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教案集锦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原文及教案集锦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左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一)词类活用

 

  ①军:晋军函陵。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

  ①而:今急而求子。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判断句,所以译

  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

1.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刻舟求剑》,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如果。

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说。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高兴。

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命令。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4.鄙蜀之鄙有二僧——彭端淑《为学》,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洪迈:《方腊起义》,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浅薄。

5.微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列传》,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梦溪笔谈》,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卖油翁》,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不。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史记·荆轲刺秦王》,即使不是。

6.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史记·项羽本记》,他。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韩愈:《马说》,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墨子·公输》,的。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用在主谓结构

  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慎之!——徐珂:《冯婉贞》,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到、去。

(四)文言句式

1.然郑亡被动句

2.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厌”。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 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国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假如派遣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军必定 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富力强时,尚且 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能力办事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时重用您,现 在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如果)叛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 !”(烛之武)这才答应了郑文公。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缚住身体从城头而下出了国都,去拜见秦穆公,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掉 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可是)越过晋国而把 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界,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您为何要灭掉郑来扩大邻邦 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实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 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秦)使者往来经 过,(郑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这)对您秦国又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很大恩惠(派兵护送他回晋国做国君),(他也曾)答 应(给)您焦、瑕这两座城,(可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来 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事。(由此来看)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 (可能)呢?(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张自己 的边界,如果不损害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西边土地呢?损害 秦国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就与郑国签 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班师回朝了。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 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来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 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左传》的成书过程和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 掌握文言词“若”、“说”、“辞”、“鄙”、“微”、“之”在本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语。
2. 读背课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左传》。
参见P56注释,补充:《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的言行,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得当。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二、介绍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四、串讲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 晋军函陵——军,名词动用,驻军、驻扎。
概括内容:
第1段,写秦、晋围郑。原因:晋国要报复其无礼,与秦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但晋是有机可乘的。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五、自读并讨论第二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够。已:同“矣”。
3. 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
概括内容:
第2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①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②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预见性。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人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
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从谏如流,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
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路。但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
六、熟读背诵第1、2段。
七、作业
课堂练习
1.翻译句子:见“练习二”之1、2。
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3. 完成练习三。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译句: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我未能早先重用您,现在危急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二、串讲导读第三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你。意思是说,(如果灭了郑国对你秦国有好处,)那麻烦你就来灭了我们吧。
2. 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帮晋国来灭了郑国,而增加你的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 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时候会满足的呢?
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初中时学过的提宾的“之”有:①何陋之有?②莲之爱,陶后鲜有闻。③菊之爱,同予者何人?④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高兴了,与郑国订立了盟约。盟,名词动用,释为订立盟约。
概括内容:
第3段,写烛之武说退秦师。
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表面看来),理由充分:①越国鄙远,不现实。②邻之厚,己之薄,得不偿失。③结交郑这个东道主,好处多。④秦国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
三、串讲导读第四段。
重点讲清以下词句:
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参见文下注释。微,假如没有。初中时学过“微斯人,与谁与归?”这个句子,其中的“微”也是这个意思
2. 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语气词,表商量语气。初中时学过这类例句不少:①其真无马也?(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反问语气。)②其真不知马也?(恐怕实在是不认识千里马吧。其,表推测语气。)③其如土石何?(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其,表疑问语气。)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啊!其,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⑤其何能胜?(那怎么能取胜呢?其,表反问语气。)
3. 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例如:①游人去而禽鸟乐也。②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
概括内容:
第4段,写晋师撤离郑国。
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知”是实质;“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四、总结全文。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
①伏笔与照应得当。
②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③叙事详略得当。
五、课堂练习
1. 练习二译句。
2. 练习三辨词。
六、课后作业
1. 背诵课文。
2. 预习《勾践灭吴》。

我教《烛之武退秦师》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樊丽慧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烛之武,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只身赴敌营,面对大国之君,不卑不亢,从容辞令,强大的秦晋联盟在其如簧巧舌下,瓦解无存。烛氏凭伶牙俐齿,委婉入情,句句刺入秦伯的心窝,颇令同学们为之心折。趁兴致正浓,我将事先印好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节选部分,发给大家。为激活气氛,我还模仿说书人口吻,朗声读道:
     却说文聘引军追赵云至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飞乃厉声大喝日:“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日:“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慨,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目:“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逃奔。正是: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后人有诗赞日: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
     读过听过之后,学生中有人跃跃欲试:“我们也写幅联,写首诗。”一听学生有了反应,我趁热打铁:“杜甫曾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烛氏退敌,的确令人折服。作为后人,我们有些同学亦按捺不住诗兴,想有联颂曰,有诗赞日。可咱们会撰联写诗吗?其实,这有何难,学就是了。”于是我趁机将对联的基本常识介绍给了学生。由于积极性高涨,再加之我借助的是关于解缙的“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常有”的妙趣故事来讲析,大家听得异常认真。最后我说:“张翼德退曹军与烛之武退秦师,同是退敌,却各有巧妙不同。比较二者特点,请撰写个对比联。烛氏退敌,妙在三寸不烂之舌强过百万之师,咱也模仿《三国演义》赞张飞的模式,来个‘后人有诗赞曰’的形式。老师回去也写,咱们比比看好吗?”
     每人一联一诗如数交上来后,果然不错。如:
     张子璐:“智退秦师烛之武;勇吓曹贼张翼德。”
     苗俣:“张翼德三声喝破怯人胆;烛之武数言扭转霸主心。”
     侯玮辰:“张翼德怒吼退雄兵:烛之武妙论动君心。”
     刘博:“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一联联都准确地抓住了二者退的特点,而且对仗工整。有些同学还真拿出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劲头来,为一个字的对仗工整苦锁眉头,搜肠刮肚。而诗昵,亦不乏佳作。
     周维伊:“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杨夏:“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侯玮辰:“三更秦帐辩声传,巧言妙说论利害。一语仿若锋利剑,割断两家百年缘。”
     刘博:“临危受命身系国,孤身夜出见秦伯。晓以利害裂敌盟,巧舌不负众人托。”
       当我把这些诗、对联读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博得了阵阵掌声。我说:“看看,你们自己写得的确令人刮目相看吧。后生可畏呀,我都羞于拿出拙作……”一语未毕,“老师别耍赖,昨天说了要比比。”我把自己的诗和对联拿了出来:
     猛张飞长坂桥三声大喝退曹军,靠的是勇;
     智之武汜南营一番妙语动秦师,凭的是谋。
     后人有诗赞日: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争强好胜的学生们真的评头品足开了……
     原本是一篇平常的文言文教学,我相机引入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借二者相似点,引出了吟诗属对的学习,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学到了诗歌知识。更重要的是感悟到了祖国语言的魅力.岂不一举几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弱国外交靠智慧 ——《学海观止》(《《烛之武退秦师》篇)(上)
“视、观、望、见” 在应用时有什么区别?
经常有人说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这是对春秋战争的无知
「请收藏」常见(142)个古今通假字表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11部典籍大猜想
中小学生课堂故事博览 微言大言—成语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