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咱们村‖勾起了童年的回忆/宋天玉

责任编辑亚静

勾起了童年记忆

文/宋天玉

在我深居简出的日子里,一位同窗好友从故乡发来了参观农博馆的一组图片,全是建国初期,孩提时农村生活、生产的一些用具、农具,一幅幅照片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

那时刚刚从炮火连天的战争中走过来,满目疮痍、百业待兴,人们生活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生产力还很落后,还沿袭着旧社会的生活、生产习俗,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较大变化。二十多年的熏陶和耳濡目染,对那些老物件有了深深的情感,它成了我们这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永远无法抹去的符号。看到它们就想起了故乡,想起了老屋,想起了亲人。就像目睹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抚摸着花草树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悠车子,那是儿时的摇篮。我家的悠车子,是爷爷奶奶有了爸爸时买的,一直到我的孩子,祖孙三代几十人用过的悠车子。从描红画绿鲜艳夺目的新悠车子,到斑驳脱落岁月侵蚀过的旧悠车子,从晚清、民国到建国、改革开放初期,走过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写下了多少优美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从这里走向远方,走向未来。家里的悠车子,不但自家用,左邻右舍小户人家也借着用,一用就半年甚至一年,都忘了还回来,到我家用时才急急忙忙取回来。有的地方坏了,爷爷还亲自动手修补,使这个悠车子长命百岁,一直到我离开乡下进城,悠车子还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它不是贵重的财产,却是精神的财富。几十年没见到悠车子了,见到了图片,睹物思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碾子、石磨、风车,这些最原始的磨米、磨面和去糠的粮食加工用具,我不但从童年就亲近过它,而且还在祖辈、父辈的传帮带下,我能娴熟的操作磨米、磨面、吹糠的活。而且这些活,多数是在深秋和隆冬季节来干,零下近三十度的严寒天气,手脚都冻的发麻,但还必须起早贪黑的干。全村二十几户人家,就这么一套工具,排班使用,谁也不能耽误了。那个年代吃点米面,不知走了多少工序,付出多少代价。我对碾子、石磨、风车这些原始粮食加工的工具,虽然觉得落后,但不知道先辈们使用了多少年、多少代人都这么用,还是觉得先人们是很聪明的,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这些用具,真是很了不起了。今天看来,他们的发明人,应该获得专利的。

花轱辘车、犁杖、耲耙、爬犁、磙子,这些交通、生产用具再熟悉不过了。从历史书中和电视剧里看到,春秋战国时期,花轱辘车就有了雏形,但真正命名和大批使用时,好像是民国时期。建国后还用了一段时间,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胶皮车普及了,这种载货量小、笨重花轱辘车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犁杖、耲耙、爬犁、磙子这些农具,进入改革开放后,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的被改进了,有的被淘汰了。但原始的工具还是为社会、人类生产生存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靰鞡鞋,是东北、特别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乡下百姓冬天最好的保暖防寒鞋。最好的是牛皮的,一般是猪皮的。一双好的靰鞡鞋能穿十几年。爸爸、姑父都穿过靰鞡鞋,早上穿上后打腿绑,一直到晚上睡觉才脱下。然后把靰鞡草掏出来,撕开晾干,第二天再重新续上。雪天穿靰鞡走路,脚下不打雪钉子。一双好的靰鞡价格不菲,有的比一双好皮鞋还贵。

流览过这些记忆中的生活、生产用具、老物件照片,让我穿过时间隧道,又回到了童年,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和追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了,时代在进步,物件在更新,这是阻挡不了的必然趋势,但童年的记忆却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作者简介 宋天玉 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参军,2003年退休。喜欢阅读,愿用文字记录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被遗忘的土掉渣老物件,总有一样能勾起你的回忆
张玉琛 | 一只簸箕引起的记忆...
消失的老家记忆(实物图片集)
那些用了千年的生活用具
总有一部能勾起你的童年记忆
36年春晚36首金曲,勾起你多少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