一大冤狱
心术、权术、人术 2
文言百练:宋史·陈宜中传
宋濂《尝与客饮》原文及译文
路温舒,2000年前就提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先行者
大臣撕毁皇帝的龙袍,皇帝大怒,大臣:皇上肯舍龙袍,臣肯舍脑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