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终极的修行,是接纳自己丨《十二因缘》35


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十二因缘》第35节 来自那一座庙 25:32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十二因缘》 第35课 

昌乐法师·讲述

 - 因缘果报 -


众生是畏果的,因为众生对于生命是果的感知力。但菩萨是畏因的,菩萨对于生命是因的视角。之前讲了,念头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第一,当念头生起时,一定要用平等和淡然的心理去观察它,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执著了以为那是你生命的所有,要有从容淡定的心态。第二,念头的生灭并不代表生命的生灭。


急躁的人之所以常常表现出急躁和歇斯底里的情绪,是因为他们在急躁的当下认为那是自己生命的所有。如果这件事情做不好、完成不了,生命的存在毫无意义。实际上这件事情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要进行价值重估的。


念头是生命表现出来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我们不能执著它。唯一我们可以修行的地方就是一叶落而知秋。我们是没有能力观察自己整个生命的,只有从一念开始观察生命它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顺藤摸瓜。禅定的基本原则就是顺藤摸瓜,看看你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


有的视角,有情的意思是,我们把所有的念头当成了结果,而在结果的推动之下,我们是去往未来的,于是结果的诉求,导致未来的果报。这本身是没有错的,有错的地方是当你的念头生起来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念头的原因是什么?它是否对错?对的,我们才去做它,不对的,不能这样去做。


众生的痛苦与轮回的根本是在于他们追寻的是结果,而菩萨的修行与众生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是在过程当中,他们看到结果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满足结果形成的原因,而不仅仅是结果的希望和欲望的推动之下,他是理性思考和努力修行的结果。


而众生的修行是在于结果的吸引和欲望膨胀导致内心力量驱动,不顾一切地去往那个结果。这没有方法,更是欲望膨胀,还有侥幸心理。所以众生所要得到的生活往往得不到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他们是结果思维,不是修行思维。


从菩萨的角度来观察,浪花与大海之间的关系。浪花是果,大海才是原因。你要改变浪花形成的状态,要去了解大海存在的情形;要去改变念头的状态,要了解整个生命存在的样态。


也就是说,念头的改变并不能一下子导致你生命存在状态的改变,这是有因有缘。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的地方是,通过念头的不断修缮,可以不断观察,了知生命存在的根本样态。从生命存在的根本样态,再去改变内在的潜动力、改变内在的潜流的时候,形成你所需要的浪花,形成你所需要的念头。


修行很重要的一点是,修行不是改变念头,而是追寻念头,找到原因,去改变生命存在的样态,这才有导致解脱的可能。这有点类似于一个长得不美的人,普通人的修行是去整容医院。整容导致一个很大的问题,不美变成一种病,必须要去医院。实际上不美不是一种病,不美是我们的主观价值观,我们要去改变那颗心,改变对美的视角,改变被别人同化了的美的视角,我们才能有真正的改变。


一个怀疑或者接纳不了自己长相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不去接纳自己,不去从善如流,而是去整容医院,他不会更美。据说整容的人会上瘾,只要整过一次以后,他经常想去整容。还有贷款整容的,这想美成什么样子?你要想他每天早上照镜子的那一刹那,他多痛苦,他又发现自己有不美的地方,有一定要改变自己的心境。人的长相,20岁之前是靠遗传,35岁之后是靠心境,他的心境不改变,整个的生命内在的观念不改变,他是无法变得更美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是,你不是要去改变念头,而是要由念头这个果法去找到我们内在价值观是不是出了问题的源头,去改变这个源头,你才能够有真正的改善。也就是说,当念头出来不满意的时候,出来痛苦的时候,你要从念头找到使你痛苦的原因,原因找到了以后,还要找到不断修炼的方法,有信心、有禅定、有法门,这就是所谓的因缘。当然,还要与未来发生关系。


所以我们的修行不是这么简单的,不是今天念了经,今天念了佛,我们就能解脱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你打坐,看到自己的念头,是善念多还是恶念多,这就是功夫。是心如止水,还是波涛汹涌,这也是功夫。由念头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应该如何改变,这个方法不是佛陀告诉你的,佛陀的方法只是告诉我们有因有缘有果。我们要从果到因找到规律,从因到缘,在因果之间是缘,这就是修行方法。如果没有这个念力、观察力、自我总结能力,所有的修行很可能都是隔布挠痒。


有的词性是个很特别的话题。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锻炼一种从果到因的观察视角。比如说有爱有恨,是什么导致了爱?是什么导致了恨?有爱是利益自己,使得自己从中无条件获得利益,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爱。有恨则是以前对自己有利的,为什么现在对我不好?我恨你。


无条件的爱,在运行发展过程当中,变成了有条件的爱,也就是说双方需要付出。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付出,你不理解,不能接受,不能感恩我的付出,导致我心里很痛苦。另外一种,我懒惰,我就要你付出,我不愿意付出,你为什么不付出?于是产生了恨。


也就是说,有的人有爱,或者说在付出的过程当中没有智慧,对方感应不到,虽然你懂得了因,懂得了果,但因为你没有办法让别人感知到,你的付出是打折扣的,这是有因有果的。


我们与佛陀、与诸大菩萨相比,我们有轮回,他有解脱。学佛人不是懂得口头上的因果,是要懂得因果是观察人生的视角,这个视角不是观察别人的人生,而是观察你当下所处的状态它为何而此,又即将去往何方。如果没有这个因果的观察能力,你所有的修行都还没有入门。


具体表述内容的词叫实词,没有具体表述内容的词叫虚词。显然有需要通过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轮回有解脱,才能表现出某种状态。它不是实词,是虚词。主要是说明众生起心动念的当下,每个人都要有能力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每个人当下都要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里佛陀告诉我们,我们随时随地处于某种状态。这种状态,一念清净则解脱,一念烦恼则轮回。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解脱,只不过是你的解脱就这么短,佛陀的解脱尽未来际不受后有。


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能使当下的觉悟无尽地延伸,乃至不受后有,乃至烦恼不再生起。有是佛陀告诉我们,一个追求解脱的人,需要随时随地觉知当下所处的状态是什么。如果失去这个能力,你是一个仍然沉迷在自我世界当中,而不能观察自我的人,那就是轮回。


所以有是十二因缘法当中唯一的虚词。无明是指众生处于烦恼当中,行是行动,六入是六根;触是触觉;受,感受;爱,我们感觉最强烈;取是一种行动力;这里的有不知道是什么,乃至后面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它都是指具体的生命状态,或者说在生命体上具有的某种功能。而只有这里的有,是对于取之前的所有法的概括和浓缩。此前所有的法都称为有的原因,这里的有是结果。有是结果的当下,又能够成为后面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因。


每个学佛的人都要有三世因果的观念,以有为节点,此为过去,生老病死为未来,当下的状态需要你自己去觉知,修行的关键在这里。佛陀的法义,对于众生如何能像佛陀那样觉悟生死,归纳在两个字,叫因果,实际上叫有因有果四个字,是什么因什么果。这里的有如果是大海,那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都是潜在的暗流。那生老病死,乃至忧悲苦恼,则是大海上面的浪花一朵朵,这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反省和修行的地方。


佛陀已经告诉我们了,所有解脱生死的方法都浓缩在这个十二因缘当中。而十二因缘钩锁相连,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节点就是有,每个人在修行过程当中都需要去觉察、觉知当下你生命所处的状态,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目前的状态。


还有更关键的是,你是需要去解脱还是去轮回?很多人说了,我要去解脱。但很多需要去解脱的人都去往了轮回,而没有想到要去解脱的人去往了更大的轮回。因为想要解脱跟能解脱是两回事。想要解脱是你相信佛陀的教导,能解脱是像佛陀一样觉悟人生。


这里的虚词跟实词在佛法的内在结构上,在佛陀的教义上有非常重要的内涵。因为它有一个由实到虚和由虚到实的过程。由实到虚,由现象到规律的总结,这是觉悟法,觉悟法的内在规律,这里的法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状态。


如果是一个手术刀的话,前面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爱、取、有到这里,都是有这个法门、有这个状态当中剖析出来认识到的生命内在规律就是平静海面下的潜流,你感觉不到它的功能,这是规律性的总结。只有这样的总结,它不是就事论事,才能形成佛法的传播,才能够使得佛陀的觉悟成为大家觉悟的可能,他把这个方法总结出来。


如果佛陀一个人在修行的时候,他是一个农民,但是因为有了有法之后,从实到虚,他掌握了修行规律。佛陀不再是一个农民,他变成了农机站,可以辅导各种修行的人,这就是由虚到实的过程,修行和解脱的密钥就在这里。


有这个法门的修行,有三点。就是因缘依存,法法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你只有抽丝剥茧,看到内在的规律,知道有因有果有缘,你才能真正去修行。还有觉性平等,每个众生都可以觉悟。实际上当下一念,如果清净,你就已经觉悟,只不过你的延续性不够长。


因为你只看到这个浪花的情景,可是内在的大海波涛汹涌,什么时候妄心能歇呢?歇即菩提。禅宗中说我们的心是暗流涌动的,什么时候你能够清净,心如止水,什么时候你能够把你的觉悟延续到尽未来际不受后有,解脱,我们与佛陀的解脱没有本质的区别。


所以佛陀把缘起法它的内在规律解释成、说明成此有故彼有,这里的有是虚词,它可以运用到任何的生命现象当中进行解析,它是一个方法论。在此有故彼有当中,你只要掌握四个字,就能进入到修行状态,最终进入佛陀的境界,就是因缘果报。


因是过去;缘是过去之因形成的路径;果是当下存在的状态;报,未来去往何方。所以十二因缘,众生轮转痛苦,六道是由此而生,解脱也是由此而生。解脱并不是在十二因缘法则之外,而是在十二因缘法则之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个人到这世上来,都有自己的因果要了结。
探索生命——思想与事实
说法“空性”
无我。
十二因缘
人生修养的选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