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哲学简史》(10)荀子:论道德的起源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前面我们分别讲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儒家的理想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孟子,接下来,本章的内容,让我们来认识儒家的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荀子。

荀子,名况,又名荀卿,赵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出生不详,大约在公元前298年-公元前238年之间。在儒家中,荀子的思想和孟子是对立的,有人说孟子代表左翼,而荀子代表右翼。但其实,孟子的思想里面也有偏左的个人主人,和右翼的强调道德和价值。荀子也有强调社会控制和自然主义的思想。

关于人的地位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之对立的荀子的最著名的思想是人性始于恶。因而,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从恶到善的教养的哲学。他的总体思想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宇宙中与天地万物是同等重要的。“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谓之能参。”。而孟子觉得要成为圣人,必须“知天”,也就是知天命。而荀子则相反,认为,唯圣人不求知天。荀子认为,宇宙的三种势力:天、地、人。各有其特殊的职责。

关于人性的学术

按照孟子说的: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但是荀子认为人性必须加以教养,因为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都是不会善的。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但是荀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教养而成为圣人,

道德的起源

人在道德方面如何能善?荀子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论证。

第一,荀子指出,人们不可能没有某种社会组织而生活,因此我们都需要相互合作,因此人们的行为需要规范。这就是“礼”,儒家一般重视礼,荀子也特别强调礼。人们必须一起生活,为了在一起生活而无争,各人在满足自己的欲望方面必须接受一定的限制。礼的功能就是确定这种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违礼而行就是不道德。

第二,荀子指出,何为自然何为人为的区别,也就是庄子所做的天与人的区别。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这方面的论证又与孟子的论证更其相似。

在儒家学说中,礼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概念。它指礼节、礼仪,又指社会行为准则。礼的功能是调节,人要满足欲望,有礼予以调节。但是在礼节的意义上,礼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就是使人文雅。在这种意义上,礼使人的情感雅化、净化。这是荀子对于道德观的重大贡献。

儒家以为,丧礼和祭礼在礼中最为重要。但这些不免和迷信和神话相关,为了澄清,儒家提出了新的观念,在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门讲礼的。一部是《仪礼》,一部是《礼记》。而且《礼记》大部分是寻找写的。认为,人心有两方面:理智的;情感的。亲爱的人死了,理智上也知道死人就是死了,没有理由相信灵魂不灭。如果只按照理智的指示行动,也许就没有丧礼的需要。但是人心的情感方面,使人在亲人死了的时候,还希望死人能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若按照这种幻想行事,就会以迷信为真实,否认理智的判断。

所以,知道的、希望的,二者不同。知识是重要的,可是也不能光靠知识生活,还需要情感的满足。在决定对死者的态度时,不能不考虑理智和情感这两个方面。照儒家解释的,丧祭之礼正好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说过,这些礼本来含有不少迷信和神话。但是经过儒家的解释,这些方面都净化了,其中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所以它们不再是宗教的了,而单纯是诗的了。

逻辑理论

“正名”是孔子提出来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和孔子都对社会伦理很有兴趣,所以他们应用正名的范围也基本上限于伦理。而寻找将正名学说发展成为了逻辑理论,这与后期的墨家相似。他写道:“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就是说,人所有的认识能力叫做“知”;认识能力与外物相合者叫做“智”,即知识。认识能力有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他所谓的“天官”,例如耳目之官;另一个部分就是心。天官接受印象,心解释印象并予之以意义。

关于名的起源,荀子认为其一部分是伦理,一部分是逻辑。至于名的逻辑功用,荀子说,名是给予事物的。关于名的逻辑分类,荀子认为分为两种:共名和别名。共名就是我们推理的综合过程产物,别名就是分析过程的产物。一切名都是人造的。比如“狗”这个名字,如果一开始,我们叫它“猫”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是一定的名,一旦经过约定应用于一定的实,那就只能附属于这些实。

论其他各家的谬误

荀子认为,后期的墨家的论证大都是以逻辑的诡辩术为基础,因此都是谬误。荀子断言,出现这一切谬误,是由于“今圣王没”。若有圣王,他就会用政治权威统一人心,引导人们走上生活的正的正道,那就没有争辩的可能和必要了。

荀子在这里反映了他那个动乱的时代精神。那是一个人们渴望政治统一以结束动乱的时代。这样的统一,虽然事实上只是统一中国,可是在这些人看来,就等于是统一天下。

荀子的学生,有两个最著名:李斯、韩非。这二人都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李斯后来做了秦始皇帝的丞相,始皇最后于公元前221 年以武力统一了中国。这两位君臣一起致力于统一,不仅是政治的统一,也是思想的统一,这个运动的顶点就是公元前213 年的“焚书坑儒”。另一位学生韩非,成为法家的领袖人物,为这次政治的、思想的统一提供了理论的辩护。法家思想我们后面会论述。

觉得内容不错,请搜索并关·注“小播读书”公·众·号,持续更新经典图书解读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儒家伦理思想
历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荀子的“性恶论”,以及道德的起源
葛瑞汉:孔子思想
孟子如何能成为孔子的接班人?
儒学思想复活之基础
【学点哲学】你我熟悉又陌生的荀子,梁启超的评价为何这么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