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双相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1例|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第四辑)

作者:智一晓 华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

点评者:陈军(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24 岁,12 年前因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象发现白细胞偏低,未进一步查明原因。8 年前因反复出现欣快、言语增多及情绪低落就诊于精神病医院,诊断为“双相障碍”,同时有白细胞降低及肝脏表面不光滑,给予单纯精神类药物治疗,未进一步查明血象及肝脏改变病因。后持续服用精神类药物,精神症状好转后逐渐减少药量。3 年前因药物减量再次出现精神症状,先后多次就诊于省内各大型医院,给予精神类药物治疗及保肝治疗,肝硬化病因一直未明确。1 个月前再次出现精神症状,同时有腹胀、腹痛、便秘等情况。既往无特殊病史。

入院查体:意志消沉,精神委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巩膜无黄染。未见肝掌、蜘蛛痣,无皮肤及黏膜出血点。心肺检查正常。腹部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静脉曲张,腹软,下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右手细微震颤,左上肢外展。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未引出。

入院初步诊断:肝硬化原因待查——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遗传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入院后辅助检查:血常规显示WBC 2.36×10^9/L,RBC 3.76×10^12/L,PLT 66×10^9/L。肝功能:ALT 41.5 U/L。铜蓝蛋白0.14 g/L;铜13.0 μmol/L;24h 尿铜测定:1.05 μmol/24 h。裂隙灯检查显示双眼角膜K-F 环阳性。凝血常规、离子、甲胎蛋白、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丙型肝炎抗体、自身免疫相关检查未见异常。

肝纤维化扫描:肝脏硬度10.1kPa(F2 ~ F3),脂肪衰减271dB/m(中度)。肝胆脾胰多排CT 平扫+三期增强:①肝硬化、脾大;②肝脏弥漫性多发低密度影。头颅MRI(图11-1):双侧丘脑、基底核区异常信号。

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代偿期;脾功能亢进;双相障碍。

治疗经过: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15 mg/kg)驱铜治疗,每5 天为1 个疗程,间歇期2 天,同时给予保肝、精神类药物治疗。7 个疗程后患者精神症状可见明显好转,手部震颤缓解,复查血常规提示WBC 2.81×10^9/L,RBC 3.70×10^12/L,PLT 79×10^9/L,虽然血细胞仍较低但较前好转。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显示肝功能持续正常,继续服用二巯基丁二酸胶囊及精神类药物。

二、临床诊治思维过程

本病例特点:①青年女性,病程长,病情逐渐加重;②患者近8 年时间反复出现精神症状,间断应用精神类药物治疗效果尚可;③入院查体显示患者意志消沉,精神委靡,伴右手细微震颤及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④辅助检查提示血常规呈三系减少改变、铜蓝蛋白降低、24h 尿铜升高、角膜K-F 环阳性,以及影像学提示肝硬化、脑部组织改变,明确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化,代偿期;脾功能亢进;双相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精神类疾病:患者早期以精神症状起病,间断口服精神类药物治疗,精神症状控制可,但患者有明显的铜蓝蛋白降低、24h 尿铜升高、角膜K-F 环阳性及肝脏和头颅影像学改变,单纯精神类疾病不会出现以上改变,所以考虑精神症状属于继发性改变。

(2)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以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症状起病,肝功能显示转氨酶轻度升高,肝脏纤维化扫描提示肝脏有纤维化改变,考虑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高,需排查病毒性肝炎所致肝损害,入院后检查病毒性肝炎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遂排除该诊断。

(3)药物性肝损伤:患者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未监测肝功能及影像学变化,现出现不明原因肝损伤,转氨酶轻度升高及肝脏纤维化,需除外药物导致的肝损伤,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长达8 年,转氨酶轻度升高,入院后监测肝功能显示处于正常水平,且患者服药期间未出现皮疹、皮肤瘙痒、关节疼痛等表现,遂可以排除该诊断。

(4)自身免疫性肝炎:本病多发于女性,有10 ~ 30 岁及40 岁以上两个发病年龄高峰。患者为青年女性,有转氨酶升高及肝硬化表现,不能排除自身免疫性因素,入院后给予检查ANA 系列及抗M2 抗体均未见异常,考虑排除该诊断。

(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为青年女性,由于长期精神疾病导致体重偏胖,现出现肝功能改变及影像学改变,不能排除脂肪长期浸润肝细胞导致的肝损伤,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不会引起眼部色素沉着、脑部影像学改变,故排除该诊断。

三、诊疗体会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是遗传代谢性疾病,体内铜异常代谢,引起体内铜沉积。铜作为微量元素参与线粒体呼吸、氧化反应、神经递质合成等重要生理活动,广泛分布于各个组织。

铜离子沉积到脑实质内可能引起神经或精神症状,起病初期青少年可以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性格改变、冲动、情绪不稳定、性器官暴露及不恰当的行为,年龄稍大者表现为抑郁症、妄想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特点。该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相对容易,但是由于首发症状表现各异,共同之处少,因而在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以精神症状起病的患者中约有20% 首先就诊于精神病专科,而从首发症状到最终确诊的中位时间约864 天。本病例患者从有精神症状到最终确诊大约8 年时间,病情逐渐进展,发展至后期肝硬化。对疾病早期正确诊断尤为重要,早期积极治疗可以达到延缓疾病进展的效果。

据统计,约有1/3 的患者以精神症状起病,而肝脏改变不明显,其中焦虑是最常见的症状。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患者多误诊为和青春期相关的疾病。本病例患者最初表现为情绪低落与兴奋交替出现,遂诊断为“双相障碍”,并给予精神类药物治疗,疗效尚可,遂未进一步检查其他脏器病变。这提示我们面对精神疾病患者时应全面筛查各个脏器病变,以防漏诊。

同时也有文献报道,在长期规律治疗的患者中也可能出现精神症状,约有70% 的患者会出现精神症状,可能与驱铜治疗过程中铜离子在体内重新分布相关,可能出现一过性表现,也可能加重原有的精神症状,但随着体内铜离子稳定,精神症状趋于好转。

总之,提高对该疾病及各种类型精神症状的认识,对于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加强对有精神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肝损害患者的疾病筛查,从而避免漏诊。本病例中青少年女性患者,最初的疾病表现为双相情感障碍,逐渐进展至肝硬化,由此可见对疾病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四、专家点评

精神性疾病的诊断必须建立在排除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上,很遗憾,该患者在出现“双相障碍”就诊时,已发现有白细胞降低及B 超肝脏改变,没有进一步深究后者的原因,尤其在服用精神类药物后,经常把肝脏生化指标的异常,归结为精神类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导致一再的误诊、漏诊,提示我们精神异常合并肝脏病变的患者,非专科和专科医生一定要注意肝豆状核变性。近年来,随着医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检测手段的进步,肝豆状核变性已经由罕见病成为诊断率越来越高的疾病,可以单纯以精神神经系统异常(脑型)或肝脏异常表现(肝型)为主,也可以二者混合(混合型)出现。该病例总结的经验教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以上病肝脏疾病疑难与经典病例(第四辑,临床肝胆病杂志公众号将以每天一例的形式分享本书的部分病例,供大家参阅,欢迎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肝豆状核变性预防常识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如何诊治?2021新版指南这样建议
如何预防酒精肝?
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脏病理及超微结构研究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罕见病指南2019)
【病例】似是而非:这是肝性脑病吗?乏力、纳差2年,记忆力减退、手颤抖1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