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拉康最著名理论,镜像阶段理论,有什么创新之处

我们开始介绍拉康哲学思想的核心:镜像理论。

简单理解,镜像就像我们照镜子,我们通过镜子中的影像认识自我,并且意识到镜子中影像就是我,这就是自我意识。

现代脑科学研究发现,小孩在18个月左右,会产生自我意识,也就是在大脑中有了“我”的概念,在照镜子的时候会意识那个人就是我。

但是拉康说的镜像阶段要更早,拉康发现个人对自己的原初认识,发生在婴儿时期的6-8个月的时候。

拉康把这个阶段称之为镜像阶段,把这个时期的自我称之为镜像阶段的自我。

所以,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人的自我认知其实更早就开始形成了,当然拉康也并非异想天开,他自己就是精神病医生。

早年他在法兰西学院旁听了心理学亨利·瓦隆的课程,瓦隆的儿童心理研究中的镜像实验对拉康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瓦隆是法国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作包括《意识与潜意识的生命》《迫害妄想症》《儿童性格的发展》等。

1936年,35岁的拉康在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中正式提出了“镜像阶段论”的报告,镜像阶段理论的提出其实也标志着拉康思想的一个起点和重要里程碑。

拉康的镜像理论有什么创新之处呢?

这其实就是认识拉康思想的起点,通常我们认为,人有了自己意识,那么我就对自我有逐渐清晰和完整的认识,作为有身体的“我”就和作为抽象概念或者符号的“我”形成了同一性。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撮而就的。

拉康认为建立原创自我认同的过程充满了辩证关系。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我们还是用照镜子来隐喻,但是我们也可以把镜子理解为“父母”的面容,或者更广泛地是他者的反馈。

首先,第一个阶段是小孩会认为镜子中的形象是真实的。

其次,小孩会意识到这个形象不那么真实,比如他会跑到镜子的后面看并没有一个真实的人。

拉康认为这两个阶段人和大猩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试验中大猩猩看到镜子中的形象,也会跑到镜子后面看,发现什么都没有,大猩猩不会把镜子中的形象当成真实的自己。

但是人和大猩猩不一样,在第三阶段,小孩会认识到镜子中的虚幻的形象就是自己的身体,由此构建了主体身份,形成了自我的原型。

这是一个认同的过程,也是对主体身份的逐步征服。小孩会把镜子中的形象客体化为自我。

这三个阶段其实充满了辩证法的“正反合”的逻辑,小孩经历从:真实到虚幻,再从虚幻到真实的过程。

但小孩最后确认的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吗?

拉康对镜像阶段构建的自我称之为:我是个他者。

因为小孩在第三阶段把镜子中的自己形象当成自我,这恰恰说明了自我源自外部他者的形象,自我依赖于他者构建起来的。

所以,拉康引用了法国诗人兰波的话说就是:我是个他者。

在自我形成的原初,自我就和他者形象产生了紧密联系,自我是后天构建的结果,小孩通过他者的形象构建的自我,并不是真的自我,而是一种想象的自我。

拉康说,生物对外在与自身的形象以一种类似于想象的方式加以占有,也因此他把这个阶段称之为:想象界。

拉康把人的自我发展分为了四个:想象界、符号界(有的也称之为象征界),第三个是实在界或者现实界,最后是症状界或者症候界,第四阶段是拉康晚年提出了的一个理论。

在第一个阶段:想象界,拉康区分了身体形象和身体图式,身体图式就是作为物理存在的自我。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这是身体图式;而身体形象是一个抽象的、精神上的自我,我们无法控制它,只能思维和认识。

而这个身体形象是依赖于他者的形象的,拉康把这个时期的他者称之为“小他者”,对于小他者和大他者的区分,也算是拉康思想的独创,后面在象征阶段,还有大他者,这个我们后面会讲。

当然镜像阶段的“镜子”是一个隐喻,主要是指自己的父母和身边的亲人,可以理解为父母的“面容”,这个时候我们是通过对镜子中的图象的想象性认同,产生了关于“自我”的概念。

但这个自我其实是作为幻象的自我,而不是黑格尔说的“另外一个自我意识”,而是“我”的另外一个影像或者幻象,我们把这个幻象以为是真实的自我,这就是拉康说的“本体性上”的误指。

镜像阶段的自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婴儿借由外在的镜像完成了对自身内在的整合,自我意识开始出现;另外一个是婴儿把外在虚幻的影像当时了真实,混淆了虚幻和真实,自我的任务就是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和完整性,虽然这个时候镜像是虚假的表象。

但等我们长大一些,自我就像一个代理,职责就是把人缺乏统一性这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掩盖起来,这就是拉康的“作为幻象的自我”。

而且我们会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身迷恋。

关于对幻象自我的迷恋,弗洛伊德讲过一个水仙花的古希腊神话。

纳西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绝美男子,无数少女对他一见倾心,但是他无情地拒绝了所有人,有一天他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但是他不知道那个影子就是自己,却对自己的倒影爱慕不已,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赴水求欢,溺水而亡。

男子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影子,这就是弗洛伊德自恋的隐喻,自恋这个概念也正是由于精神病的问题,而被引入了精神分析的思维框架。

弗洛伊德借用这个概念解释了,很多患有精神病的个体,无法发展出移情能力,因此沉迷于自我构建的幻觉和想象中无法自拔。

这与拉康的自我幻象类似,自我是一种想象,自我依赖于他者的形象。

好了,今天我们介绍了拉康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也介绍了在镜像阶段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思想的起点,“想象界”也是拉康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石,镜像阶段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我是个他者,拉康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我的起点是一个“无”,自我是一个伪主体。

由此拉康其实从根本上颠覆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自我的真实性。

他证伪了弗洛伊德式的自我主体构建的逻辑,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和本我,意识和无意识并没有完全脱离,感知和意识是一体的。

弗洛伊德把自我等同于:感觉和意识的整体,但是拉康撕裂这个作为整体的自我,提出了“异化本体论”,真实的自我异化为幻象的自我,这个过程发生在婴儿阶段,在婴儿阶段我们误以为镜像中的自我,就是真实的自我。

拉康说,真实的自我其实在一开始就是空缺的,自我不过是一个以误认的叠加,加起来的想象中的伪自我。

那这个“伪自我”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我的秘密与拉康的镜像理论
视觉的陷阱——他者的误认
拉康:从自恋到畸镜之恋
视频|十分钟理解拉康
拉康|镜子阶段作为“我”的功能之构形者
揭秘人人都是精神病!拉康思想解读你内心的疯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