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没有消防队又多是木建筑,失火了怎么办?| 方志江苏
userphoto

2023.11.09 江苏

关注
消防安全日

众所周知,现今,若碰到了着火的事,请直接拨打119,呼叫消防队。那么在古代,若碰到了同样的情况该找谁?古代有没有消防队?其实,古代时,不仅有消防队,还出现了一批消防利器。古有水龙车,今有雪炮消防车;古有铜制消防水枪,今有消防机器人;古有大水缸,今有无人机……不论古今,这些集智慧和强大功能为一身的消防利器,都守护着我们的生活。

消防理念日趋成熟
防火理论日趋成熟

FIRE SAFETY DAY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当成熟的防火理论,认为对付火灾必须“防患于未然”。到了东汉时期,防火理论进一步完善,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说:“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发而止之谓之救,行而责之谓之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周礼·天官冢宰·宫正》中记载有:“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到了每年春秋两季,掌管宫内用火安全的宫正都要摇动木铎,走街串巷,提醒百姓注意防火,这便是古代“喊火烛”的由来。因此,我们经常在各种古装剧里看到的打更人边走边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场景并不是导演和编剧的想象,确实是有据可依、有史可考的。

防火意识朴素,祈求神明佑护

FIRE SAFETY DAY

古代的中国人信奉神明,因此会在建筑物上放置厌胜之物,祈求神明保佑人们不受火灾的侵害,典型的例子就是紫禁城。仔细观察过紫禁城里的大殿就会发现,在每座大殿的屋脊两端都有一组对称的龙形装饰,在建筑学上称为“正吻”或“大吻”。这实际上是一种叫“蚩尾”的神兽,“水之精,能辟火灾”。古代房顶屋脊上少不了蚩尾的身影,古人相信这种神兽可以辟火。




防火意识朴素,建筑取名寄托美好寓意

FIRE SAFETY DAY

中式传统建筑有一大特点就是木质结构,与西式的石质相比,中式建筑在造型上更加多样,但最大的隐患就是容易起火。所以,古人在建筑防火上是虚实结合,经验丰富。

在形而上方面,古人的防火文章也做到了家。与“水”有关的元素在中式建筑中比比皆是,那都是古人防火意识的折射。比如,带“水”的名字,文渊阁、文澜阁、文溯阁、文津阁,多用有水的名称来压火。

现代消防服务管理理念

FIRE SAFETY DAY

现代消防服务管理主要围绕着预防为主、应急为辅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推进消防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具体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有序管理、综合监控、应急处置、长效管理六大理念开展消防安全工作,保护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消防装备逐渐完善
古、近代消防装备

FIRE SAFETY DAY

水龙、水桶、吊桶、铜锣、行号、火把和油灯、梯子、警铃、挠钩、刀锯、斧凿、杠索、灯笼、号衣、号帽、防火背心,就基本组成了古代消防队的全套装备。

水袋:唐代战事采用皮袋、溅筒灭火。《通典》载:“敌若纵火焚楼堞,以粗竹长一丈,锼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令壮士三五人撮水口,急蹙之救火”。北宋仁宗时,便有了水袋、水囊、唧筒、麻搭。据曾公亮《武经总要前集》载:“水袋,以马、牛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以大竹一丈,去(节)缚于袋口。若火焚楼棚,则以壮士三五人持袋口,向火蹙水注之”。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着水,起火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被烧破,里面的水就能流出来灭火。

麻搭:一种蘸泥浆涂抹灭火的器具。“麻搭,以八尺杆系散麻二斤,醮泥浆皆以蹙火”。

 唧筒:即土水龙、机桶。据《武经总要》中记载:“唧筒,用长竹下开窍,以絮裹水杆,自窍唧水”。外表象水枪,是一个能够上下伸缩的套筒。将它立放在水缸里,提上套筒,水便吸入其腔,再压下套筒,水即从喷口处射出。这种唧筒射程可达20多米。

太平缸:即消防缸,可由陶制、石材、青铜等铸造,用于蓄水和防火。据《大清会典》记载,当时紫禁城内有大缸308尊,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置于殿门之前,用于消防,并称之为“门海”。

太平缸

蒸汽救火车:1919年,上海工部局开始将5个消防队的马拖曳的蒸汽机更新为内燃机的马达泵浦消防车,淘汰了马拉的拖车。消防装备进入机械化时代。

洋车式水龙: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技术开始进入中国。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1年)后,清政府购置了大量的西洋消防装备,简称“洋龙”,即腕力龙,装有轮盘推动,仍用人工腕力出水,后发展至马达发动出水,称“机龙”一架,雇夫役50名,救护衙署兼顾地方火灾。

清代灭火工具:洋车式水龙

现代的消防装备

FIRE SAFETY DAY

现代消防设备的种类繁多,涵盖了消防水源、消防器材、消防车辆等多个方面,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消防设备的使用对于防止火灾的发生和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消防水源:消防水源是指用于灭火的水源,包括自来水管网、室内消火栓、消防水池、消防水塔等。自来水管网是常用的消防水源,它是通过管道输送水源到各个消防设施的;室内消火栓是固定在建筑物内部的消防水源,一般布置在每层楼的走廊或者楼梯间,供消防人员使用;消防水池和消防水塔是储存消防用水的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可迅速投入使用。

消防器材:消防器材是指用于扑救火灾的各种装备,主要包括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带、消防水枪、消防头盔、防护服等。灭火器是常见的消防器材,它是一种手持式的设备,可用于扑救小规模火灾;消防栓和消防水带用于补充消防水源,消防水枪则是用于喷射消防水源的设备;消防头盔和防护服则是用于保护消防人员安全的装备。

消防车辆:消防车辆是指用于运送消防水源和消防器材的车辆,主要包括消防泡沫车、消防救援车、消防水罐车等。消防泡沫车则是用于喷洒泡沫剂,控制火势的扩散;消防救援车则是用于进行人员救援和物资运输的车辆;消防水罐车是一种装载大量消防水源的车辆,可迅速到达火灾现场进行扑救。

消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宋代望火楼——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

望火楼,是中国最早的消防站。宋代,很多城市里都设置了望火楼,楼顶有两人值班,发现城中有火情就及时报告,以便官府组织救火。淮安区现存的镇淮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也有类似的作用,站于城楼上可以俯瞰全城面膜,瞭望全城火警。望火楼不仅是一个发现火警的设施,在更大意义上是一个有效扑救火灾的设施,是宋代城市建设中一个很有意义的创造。

明代“火证”制度——古代灭火制度日趋成熟、领先世界

明代实行“火政”制度,建立“火兵”队伍和义务消防组织“火灶”。设置水缸、麻搭、火钩,组织人员,往来巡视,遇火则击拆报警并配斧、瓮、水桶等救火器具,有了较严密的灭火制度,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清代水龙局——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的救火组织

水龙局是清代的消防大队,他们不是政府拨款建设,而是民间自发筹集资金成立的民间组织。




























水龙局的“消防员”分为扛龙夫和挑水夫两类,都是由本地的年轻劳力组成,一架水龙必须配备水桶十担跟随。他们采用排班制值守,为了守候一方百姓的安危。如今,在河下古镇花巷仍然存在一处水龙局,水龙局中置放了许多救火器具,如水龙、爬梯、挠钩等,还有一口水井,以供吸水灭火用。

现代消防体制——各级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消防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健全消防安全体系,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重要内容。当下,必须推动消防治理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在“服务指导、群防群治、标本兼治”上做好文章,推动消防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多样化、治理服务最大化,努力实现运行方式、治理主体及治理模式新转变。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推陈出新,积极探索和推进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贯彻总体国家安全感、建设平安中国等战略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和保障。

现代消防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汲取古代朴素消防观念、技术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消防体制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古、现代的消防工作都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到来之际,让我们衷心地向每一位冲向火海的逆行者致敬!

END
作者简介:杨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防火墙、消防队……故宫防火自古有妙招|古都
古代的消防器械长什么样?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防火的重要性,面对木结构建筑,有哪些防火措施
古代的消防组织,也在北京留下了地名?
消防安全知识题库(一)
小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儿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