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对胃的认识及治疗

胃的生理功能

一、胃主受纳

二、胃主腐熟水谷

三、胃主布散精气、滋养全身

四、胃的功能特性

胃的病因病机

一、饮食不节

二、七情所伤

三、燥邪伤胃

四、其他因素 

  

胃病的辨证施治

胃腑喜润,以降为顺,故滋润胃阴,和降胃气是治疗胃腑疾患的主要原则。但在治疗时,虚证勿忘健脾,实证勿忘疏肝。胃的常见病症如下:

一、胃虚  

辨证施治

  (一)胃气虚:具备主证、兼证1项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主证】胃痞满,食后不化。

  【兼证】不思饮食,时作暖气,大便不实,舌质淡苔少,脉细弱。[临床特点】因胃腑纳谷功能减弱,故以食后即胃胀满为特点。

  【治法】益气健中。

  【代表方剂】升阳益胃汤(《李东垣方》)

  组成:人参6克,黄芪、白术、云苓、白芍、半夏各12克,砂仁、陈皮、柴胡、木香各9克,羌活、独活、防风、甘草各4.5克,黄连、泽泻各3克,生姜2片。水煎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方有补益强壮,恢复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驱风,消炎,止呕,利尿等作用。临床应用:此方是脾胃气虚的方子,在临床上若表湿不明,去羌独活,防风,加藿香,佩兰。 

 (二)阴虚:

【主证】胃脘嘈灼疼痛,口干舌燥,舌绛无苔。

【兼证】胃脘部病满疼痛,似饥而不欲食,虚烦欲饮,噫气干呕,脉细数。

  【临床特点】因胃阴不足,津不上潮,故口千舌红无苔为其特点。

  【治则】滋阴养胃。

  【代表方剂】养胃汤(《临证指南》)

  组成:沙参15克,玉竹、花粉各12克,桑叶、麦冬各9克,生扁豆24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方有补益抗菌,消炎解热等作  用。

  临床应用:此方是治胃阴不足的主方,适用于温热病后期伤及肺胃之阴的病症。若兼胃痛有定处,持续不止,为阴虚挟瘀,加丹参、桃仁、砂仁;阴虚狭热,可加黄连、知母、芦根等;呕吐明显者,为胃气上逆,加代赭石、姜竹茹、姜半夏;兼便秘,加玄参、知母等;兼嗜杂吐酸者,加乌贼骨、吴萸、黄连。  

二、胃寒常与胃虚症并存。具备主证2项、兼证1项以上即可确定诊断。

  【主证】胃疼绵绵,泛吐清水,舌苔白滑。【兼证】呃逆呕吐,反酸暖气,食后胃痛缓解,甚者胃脘拘急剧痛,四肢不温,脉沉迟而弦。【临床特点】病人喜食热物,诸证得热则减,遇冷加剧。此证相当于副交感神经占优势的胃肠功能素乱,其表现如胃肠平滑肌痉挛,胃酸分泌增加,胃排空时间增长等。常见于溃疡病以及溃疡病合并幽门梗阻等。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止呕。

  【代表方剂】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厚朴、陈皮各6克,茯苓9克,草蔻、木香、炙甘草、干姜各3克,生姜3片。水煎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方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排气作用,促进消化液分泌,帮助消化和吸收,从而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

临床应用:此方是治胃寒的主方。若胃痛绵绵,泛吐清水,胃寒兼虚者可与吴茱萸汤合用加姜半夏;头顶冷痛者,加吴茱萸、细辛、川芎;兼气滞者,加高良姜、香附。  

三、胃热主要表现有两方面。

  (一)胃中虚热;具备主证2项、兼证1项即可确定诊断。【主证】口干舌燥,烦热不安,食后易饥,舌红而干。

  【兼证】胃痛隐隐,吐血,衄血,嘈杂,口渴,大便干,脉细数。

  【临床特点】与胃阴虚不同的是既有胃阴虚,又有食后易饥的特点。

  因胃火日久,消耗津液所致。用现代医学分析,可能由于内分泌改变等因素,导致代谢素乱,能量消耗过多或需要量增加所致。如糖尿病,某些传染病后期等。【治法】清热益阴。

  【代表方剂】玉女【(《景岳全书》)组成:生石膏、熟地各30克,麦冬9克,知母、牛膝各6克。水煎服。以现代医学的观点分析,此方有解热,杀菌,消炎的作用。  

临床应用:此方是治肾水不足,胃火有余的主方。若口干舌燥,吐血,衄血明显者,为胃火炽盛,当熟地换生地,加代赭石、连翘、焦栀子、茅根;烦热少寐、口渴喜冷饮,舌红无苔者,为胃阴亏虚,当加石斛、沙参、玉竹;午后发热、额红盗汗、大便干结者,为肾水不足,当加玄参、天冬、知母等, 

 (二)胃中实热:具备主证2项、兼证1项即可确定诊断。

  【主证】胃脘灼痛,口渴喜饮,嘈杂易饥,舌红少津。【兼证】食入即吐,牙龈肿痛、出血,口臭泛酸,脉细滑数。【临床特点】发病急,喜冷恶热。从现代医学看,相当于由细菌或其他因素引起的急性胃炎、口腔炎等病。【治法】清胃泻火。

  【代表方剂】

  1.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12克,当归6克,丹皮9克,黄连、升麻各3克。水煎服。  临床应用:此方是治胃火牙痛,牙龈肿痛的良方,临证时再加生大黄、生石膏疗效更佳。

  2.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6克,生栀子仁4.5克,生石膏9克,防风12克,甘草3克。水煎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方有抗菌,消炎,驱风,解热,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消化功能的作用。临床应用;此方是治脾胃实火,结热上蒸的主方。若胃灼痛,口臭而干者,加连翘、丹皮;口疮口疳,舌红苔黄者,加生地,丹参、薄荷;舌下肿痛者,加黄连、大贝母、土苓等。  

四、胃实

  辨证施治

  (一)食积胃院:具备主证2项和兼证1项即可确定诊断。

 【主证】脘腹胀满,纳呆胃痛,舌苔厚腻。【兼证】恶心呕吐,口臭嗳腐,大便不爽,脉滑。【临床特点】因胃主纳谷,故以胃胀痛拒按为特点。【治法】消食导滞。

  【代表方剂】保和丸(《丹溪心法》)组成:炒山楂18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莱菔子、连翘各30克,六曲6克。研细末,六曲打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9克,每日1~2次。  临床应用:此方是消食化积的常用良方。在临证时若胃院胀痛明显者,加木香、槟榔、鸡内金;恶心呕吐,舌苔厚腻者,加藿香、佩兰、苏叶、薄荷。 

 (二)热结胃腑:具备主证3项、兼证1项即可确定诊断。

  【主证】身热口渴,脘腹胀满,腹痛拒按,大便不爽,苔黄燥,脉洪大。

  【兼证】溲赤,口干,口臭,心烦纳呆。【临床特点】以痞满热实为特点。

  因外感热病引起阳明热盛所致。从现代医学看来,感染性疾病的中期容易出现此类症候。【治法】清热泻结。

  【代表方剂】调胃承气汤(《伤论》)组成:大黄12克,芒硝9克(冲),炙甘草6克。水煎服。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此方有泻下,抗菌,解热等作用。临床应用:此方是治阳明胃实证的主要方剂。临证时要根据“痞满热实”四证的主次不同进行加减,若高烧口渴,腹痛便秘者,加玄参,知母、黄柏,以增其养阴润燥,清热通便之力;腹胀满痛明显者,加厚补、莱菔子、炒枳壳,以增其行气导滞之功;腹痛便结,日久不解者,加桃仁、番泻叶(后入)、当归身、木香、菜菔子。  

(三)瘀血停胃:具备主证即可确定诊断。【主证】胃刺痛,痛有定处面拒按。【兼证】吐血色紫黑,大便如柏油样,食后痛剧,舌质暗红有瘀斑,脉细涩。【临床特点】胃刺痛拒按。

  此因气滞日久而致血瘀,血瘀日久而伤胃络,络脉损伤而血溢干外。多见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病合并出血者。【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代表方剂】丹参饮加味。

  组成:丹参、生侧柏叶各30克,砂仁、檀香、桃仁各6克三七粉、白芨粉各4.5克(冲)。水煎服。  临床应用:此方是治心胃瘀血疼痛的常用方剂,若加减适宜可治多种类型的瘀血胃痛,如反复呕血、便血、苔黄、口臭、脉数者,加生大黄、黄连、云南白药等;低热、心烦、脉细数者,加生地、丹皮、沙参等;病久体衰、少气、乏力、心悸、脉细弱者,加党参、阿胶、白术、炙甘草等;胃痛引胁,遇怒加剧者,加白芍、炒元胡、降香等。

另附胃经不降主病诀

胃经不降呕吐哕,嗳痞胀眩惊不寐;

血衄痰热与渴烦,浊带遗利鼓肿辈;

实则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

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

呕者,有声无物,常觉由胁下冲上,甚则呕出绿色苦味之水。此病虽现于胃,实由于胆经不降,逆而上冲,故胃经不能下行而作呕也。(清降胆热,温补中气,兼降胃气,并升三焦经气。)绿色苦味之水,即是胆汁。  

吐者,有物无声,吐后少有继续再吐者,不似呕之连接不已,非呕不快,日夜不休也。朝食暮吐者,脾弱不化。(温补脾土,兼降胃土。)食入即吐者,胃间有虚热也,(清降胆胃。)有大便于涩,十数日始一行,因而胃逆食吐者,则全属土虚津涸也。(降胃润肠,兼补中气。)朝食暮吐而尺脉较弱者,水中火弱不能生土。(温润肾家。)哕者,稍有呕意但无声,稍有吐意但无物,俗所谓发恶心是也。如久病之人而哕,是中气将绝,胃气将败也。(大补中气,兼养胃阴。)如无病而哕,则中气虚而兼浮热也。(清降胆胃,和中去滞。)此外还有一种打呢忒.由腹中上冲上脘,声大而且震动全身,则热滞也。(清热舒滞。)嗳者,嗳酸也,宿食停在胃间,阻隔胆经降路。胆属阳木,木郁生热,热郁作酸。嗳之现状,只觉咽中有曾食之物,翻上作酸,仍下去也。(去滞清热。)

  痞者,胸痞也,胃经不降,凡胆肺诸经皆无降路,故胸间痞闷也。(有寒则温补中气,有热则清降胆胃。)

  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理滞降逆,调木顾中。)湿热作胀。(去湿清热。)眩者,头目晕眩也。胃经右降,则头目诸经亦降,有如新秋凉降,天际清肃。否则热逆化浊,上重下轻,故眩晕也。(清降胆胃,补中去滞。)如并无逆热而眩者,必兼肾肝阳虚,不能上达也。(温补肾肝,收敛浮阳。) 

 惊者,胃经不降,胆经上逆,相火飞腾也。(清降胆胃,温补中气。)不寐者,胃经不降,胸间阳气不能下降以交阴气也。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人与造化同气,故夕寐而晨寤。胃经不降,故不寐也。(降胃补中。)亦有肾寒不寐者。(温肾补中。)亦有胆寒不寐者。(温补胆经。)亦有经络滞塞,阳气交不了阴气不寐者。(活络通经。)血者,吐血,衄者,鼻血也。吐血衄血,有寒湿、燥热之殊,而皆原于胃气之不降,而又兼肺胆之逆。寒湿吐血,则黑而成块。(温补中气,燥土降胃,兼敛肺金。)燥热吐血,则鲜红不成块。(清润火金,兼养胃降胆。)寒湿衄血,额角不疼,鼻不干。(敛肺兼强中降胃。)燥热衄血,额角疼,鼻干。(清降胆肺,养中去滞。)但血去阳虚,亦有燥热之后。寒湿续起者。(先清后温。)如血去阴虚,阳泄化火,内则土败,外则热增,较寒湿难治。(敛肺降胆,清热养中。)  痰者,人身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气化之水,被火熏蒸,降不下去,于是成痰。痰色黄而稠,为相火虚逆之痰。(清降肺胆,温补中气。)如痰白而胶粘,为相火伤阴,阴虚液涸之痰。(润肺滋肝,调中去滞。)皆由于胃气之不降也。如痰清兼水,此中寒水逆之痰。(温中降逆。)热者,胃阳有余,不能化阴下降,周身壮热。四肢秉气于脾胃,胃阳热盛,四肢且出热汗也。(清降胃热。)如食后胃里觉热,或胸间觉热,是胃阴枯少,不能藏阳,孤阳外散,中气将亡。(温中润木,清养胃阴。)渴者,燥气、湿气耗伤津液也,燥伤津液者,津液为燥气所吸收。湿伤律液者,湿与津液本是一气,既化湿气即不化津液,湿愈旺津愈涸也。如胃气顺降,则湿归水道,湿渴自止。(燥土利尿,降肺达木。)胃气顺降,阴降津生,媒渴自愈也。(补气清肺。)燥渴者饮必多。湿渴者饮必少,或虽渴不欲饮,或饮后仍吐也。烦者,胃经不降,心经与心包经无路下行,此二经皆主火气,火气降则神清而心宁,火气不降则神乱而心烦也。(清热养中。)如非火热而心烦,是胃阴亏乏,不能下降,阳气散越,极是危险。(养阴补阳,兼温中气。)

  浊、带、遗、利,浊者,小便后有白物;带者,阴户常有水湿稠粘之物;遗者,梦中遗精;利者,天明腹泻之利。此四病皆下焦之气封藏不住,不能上升之故。但下焦之气封藏上升,必须先由上焦之气收敛下降。(清降胆胃,敛肺去滞,不宜温中,忌助疏泄。)胃经者,上焦气降之总机关也。胃经不降,故下焦不能封藏。至于胃经热而下利者,(泻热降胆,  调中去滞。)则伤寒少阳、阳明热证有之,内伤少有。热则气动,动则下利也。此四病兼有肝木疏泄之过,宜兼调木。

  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此病夹杂,甚难为治。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此二病,非老手难办。实者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者。发狂,弃衣上房,力大气盛,  乱骂跳跃,不可制止也,惟伤寒胃腑实结之证有之。或不发狂,而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痛,拒按,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此为胃阳太过,不能下降,应用寒下药之实证。(润燥攻坚。)停食亦有实证,必嗳酸,恶闻食臭,恶寒,发热,头疼,腹满痛,拒按,下利清水,舌起黄胎,厚而且燥,面垢气粗。必如此方为实证。均可用寒下之药。如不兼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者,亦停食之虚证也。(去滞调中。)除此二证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之病,皆是中虚胃逆或中滞胃逆。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之药。

  ,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者,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中气在胸下脐上,居脾胃之间。中气左旋,则脾经之气升,中气右转,则胃经之气降。脾升则下焦诸经之气皆升,胃降则上焦诸经之气皆降,故曰胃是诸经降之门。但肺经不降,木气上冲,胆经不降,相火逆腾,胃经亦受其累不能下降。故治肺胆二经不降之病,须调补中气,并降胃经。而治胃经不降之病,亦须调补中气,并降肺胆二经也。凡上逆诸病,皆以胃经为主,中气为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鞠通与张仲景三焦辨证学术思想探讨
速看!21年医考闪电提分,中药必看100考点&方剂80点
方剂学——清热剂(四)
W清热解毒2
[分享]吴佩衡:中药十大“主帅”
中医治疗失眠与咳嗽,温胆汤有妙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