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贝马斯系列11】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福柯的思想有什么独特之处?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

前面我们介绍了,在黑格尔开创了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之后,分别形成了三股势力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包括:黑格尔左派,黑格尔右派和尼采

而尼采的传人们又分成两个分支:一是从海德格尔到德里达,一个是从巴塔耶到福柯。

上一期视频我们介绍了尼采开启了后现代主义哲学,以一种激进的方式完全否定了,以主体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

接下来,今天我们介绍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看看福柯的思想有什么独特之处。

01

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之争

福柯和哈贝马斯的现代性之争,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著名的哲学论辩,简单来说,福柯极力批判以主体理性为基础的现代性,而哈贝马斯则是理性的辩护者,理性是现代性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对于现代性福柯是极其悲观的,而哈贝马斯是乐视的。在哈贝马斯这本《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他用了两章的内容,较大的篇幅来分析了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可见哈贝马斯对福柯理论的重视程度。

前面我用一个系列内容来介绍过一些福柯的思想,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之前的内容。福柯有四本重要的作品,《疯癫与文明》《词与物》(英文原版的书名是《事物的秩序》)《知识考古学》和《规训与惩罚》,前面三本是对理性的批判,或者说是对,以理性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人类知识体系的批判。

而后来,福柯把知识和权力关联起来,把批判的重心转移到了“权力理论”。

简单来说,福柯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两个视角,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权力,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福柯是如何展开的。

02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

首先,《疯癫与文明》其实是福柯的一篇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作品,这本书讲了一个核心话题,“疯癫”这种话语是如何被人们构建起来的。

在今天,作为一个文明人看来,疯癫首先是一种病态,是一群失去理智,行为异常的人;其次疯癫还代表着邪恶和愚蠢,甚至在道德上都是败坏的。

就像书名《疯癫与文明》一样,疯癫与文明,疯癫与道德和理性,在今天我们看来是完全对立的,但福柯对“疯癫”进行了考古式的研究发现。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文艺复兴早期,“疯癫”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存在,曾经被认为是“激情、想象力、创造力”的代名词,被人推崇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那一时期很多艺术家都似乎有点疯癫的状态。

但随着欧洲文明进程加速,尤其是启蒙运动之后,理性崛起,而疯癫作为理性的对立面,逐渐沦为被打击和排斥的对象。

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医学和心理学上的因素。最终导致了,“疯癫”被视为一种非理性和异端,是一种疾病,甚至被赋予了道德败坏的帽子。而“疯癫”之所以被塑造成为“文明”的对立面,正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文明所塑造的结果。

福柯通过对“疯癫”的考古式研究,对所谓人类的理性和文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03

福柯的第一本代表作《词与物》

在几年后,福柯出版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哲学代表作《词与物》也叫《事物的秩序》,福柯以更广的视角分析了西方近代以理性为中心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词”代表词语、语言、意识、知识和理性;而“物”代表客观事物、现实世界。

福柯按照历史顺序把人类认知类型的演化分为了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6世纪末之前,这是传统的知识型时期,知识形式是以物与物的“相似性”为秩序构建起来的,这个时候“词”或者说语言只是一种表达,并不是知识的核心。

第二阶段是17,18世纪,是古典知识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的特点是“表象型”,是以事物的表象为核心秩序。表象对应的是本质,哲学家康德区分了表象和物自体,并确认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在这个阶段,表象成为了理性认识的对象,而语言就成为了重要的认识工具。逐渐地,语言就定义了表象。这一阶段,“词与物”的关系发生了转变,过去是以“物”为中心,而现在知识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 “词”。

第三个阶段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福柯称之为现代知识型时期,这个时期的知识的特点是“自我表象型”。所谓“自我表象”就是把自我作为表象对象,也可以说,自我既是表象的主体,也是被表象的客体。比如在康德哲学中,拥有理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理性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通道。人拥有理性,人是表象的主体,但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被理性所定义和认识,人也成了被表象的客体,被限定在理性的范畴中。

04

福柯对知识、理性、主体性的批判

这样的“自我表象型”也体现在语言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

语言、观念、纯粹意识或者意志成为了研究的对象,更重要的是,人把其他客体视为主体的产物,人只有通过对自身的表象才能反映外物。

比如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就提出:存在先于本质。是人的存在赋予了世间万物以意义和本质,世间万物的存在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客体成为了主体意识的产物,人来到了世界的中心,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

福柯说,主体通过把自己周围的一切都变成客体,最终把自己提升为人类的普遍理性。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获得了统治地位。

而到了20世纪后半页,随着拉康精神分析学、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以及索绪尔的语言学兴起,人的经验不再是自我意识的对象。

比如拉康就提出:“自我不过是无意识的一个幻象,是无意识本身的一个产物”,这意味着,人的主体性和优越性被消解了,作为知识的主体和知识对象的“人”也已经逐渐消失。

福柯在《词与物》最后说:人终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一张脸的形象。这也许是福柯对现代社会最为悲观的设定。

是人的理性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最终人的主体性也将消失在理性中,这是前期福柯对知识、理性、主体性的批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走出西方主体哲学的困境?黑格尔发现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
​主体间性
刘擎讲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后现代的重新开启:德里达预示的后现代意义与转向
笔记 |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概念——两个传统的回顾
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