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谈话法与儿童教育

 

对话,这个我们平日里最习以为常的活动如今也成了教学法,
听起来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可是,结合现实就不觉得奇怪了。

我们的课堂,是以讲授为主的,老师跟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对话。
西方国家的课堂,对话可以随时展开,你不用举手,老师讲到什么地方
你突然来了灵感就可以打断老师。说出自己的看法。

我们看孔子的教学,柏拉图的教学,都是与学生在对话中完成的。

可惜孔子没有把教学法总结成理论,这个工作倒由巴西一位教育家完成了。
此人是保罗·弗雷勒,系统阐述了对话这种教学法。

弗雷勒首先概括了讲授式课堂的缺陷:


1.
教师总是教;学生总是被教。
2.
教师总是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3.
教师总是在思考;学生不用去思考。
4.
教师总是讲授;学生总是顺从听讲。
5.
教师总是执行纪律;学生只有遵守。
6.
教师有权选择并制定规定;学生则遵守规定。
7.
教师有主导作用;学生围着教师转。
8.
教师有权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从未被征求过意见)则要适应这些教学内容。
9.
教师利用自身的威望成为知识的权威,反对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只能听从教师。
10.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


这是大约50年前弗雷勒对于讲授式教学的概括,
用来描述我们今天的课堂依然是恰如其分的。

我们习惯于把这种教学法称为填鸭法,灌输法,它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容器,
更激烈的说法是,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垃圾桶。

弗雷勒有个标新立异的说法,认为这种方法是把孩子的脑袋当成了银行帐户,
老师则是存款人。老师在银行账户里存的钱越多,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越差。

我的看法,还是垃圾桶的比喻更形象一些。

弗雷勒提出的具体方案乏善可陈,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谈谈老易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觉得对话法是特别适合家庭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对话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家庭里,家长与孩子
拥有大量这种两人之间相处的机会。

此外,对话几乎不会增加孩子的负担,不会损害他的视力,
也不会扭曲他的脊柱,反而会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组织能力,高明的对话,还会启发孩子思考。

许多成功者在回忆家长的教育时,很多时候都提到与家长之间的对话,
比如下面这个于丹的例子:

在我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父亲教育我就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他让我和整个社会接触,和有修养的人接触,在接触中陶冶我的心灵。他经常带着我去和一些学者见面谈话,让我从小感受这些文人的学识素养。很多时候,父亲带着我和一群叔叔在一起,问我:三人行必有吾师,你数一数,这里有你多少个老师啊?我经常会数出2.7个、3.4个等带小数点的老师来。一开始,父亲和那些叔叔们都很奇怪,我怎么会数出带有小数点的人数来呢?因为这个叔叔刚刚吐痰了啊。我会这么说。这样,那个刚刚吐了痰的叔叔就很惭愧。他们就说起君子慎独这个概念——在人多的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一个人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这些都给年幼的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这些小节让我体会到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不因为没有人看见或者以为别人看不见就降低自己做人的标准。


父亲认为,阅世和读书一样重要,眼界决定世界。于是,父亲经常带着我到大自然中历练,让我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不等到我真正站在开满花朵的杏树下,父亲不会告诉我红杏枝头春意闹这句诗;非要等到我亲眼看到麦田,父亲才会和我说什么叫麦浪滚滚。我对自己接受的这种家庭教育非常自豪,开放宽松,有利于我的成长,虽然父亲要求我背古文名篇,但也是能记住多少就是多少,从不强求。因为在父亲看来,一个人的悟性比记性更重要。


还有大物理学家费曼的例子: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读里边的章节。有一次读到恐龙,书里说,恐龙的身高有25英尺,头有6英尺宽。随后父亲对我说,呀,让我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我想像居然有这么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而灭绝了,觉得兴奋极了,新奇极了。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任何东西,我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那时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我爸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我那时就猜想其实他并不知道这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最终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一那才是真正重要的。”(我于是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

   
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是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
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现在,我知道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我长大了一点,他摘了一片树叶。我们注意到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瞧这枯黄的C形,他说,在中线开始比较细,在边缘时比较粗。这是一只蝇,在这儿下了卵,卵变成了像毛毛虫似的蛆,蛆以吃树叶为生。
      
于是,它每吃一点就在后边留下了坏死的组织。它边吃边长大,吃的也就越多,这条坏死的线也就越宽。直到蛆变成了蛹,又变成了黄眼睛、绿翅膀的蝇,从树叶上飞走了,它又会到另广片树叶上去产卵。同上一例一样,我现在知道他说的细节未必对没准儿那不是蝇而是甲壳虫,但是他指出的那个概念却是生命现象中极有趣的一面:生殖繁衍是最终的目的
   
不管过程多么复杂,主题却是重复一遍又一遍。

我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爸,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因为运动的物质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你瞧,这是很深入的理解,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而不是向后走。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
   
果然,父亲没错。我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进行兴趣盎然的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它在一生中一直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我们知道课堂是以灌输为主的,如果家长回到家里接着灌,效果可想而知。
   
有人会觉得这种对话法需要很高的思想水平,这说法有一定道理,所以家长们加强学习还是很重要的。

 2012.3.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跟着名师学上公开课(3):用一生来备好一节课——名师的备课观
教学研究:徜徉于心灵对话之间
【深呼吸】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新课堂建设“三步走”
教学原则
浅谈初中语文的对话教学实践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