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电效应的经典实验 光电效应的实验验证

光电效应是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而神奇的现象。在高于某特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质内部的电子吸收能量后逸出而形成电流,即光生电。

发现:赫兹

1887年,赫兹发现了光电效应。赫兹用两套放电电极做实验,一套产生振荡,发出电磁波;另一套作为接收器。他意外发现,如果接收电磁波的电极受到紫外线的照射,火花放电就变得容易产生。赫兹的论文《紫外线对放电的影响》发表后,引起物理学界广泛的注意。

认识:J.J.汤姆孙

1899年,J.J.汤姆孙用巧妙的方法测得产生的光电流的荷质比,获得的值与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相近,这就说明产生的光电流和阴极射线一样是电子流。物理学家认识到这是由于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使金属内部的自由电子获得更大的动能,从金属表面逃逸出来而导致的。

提出:勒纳德

1899—1902年,勒纳德首先将这发现称为“光电效应”。勒纳德在电极间加一可调节反向电压,直到使光电流截止,从反向电压的截止值,推算电子逸出金属表面时的最大速度。选用不同的金属材料,用不同的光源照射,对反向电压的截止值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了光电效应的一些实验规律。根据动能定理:qU=mv^2/2,可计算出发射出电子的能量。可得出:hf=(1/2)mv^2+I+W

发展:触发假说、光量子论

1、触发假说:假设在电子的发射过程中,光只起触发作用,电子原本就是以某一速度在原子内部运动,光照射到原子上,只要光的频率与电子本身的振动频率一致,就发生共振,电子就以其自身的速度从原子内部逸出。勒纳德认为,原子里电子的振动频率是特定的,只有频率合适的光才能起触发作用。勒纳德的假说在当时很有影响,被一些物理学家接受。但是,不久,勒纳德的触发假说被他自己的实验否定。

2、光量子论:爱因斯坦用光量子理论对光电效应提出理论解释后,最初科学界的反应是冷淡的,甚至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物理学家也不接受光量子假说。直到1916年,光电效应的定量实验研究才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完成。

结论:密立根

密立根对光电效应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914年密立根第一次用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方程是精确成立的,并首次对普朗克常数h作了直接的光电测量。1916年发表了精确实验结果,用6种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测量反向电压的截止值与频率关系曲线关系,这是一条很好的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可以求出的普朗克常数。结果与普朗克1900年从黑体辐射得到的数值符合得很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讲义6:量子假说之光量子,爱因斯坦的诺奖成果,什么是光的本质
2011年原子物理高考题归类解析
光电效应好题鉴赏
量子论初步
光电效应
【高中物理】光的粒子性知识点专题汇总,考前必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