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智慧:什么是好的价值观?《孟子》《中庸》讲了同一个道理

///

08/31  2021

人生的智慧:什么是好的价值观?《孟子》《中庸》讲了同一个道理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前面的内容,我们介绍了这一篇的上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孟子对“性善论”和“舍生取义”思想的分享。接下来,《孟子·告子》的下半部分内容,孟子通过很多小故事和对话,来阐述了对于儒家思想经典“仁义”的理解。

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爱人”,简单来说,“仁”是一个人的内在的良知和善良本性;而“义”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践行自己的良知和善良。一个是对内在品德的要求,一个是讲对外在行为的要求,这是儒家思想道德的两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具有内在的良好的道德品行,而要在社会中践行这样的道德品行。

而内外兼修,才是儒家思想和精神的根本,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慎独。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道德品质,这种品质不是基于外在的利益或者理性的驱使。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人的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离开的就不是道。真正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没有听得到的地方也要保持敬畏。隐蔽的东西终会被人发现,细微之处也会昭然若揭,因此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严于律己,慎独才是一个人自律的最高境界,而慎独就是来自于对“仁”和“义”的践行。

关于为什么要推崇“仁义”,孟子讲过一个故事。说当时秦国和楚国正在交战,宋牼[kēng]准备去调节,希望他们能停止战争,孟子就问他你准备怎么去调解他们呢?宋牼说,我给他们说停止战争的好处和利益。

孟子说,秦国和楚国本来就是为了利益而交战,你怎么能跟他们谈利益呢?所以,你告诉他们为了利益而放弃战争是不可能的。你应该去告诉他们为了“仁德”而停止战争才有可能,如果秦王和楚王因为仁德而停止战争,那么他们的将士也会因为仁德而停止战争,他们的臣子也会怀着仁德去对待君主,君主和臣子都心怀仁德,老百姓才会心怀仁德,和睦相处,这样的国家才能称王于天下。

孟子说,如果一国之君眼里只有利益,那么他的臣子就会为拼命为国君争取利益,比如发动战争,开疆拓土,增加财富等等,这样一来势必会伤害老百姓,而且老百姓也会为了利益而相互争斗,这就是仁德的相反方向。大禹治水,是顺着水性的发展,所以他把四海当成了蓄水池,为百姓治水而造福于百姓,这是一种仁德;而白圭治水,把邻国当成了蓄水池,自己治水,反而让别的国家发起了洪水,这样的做法就不是仁德之举。

其实,所谓仁德是一种治国的价值观,如果君主追求名利,那么全国上下都会奉行这样的价值观;如果君主奉行仁德,那么全国上下都会奉行仁德。而孟子所奉行以仁德治国的背后逻辑,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以是否造福百姓为依据。真正的仁德就是按有利于大家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损人利己;真正的仁德要求每个人首先做好自己,端正自己,才能影响他人,成为他人的榜样,而且最好的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实践这种仁德。

为什么孟子会认为仁政思想是最好的呢?因为不管在儒家还是道家思想看来,遵循自然法则就是最好的选择。而儒家思想认为,人都有向善的本能,仁德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我们应该遵循人的天赋本性去治理,这样才是符合正道,才是自然之道。孟子说“禹之治水,水之道也”,“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意思是说,让君主施行仁政才是一种正道,而所谓正道就是符合自然法则。

儒家思想看到每个人有“善”的天性,因此希望顺着人善的天性去治理,这是一种顺势而为;而法家思想看到了每个人有“恶”的天性,所以想尽办法去遏制人性的“恶”。他们只是看到了人性的不同面,然后采取了所认为正确的方法而已。有句话说:你相信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

查理·芒格说:“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眼中满世界都是钉子”,这与其说是一种思维局限,还不如说是所信奉的价值观不同。

关于这个道理,孟子还说了一个故事。孟子听说鲁国有意让乐正子治理国政,非常开心。他的学生公孙丑问他,是乐正子性格刚强吗?孟子说不是。那是乐正子聪明有谋略吗?孟子说不是。那是乐正子见多识广吗?孟子说也不是。公孙丑就纳闷了,那他有什么本事,老师这么高兴呢?孟子说:因为这个人,喜欢听取善言。公孙丑说,这就够了吗?孟子说,这就够了。

孟子解释说:喜欢听取他人的善人,治理天下都有余,何况一个鲁国。因为喜欢听取善言,那么四处的人都会从千里之外来,进贤善言告诉他;如果不喜欢听取善言,那么久而久之,他就听不到善言了,他把好人拒千里之外,而那些进谗言和当面奉承的人就会在他身边,如果一个君子天天和满口谗言,喜欢奉承的人在一起,他还能治理好国家吗?古代西方有个寓言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国王不喜欢听坏消息,谁说了坏消息,国王就会把他杀掉,久而久之,他当然听不到坏消息了,但是不久他就亡国了。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名句集锦
【转】洞见儒家思想精髓的32个关键词
人活着的价值4
“浩然之气”与管理
儒家思想精华辑录
四书嘉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