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啊,北武夷!(六)

据《清史稿·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记载:“铅山,(广信)府西南八十里。……分水、温林、桐木、云际(霁)并有关。”另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崇安)县南分水岭上,有巡司,为浙闽之冲要。……又温林关,在县东南七十里,岩峦峻绝,亦崇安八关之一也。”“又温林关,与寮竹、观音向称三关,皆外控上饶,分道通关,喉束衢、信,旧设巡司,地旷民聚,坡岭易登。”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比较详细介绍了崇安县(今武夷山市)的“八关”,这八关与铅山县志所载的“八关”重叠的有分水关、桐木关和温林关,忽略了曾经为秦代驿道的云霁关,因为,根据通商旅的情况来看,前述三个关都更重要。温林关位于铅山县武夷山镇东偏南16千米处,海拔1050米,关隘东西两侧山峰分别高13711395米,属王头山峰和五府山峰,关南属武夷山市,关北属铅山县。因关口南邻福建温林村,故名温林关,当地又称温岭关。







前不久,我和铅山县诗词学会诸友专程游览了目前北武夷江西铅山县武夷山镇保存最好的温林关,乡间公路可以一直开到一个叫桃树坪的小山村。村外有一座古老的单孔拱桥,这就是通温林关的最明显的标志,桥的一头连接去关口的驿道,桥的那头是通往铅山县石塘镇的古道,但现在已经无人通行,被荒草杂树覆盖了。






  过桥挨着现在的村庄从竹林中的小路走200来米,迎面可见一棵高大的银杏树,树龄已经有800年以上了,树下,几块巨石不规则的堆叠在一起,明显看出是人为的,从这棵树开始,穿过不长的一条山陇,然后走5里路(桃树坪乡民的说法),顺坡上山,接近山顶,坡度越来越大,由坡路变成石阶路,路况非常原始,没有任何人为破坏的痕迹。

【古银杏树下围着一些大石块,上山的从这里开始上山,下山的来到了坪地,都可以在树下歇息一阵。】







【石阶路的宽度我量了,在1.7米左右,四人抬轿经过没有问题】

【在山腰偏下的古道旁,留着一段断壁残垣,石块垒砌的墙还依稀成形,这里不可能是民居,想必是当年看守关口的官吏、士卒的宿舍。】

我厌倦了很多地方的假古董,如今走在实实在在的古道上,我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在古树竹林的鸟鸣声中,在夹道的箬竹野茶的簇拥下,身边前前后后不时出现达官显贵、商人贾客、文人雅士、贩夫走卒、绿林好汉、流浪丐帮……还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闽浙赣苏区的红军将士。一幕幕的悲欢离合、筚路蓝缕、羁旅还乡、金戈铁马的人间杂剧在这条路上演绎了千百年之久。抚摸着一些被无数双马靴、布履、草屦、赤足践踏之后泛光的石板路,我完全忘记了登山的疲倦和劳乏,心情莫名的激动,仿佛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穿越旅行!人的一生就像这条古道,有辉煌,也有破落;有热闹,也有孤清;有憧憬,也有失落;有显赫,也有寂寞……。眼前的古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人再在这条古道上“寻寻觅觅”。



【磨损后光滑的彩色花岗岩】

【古道有设计合理的排水沟】





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子里,我想:千百年来,这条路上一直在走着的、最多的是些什么人呢?我没有什么考证,我只是猜想,走得最多的人应该是挑夫,当地江西人称“崇安担”的那些人。毕竟不是年年月月都战事频繁,毕竟不是年年都是科举大比,更多的时期还是生活着的人在这条路上为着生活而奔走。

例如将福建盛产的茶叶挑到铅山县石塘镇,然后装箱(据有人考证是枫木板箱,枫木是比较重的),然后装船顺着发源于武夷北的桐木江来到八省通衢铅山河口镇,然后小船换大船,从信江发运鄱阳湖,再到长江、汉水,然后踏上旱路走西口,到蒙古、俄罗斯,再到欧洲各国以及英伦三岛,万里茶路于是形成。

再如,食盐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质,从这一点来说,它与粮食相类似。但是,粮食随处都有生产 ,国家只能通过征收土地税及粮食流通税来进行控制。食盐则不然 ,产地有限 ,便于国家进行控制,所以从春秋开始,盐就被视为国家的垄断商品,《宋史·食货志》说: “天下之赋 ,盐利居半。”尽管贩卖私盐避税是违法行为,但严刑峻法也挡不住历朝历代盐贩子逐利的冒险。考虑到运输的成本,湘鄂赣大部分地区为淮(江苏沿海)盐的行销地,但赣东北广信府食浙盐 ,没有闽盐的市场。《明世宗实录》载 : “嘉靖四十四年二月丁丑,诏湖广衡州府、江西吉安府仍行广盐。国初,湖广、江西俱行淮盐。”明清时期 ,国家盐税总收入的一半来自两淮 ,两淮盐税的三分之二来自湘鄂赣“淮界”(即官方强制划定的淮盐供应范围)。但是 ,官盐在湘鄂赣“淮界”的销量 ,仅占实际需求量的一半左右,其余均为私盐 , 包括“邻私”和“淮私”。由于生产成本 、运输成本 、销售成本(主要为国家税收) 都明显低于官盐 ,故私盐具有价廉、质优、获取方便的优势。这里说的“邻私”,就是临近产盐区的地方就近走私,例如江西从福建走私。由于盐税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各种杂税的总汇,淮盐为各级政府及官员利薮,故明清政府一直坚持对“淮界”的保护。湘鄂赣“淮界”官盐价格因此居高不下,私盐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这也就是“坡岭易登”的温林关长期成为通衢的重要原因,茶路毕竟是有季节性的,而盐路一年四季都不能蔽塞。







当然,现在温林关已经破败,但关口全用巨形花岗岩块石砌成石墙还保留着一小段,关门也已坍塌,但刻着门槽的门梁还清晰可见,两根门柱还散落在隘口上,没有损坏。如果要对温林关进行修复的话,复原石关门的主体结构是唯一可以进行的工程,至于古道,最好的“保护”就是不保护。重要的话说三遍:千万不要用水泥!千万不要用水泥!千万不要用水泥!






我为什么“老夫聊发少年狂”?因为我看到了分水关下面一段古道被用水泥重新整修了一遍,并且张冠李戴的美其名曰“茶马古道”。设计人望文生义,以为运茶的古道都可以叫茶马古道,这是个大笑话。茶马古道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甘、陕康藏、滇藏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与闽赣关隘通道风马牛不相及。

分水关和桐木关因为修建公路,原来的模样不复存在,无可厚非。分水关下被修筑一新的“茶马古道”破坏的古道已经不可复原,但愿温林关不要变得像下面的三张图一样!

任何古迹破坏之后都是不可能真正“复原”的。留下温林关,给后人一页历史教科书吧!



【这条路本来通向分水关,如果不修复,依旧残破不堪,也比现在平整的水泥卵石路更有价值。】

第70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宜昌码头文化探源
盐城的历史
从明朝“专商引岸”运销制度的崩溃,浅析清朝盐业运销制度的建立
海州往事 | 海州票盐改革与陶澍“团队”
陈太史无梦园初集·劳集二
宋应星《野议》卷10盐政议诗解行盐有利谁竭蹶而趋重课害商盐政从简扬州立院分司逐场官价煎炼贮于关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