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运河一千多公里,为何唯有淮安称为“运河之都”?| 方志江苏
userphoto

2024.06.25 江苏

关注
淮安,位于大运河中部,是横跨宋元明清时期的黄、淮、运河交汇处。明清时期,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及朝廷相关的政治举措、治水方略,使得淮安成为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转输中心、淮北盐集散中心、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以及全国著名的淮安榷关所在地,从而确立了“运河之都”的历史地位。






全国漕运指挥中心

漕运事关“国脉”,事关国家稳定。明成祖实行南北两京制度以后,为了保证漕运畅通和漕粮运输的安全,于漕运咽喉之地淮安设漕运总兵官。“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

景泰二年(1451),以漕运不继,始以副都御史王竑为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庐、凤四府及徐、和、滁三州,驻节淮安,与总兵官同理漕务,称为文、武二院。“其职有统领者,有分理者,有兼掌者,有专任者,有暂委者,下至一闸一坝,各有官守,若枝之附根,若纲之挈目,上下供职咸有法,黜陟惟允。其都御史则兼巡抚,总兵则兼镇守,参将则协同总兵官”。

清口枢纽

每年年初,漕运都御史巡视扬州,经理瓜洲至淮安的漕船过闸事宜,总兵官到徐州督管漕船过百步洪、徐州洪等,理漕参政管押赴京。所谓“督催有御史、郎中,押运有参政,监兑、理刑管洪、管厂(造船厂),管闸有主事,驻山阳(今淮安市淮安区)清河(今淮安市淮阴区)”。其后,参将、郎中、御史及催趱、主事五员奉裁,惟留漕运理刑,刑部主事一员专驻山阳。

关于明成祖朱棣将全国漕运指挥中心设在淮安的原因,《漕运通志》有一段委婉的申述:“而治必于淮者,盖淮,左江、右河,东控海道,北接、豫,西接两都而诸陵咸在。况淮古称难治,故曰淮夷。国初,驸马都尉黄宝尝镇守于斯………至今不改辙焉。故京操十二荣(即荣伍),军有十二万,漕有十二总,军亦有十二万。中外相援,兵食相资,祖宗之微意,岂无所谓哉?” 由此透露出,淮安的重要性还在于监视与控制南京、凤阳(中都)两都,以防止拥戴建文帝的势力卷土重来,可见明成祖朱棣的用心之深!

明永乐间平江伯陈瑄主持漕政时,对漕运制度进行了改革,推行了一种叫“支运”的制度,即在淮安、徐州、临清、德州等运河沿线重镇,分别建有转搬粮仓,各自接纳指定地区的民船送来漕粮,然后再分别派官军承运到指定的地点。宣德六年(1431),又采纳陈瑄的建议,实行兑运,即“令民运至淮安、瓜洲,兑与卫所,官军运载至北,给与路费耗米”。成化七年(1471),又有改兑之议。

双金闸

陈瑄作为首任漕运总兵官,是有明一代漕运制度的奠基人。他主持制定的漕运管理、漕粮运输制度,在清代也有借鉴与部分沿袭。




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大运河全线重新通航后,需要大量的内河漕船,于是在清江浦办起了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该厂系由陈瑄首创。永乐七年(1409),淮安临清肇建清江、卫河二厂,“南京、直隶、江西、湖广、浙江各总里河浅船俱造于清江,遮洋海船并山东、北直隶三总浅船俱造于卫河,大约造于清江者视卫河多十之七”。宣德年间,“议造江西、湖广、浙江、江南直隶各总浅船俱归原卫,惟南京、镇江、江北直隶诸卫隶于清江”。到嘉靖三年(1524),工部题准,卫河总运船俱归清江厂团造。

清江大闸遗产点

对于明代清江船厂的设置,《漕船志》作了阐述和分析:“芜湖、仪真,群商四会,百木交集,船厂不设于二处而设于清江,何也?缘永乐初江南粮饷民送于淮,官军运船俱于淮安常盈仓转输,此厂之所由建也。况长淮分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大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船厂之建,非但便于转输,实我国家一统之訏谟、万世之长计也。”

清江督造船厂位于山阳、清河二县之间,陈瑄在清江浦河沿岸“查闲旷之地建盖厂房,令各卫所官旗鳞次而居,以为造船之所。其地南枕运河,淮水萦回,钵池环拱,肆烟津树,映带帆樯,亦淮南之形胜也”。清江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大厂。船厂总长23里,大约在今淮安板闸以西到韩城以东的运河一线。造船总厂约在今清江闸南侧。总厂之东是京卫厂、和卫河厂,西面是直隶厂和中都厂。其下按卫所建制设有分船厂。其中京卫厂有34厂,涉及南京亲军卫、南京五军都督府所辖大部分卫所;中都厂有12厂,涉及中都留守司及所提辖卫所;直隶厂有18厂,基本以南直隶相关卫所设置;卫河厂有18厂涉及南直隶卫所的有通州左卫、通州右卫、淮安卫、大河卫,而直隶厂、卫河厂下辖都有大河厂、淮安厂,总计有82个分船厂。另外,清江督造船厂还辖有京卫厂直隶厂、中都厂3处草场,“逐年差拨官军依时打草,苦盖修补”厂房。

“江淮第一园”清晏园

永乐十三年(1415)设置督理清江船厂官员时设置了工部厂、工部分司。嘉靖六年(1527)后卫河提举司并入清江提举司,均隶属于漕运衙门。天顺以后,始定天下船数为11775艘,其中每年在清江浦打造的内河漕船和遮洋海船有600余艘,天下漕船的一半以上出自清江浦,淮安因此成为全国的漕船制造中心。




全国漕粮转输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

陈瑄在建立清江督造船厂的同时,又在清江闸与福兴闸中间的清江浦运河南岸(今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体育场至桂花庵附近),设立了规模宏大的江南漕粮中转仓——淮安常盈仓。

明王臣《重修常盈仓记》载:“淮之清江浦有常盈仓,肇于恭襄陈侯,盖仿唐刘晏置仓江淮之遗意也。”常盈仓可一次性容纳150万石漕粮,仓房四周筑有护仓之城。胡瓘《常盈仓周垣记》载:“仓俯临大淮,厫凡八十有一,联基广凡二百七十八步有奇,袤凡四百九十八步有奇,周凡一千五百五十四步有奇。……周垣则屹如城墉,色且积铁然,盖水次诸仓所未有者。”

《两淮盐法志》书影(明嘉靖史起蛰等撰)

《重修两淮盐法志》书影(清王定安等纂修)

嘉庆《两淮盐法志》中的仪征天池图(巫晨/供图)

常盈仓自从明永乐(1403~1424)中创建后,历经弘治年间(1488~1505)大规模重修,隆庆六年(1572)都御史王宗沐再次重建,清代屡次的重修、重建,成为大运河沿线四大中转仓之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直至清代晚期还在使用的漕粮中转仓,被誉为“天下粮仓”。

明清时期,盐税在国家财政中占有重要位置。明洪武初年,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创设泰州、通州、淮安3个分司,分司的长官为判官(即运判),从六品。淮安分司的驻地初在安东县城(今涟水县)东城坊,后移至山阳县河北镇(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街道)。淮安分司在其大部分时间里下辖10座盐场,其中淮南盐场5座,为白驹、刘庄、伍佑、新兴、庙湾;淮北盐场5座,为莞渎、板浦、临洪、徐渎浦、兴庄团。管理范围绵延约300公里,所辖盐场海岸线占两淮盐场的一半以上。

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衙署,如今只剩门厅

明清时期,以都察院御史巡视盐政。淮安分司“察院去(安东)县治东百步许,即旧万户府基,洪武三年知县束贽创建”。其下属机构巡检司辖有缉私官兵。有安东坝巡检司署、长乐巡检司署等。嘉靖二十四年(1545)后:另辖有临洪、东海、惠泽、庙湾、长乐五巡检司。

明清时期,两淮盐运使司下设二批验盐引所:一在仪真县东南二里许,……一在安东县南六十里支家河头。淮北诸场盐必榷于此,始货之庐、凤河南。旧所基在淮南岸,当河冲流,弘治间再圮于水,费帑藏七千金筑之。正德辛未复圮焉,御史绎乃从商议,请移于北岸。嘉靖戊戌运使漳增建监掣亭于厅南,为楹凡50焉”。〔光绪]《安东县志》载:“支家河,旧志,去治西15里,南通山阳县新沟,达山阳河北关厢,北接成子河及中涟河。”支家河头即在山阳县河北镇,淮安分司还在此处建有行署。因淮北盐在河北镇堆积,盐商须就近居住,于是有淮安河下古镇的兴起。




淮安榷关所在地

淮安板闸为陈瑄所建的清江浦河五闸之一。这里“面湖背海,左江右河,镇居其中,为南北舟车之要道,故于此设关焉”。每年数以万艘计的漕船超额夹带要收税,大宗的淮北盐过关要收税,南货北上、北货南下要收税,皖豫出产品东下分流,也要经此纳税,时有南河、北河、西河之说。此外,当时淮安城市繁荣,人口众多,“淮郡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商品消费量巨大,商品落地税也非常可观。

淮安榷关图

起初淮安榷关只有商税,没有“船钞”。永乐十四年(1416),设户部钞关于淮安城西北厢的板闸。又允许工部分司设卡抽分,以弥补清江督造船厂造船经费的不足;允许户部分司淮安转搬仓征收储粮税。工部抽分和户部储粮的税卡均设在清江浦延至宣德四年(1429),因“钞法”难以实施,年年不能完成预定的征收计划,实行改革。淮关“船钞量船之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凡本色钞三百万余贯、钱六百余万文,折色船料正余银二万二千七百余两。此淮榷改钞为银之始末也”。

榷关官员,初差御史及户部官员监收,正统六年(1441)罢监收钱钞官。景泰六年(1455)撤回户部主事,令淮安府委派同知等官监收,有时又令巡按御史兼管。弘治六年(1493)专差南京户部委派一位官员监收:每年更换一次,以免积久弊生。“淮关自此始有定员可考也”。

淮安榷关记

淮安关匾牌

清顺治年间,淮关监督满人、汉人各一员,接着又特命内府人员出任,不由户部推派。“自顺治六年起监督之外,必遣笔帖式一员,以为之佐,其权亚于榷使至康熙间,其制犹存”。雍正三年(1725),拨千总一员带兵守护淮关金库。乾隆三十九年(1774)又增设巡检一员,以加强护税。船至关前,必须先完税,经检验后,方能开闸放行。

清顺治三年(1646),正额税约2.3万两,而将明天启以后递加饷银减半征收,为2.7万余两,两项合计为5万余两。顺治八年(1651)又增加到5.8万余两,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办铜(造铜钱)不敷,加银一万七百六十九两凑买铜斤,岁额遂为六万九千六十九两。”后又陆续增加到“十一万九千五百二十三两有奇”。

清代同治年间淮关税则

淮关管辖范围大、卡口多,除了直辖18口岸,加上常盈仓、抽分厂,还统辖宿迁关(含上关、东关、西关、徐关)、海关(驻阜宁县城,辖朦胧、新沟、佃湖、石跶4口并盐城至山东日照5州县)。清乾隆初年,“通计五关正额银二十五万四千三百六十三两有奇”。延至道光十一年(1821),“淮、宿、海三关统应征正额及盈余银三十六万四千三百六十三两有奇”。




黄淮运河道治理的行政中心

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淮以后,黄河河患由徐、沛逐步下移到淮安。清口一带淤积严重,不仅阻遏徐州至淮安之间的“河漕”,而且频繁影响淮扬运河。治黄、治淮、治运显得异常艰难复杂,清口成为治理黄淮运河的焦点。

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第三次主持治河,在前两次治河实践和吸取前人治河经验、主张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的治理方略,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清口水利枢纽建设。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是潘季驯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基本思想。他认为“束水之法亦无奇谋密计,惟在坚筑堤防”。为此,他主持在淮安至徐州间筑起系统的堤防,把黄河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并保证其主流在淮安清口一带与淮河、运河相交汇。先后筑徐州、睢宁、邳州、宿迁、桃源、清河等州县境内黄河两岸遥堤5.6万丈;筑徐州、邳州、丰县、砀山两岸缕堤140余里,以東窄河堤,利于“攻沙”。在丰县、砀山县界筑邵家口大坝;在桃源县境内黄河北堤上,建起崔镇、徐升、季泰、三义4座减水石坝,严防其从南堤决口直入洪泽湖,淤垫湖底,冲决高家堰。

潘季驯厉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的综合治理方略以后,以淮安清口为焦点、核心与辐射原点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形成,从而确立了淮安黄淮运河道治理地理中心的地位。

明末清初,水利失修,黄河泛滥,淮、运俱病,水灾严重。尤其康熙十五年(1676),黄、淮并涨,奔腾四溃砀山以东黄河两岸决口21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34处,冲决里运河堤,浸淹淮、扬二府七个州县。黄河河道在淮安清口以下至入海口严重淤积,行水受阻。清江浦河闸启闭失控,河口的天妃闸上下水落差高达六七尺,漕运之艰阻如行蜀道。康熙十六年(1677),调时任安徽巡抚的靳辅为河道总督,由此开始对黄、淮、运进行大规模治理。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

靳辅继承并发展了潘季驯的治河方略,仍以淮安清口为关键,大力实施“束水攻沙,蓄清刷黄济运”之策。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继承并创造性实施了以下几方面的工程:

在“束水攻沙保堤”方面,挑浚清口至云梯关淤浅的黄河河道,创造性地修筑云梯关外束水堤1.8万余丈,并在清江浦以下的正河两旁各开一条引河,以所挑之土筑正河河堤,保证黄河堤防安全;又创建王家营张家庄、砀山毛城铺等多座减水坝,部分减下之水在沿途洼地澄清后,再通过归仁堤3闸注入洪泽湖,以增加刷黄的清水,进一步拓展了“减黄助清”的范围:筑徐州长樊大坝外月堤1689丈,在河南省境内筑兰阳、中牟仪封、商丘月堤及虞城周家堤,保证河防的安全、河的畅通。

在“蓄清刷黄保运”方面,重点加筑高家堰土、石工堤,并创造坦坡,组织挑挖洪泽湖口烂泥浅等引河5条,建设高家堰减水坝,增建高邮里运河东堤滚水坝(后逐步调整为“归海五坝”)。又改变运口,迁曲河身,防黄倒灌。

为了彻底摆脱黄河对漕运的掣肘,靳辅弘扬并扩大了前人的避黄成果,兴挑中运河,从而结束元、明以来清口以北利用黄河通漕的局面。同时,又将中运河与盐河(即下中河)相衔接,分泄汛期洪水。康熙三十一年(1692),靳辅卒于任上。“竟辅之身,两河无水患者十年”。在他之后一些重要的治河人物,如张鹏翮、齐苏勒、嵇曾筠、高斌等,都沿用他的主张。然而时过境迁,最终没有能够阻挡黄河下游河床淤垫清口抬高的自然趋势,“蓄清刷黄济运”越来越艰难。

明朝中后期,常以都察院副都御史、金都御史之类的头衔,履行总理河道或总理河漕之职,治理黄、淮、运河。明万历六年(1578),潘季驯就是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驻节淮安,主持黄淮运河综合治理与清口水利枢纽建设,初步确立了淮安作为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的地位。

清代,实行漕、河分治,漕运总督仍驻节淮安,河道总督驻山东济宁。河督驻地在济宁,而河道治理中心却在800里之外的淮安清口,往返极为不便。清康熙十六年(1677),靳辅任河道总督后,为了便于就近指挥,选择明代设于清江浦的户部分司署作为“总河行馆”。靳辅以后,历任河道总督无一例外地驻节于清江浦,统管整个黄、淮、运河的治理,并多以副总河驻节济宁。河道总督辖有河标营兵弁不下10万人,故又称“河帅”。

雍正二年(1724),把河道总督的执掌一分为三:分设驻节天津的北河总督、驻节济宁的东河总督、驻节清江浦的南河总督,负责各自分管河段的治理。

南河总督全称为江南河道总督,负责江苏省境内运河(长江以北)黄河以及淮河中下游地区的河道综合治理,保漕通运是第一要务,黄、淮、运河交汇区域与清口水利枢纽全部位于其辖区内,是耗费国帑的“水大头”。南河总督署仍设于清江浦原河道总督署内,其下设24厅、汛。咸丰十年(1860),南河总督裁撤,其执掌归并运总督。清江浦,作了183年的黄、淮、运河道治理的行政中心。




END



作 者:荀德麟

荀德麟,淮安市大运河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理事,淮安市政协原副主席。

来源:《江苏地方志》2024年地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海行——运河古今——南船北马清江浦 
【散文】吉明发/行“运”致远
世界遗产在淮安:3200公里大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综合性遗存!
【美文】清江浦記||荀德麟
[转载]图说运河之都淮安的沿革地理之九--明清(2)
淮安的风景名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