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足石刻中的儒、释、道

大足几处著名的石刻,宝顶、北山石刻是佛教造像,南山石刻是道教造像,石门山石刻是释道合一造像,石篆山石刻是儒释道合一造像。

儒、释、道分别代表了中国三大思想体系,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人的思维、习俗、行为,乃至于语言,无不深受影响、潜移默化。

在大足当地,对于行为荒诞不经的人,往往笑骂像个老道。当地风俗,有人过世必不可少请道士先生法事。道士是道教的称呼,先生是儒家的尊称,道士冠以先生,大概是世人对道士的一种尊敬,给人滑稽感。最出人意料,此道士竟然不是道士,而是和尚。村里有位罗四儿的熟人,他是一位道士先生,有一次参加葬礼遇上,他是这场法事的掌脉师(主持法师),空闲里聊天问起这事,他哈哈大笑:谁说道士先生是道士?我们可是正宗的和尚,随佛释姓,名号也是严格遵守寺庙里的字辈。据老一辈人说,大足地区既有和尚这样的道士先生诵念佛经,也有真正的道士斋醮做法,只是当地人信佛的多,信道的少,所以大都是俗家和尚做道场。

道场并非专指道教仪式,佛教仪式也叫道场。为什么出现这种混淆呢?足够细心,会发现佛经里许多用语出自道家。佛教来自西域古印度,佛经传到中国翻译成中文,为了通俗易懂,便大量借用了国人已经熟悉的道家词汇。佛教大昌,反过来影响道教思想。儒家同样如此。三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反映在石刻上,便呈现出石门山石刻的释道合一,石篆山石刻的三教合一。三教既各有宗旨,又互为借鉴,融会贯通。

宗教的本质是一门对待生死的哲学。生死之间有大恐怖,死亡不像世间其它事物,只要你够努力,或者运气够好,就可以避免最坏的结果,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无论你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你是科学家还是白痴,最终都无可避免,所以才有慨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陈子昂悲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从出生到死亡,好比是100层楼顶无防护坠落,结局注定,宗教好比是在落点垫上一块安慰性软垫。

不同宗教之间根本的区别在于面对生死的态度。

宝顶石刻释迦牟尼涅槃图

影视里常有这样的桥段,问:法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高僧: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是不是觉得和尚的回答很废话,说了等于没说。实则一语双关,问的是生死,回答的是态度。

佛教认为,生死是无数个轮回中的一段,死亡是一段生命的结束,是另一段生命的开始,或是投胎重入红尘,或是投生畜生道,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证道成佛,才能脱离轮回之苦,清净无漏,光明普照。从来处来,到去处去。意不在内容,而是开悟生死的洒脱,生死只是花开花谢的表象,生命的真谛是本我的佛性,修行找到本我,也就超脱了轮回。

所以佛教无惧生死,把身体看做臭皮囊,猫啊狗啊花啊草啊都是有情众生,一律平等,都可成佛。佛教修行求诸于内(心),不假外物,是唯心的梦想主义。

石门山石刻的三清洞

身死道消一语来自道家,代表了道家对于死亡的态度。是最高追求,得道则成仙,返老还童,长生不死。如果身死道消,连都消散了,生命还依附什么存在呢!所以道家只求今生,或是占星,或是炼 丹,或是吐纳。。。千方百计,惜身爱命。

长生不老,还有比这更浪漫的事情吗?所以道家是浪漫主义。

石篆山石刻的十哲龛

儒家最现实,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告诉世人,不要去想那些有的无的虚头巴脑的事情,把手上的事情干好。

孔子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直面生死,不抖不颤,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

所以儒家既是积极的现实主义,又是坚决的理想主义。

大家高中学习过《屈原列传》。

屈原流放到汨罗江。

渔父:噫,这不是三闾大夫吗,你怎么落到这步田地?

屈原:这个世界,其他人污浊,我一个人清白,其他人醉生梦死,我一个人清醒,能不被排挤吗!

渔父:圣人,不是应该遵循天道而和光同尘吗。既然世事如流水,为什么不随波逐流呢?既然大家都醉酒,为什么不也喝上一杯呢?为什么偏要逆流而上,与众人唱反调,自讨苦吃呢!

屈原:新洗了头,戴帽子前要掸一掸,新洗了澡,穿衣服前要抖一抖。人啊,总是爱惜清白,不能忍受污浊。我宁愿跳进眼前这汨罗江,干干净净地死去,也不愿忍受肮脏的世界!

高中只是单纯地当作学习任务,体会不多,人到中年后回头再看,才真正看出其中门道。

故事里的渔夫如果仅仅就是个渔夫,我相信当时的楚国,人人都是一本以上的教育水平。如果渔夫换上道袍,我们就觉得理所当然了,不难发现,渔夫的观点彻头彻尾就是道家思想!渔夫的劝解非常道家,让屈原顺其自然。屈原的回答非常儒家: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舍生而取义也。渔夫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的天道自然和惜身,屈原体现的是儒家思想的舍身取义。

最终屈原生命象烟花一闪而逝,迸发出刹那间的熣灿,却于事无补。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逆水行舟难,顺势而为易。庄子在《养生主》里例举了庖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阐述天道自然,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个世界就像庖丁所解的牛一样,如果不能够因势利导,非要像屈原一样宁折不曲,难免刃卷刀毁,哪里能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凡事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那么就能够像鲲鹏一样《逍遥游》了。

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是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精彩碰撞。

儒释道三教,佛教庄严肃穆,道教超凡脱俗,儒家循规蹈矩;僧人修心,道人修身,儒者养性;僧人身宽体胖、慈眉善目,道人神清气爽、仙风道骨,儒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三教的特点也反映到石刻,游客于中可细细品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儒、佛、道三教与茶的渊源
重庆大足石刻之宝顶山石刻
【中国人的命理玄机】命定与自由:汉民族的几种命观
三教合流
一个养鸡女竟然登上神像图,怪不得外国人都说中国人信神不信教!
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大足石刻(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