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人民中去,一生只做一件事

为“曲高和众”而奔走逾半世纪,

始发现仍在起跑线上。

                              ——李德伦

一颗红心赴延安


      1946年11月,内战的阴云笼罩在华夏大地的上空,29岁的李德伦带着欧阳予倩捐赠的乐器和自己心爱的大提琴、乐谱、书籍,只身一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搭乘一架军调部美国C-47运输机,由南京飞往革命圣地延安。这位当时已小有艺术成就的年轻人,为何要在此时飞赴延安呢?

1940年夏,李德伦为做学生证摄于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安市场对面的一家照相馆,当时的他在辅仁大学历史系读书

      1917年生于北京的李德伦,从小酷爱艺术,尤其是西方交响乐。1940年,在友人的鼓励和母亲的支持下,就读于辅仁大学的李德伦南下上海,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大提琴班,先后师从舍夫佐夫和杜克生学习大提琴。

1940年冬,拍摄于上海霞飞路万氏照相馆,当时李德伦在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专业

      青年李德伦思想进步,早在1936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孤岛”上海,曾短暂失去组织关系的李德伦,几经波折,最终还是找到了地下党在学校的联系人——日后与自己同在中央乐团共事的女作曲家瞿希贤。
      在与党组织重新取得联系后,瞿希贤希望李德伦写一份文件交给组织,以便确定他的组织关系和入党经过。谁知,当李德伦写好后,这份文件却不翼而飞。当时的上海,遍布特务和反动军警。在与党组织紧急沟通后,同为党员的话剧艺术家欧阳山尊对李德伦说:“周(恩来)副主席很欢迎你去延安,说那里正缺一个人呢。”最终,李德伦决定连夜赶往南京,随后飞赴延安。
      对于延安,年轻的李德伦向往已久,此前他虽然没有到过延安,却读过很多关于延安,关于红色艺术的书籍,特别是进步刊物《文萃》上刊登的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让他对解放区的文艺发展心驰神往。
      1946年初冬,李德伦终于来到了延安。这座西北小城虽然没有大上海的繁华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却让他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自由,在圣地延安,他终于可以大展拳脚,施展自己的艺术抱负。


播撒音乐的火种


周恩来与李德伦

      初到延安,李德伦的第一个工作便是周恩来所说的“那里正缺一个人”的中央管弦乐团。这支刚成立不到半年的乐团,团员大部分都是鲁艺和其他文艺团体留在延安的文艺干部,虽然政治素养过硬,很多人却没有受过系统的器乐训练。
      作为当时团里唯一的专业教员,哪怕自己对所有乐器也不是样样精通,满腔热忱的李德伦依然从早到晚,一个人一个人地耐心指导,倘若碰到自己也不会的乐器,就一边提提前自学,一边继续教学。久而久之,原本演奏大提琴的李德伦成了“全能教员”,整支乐队也慢慢走上了正轨。
      然而就在此时,李德伦和中央管弦乐团却不得不离开了延安。1947年初春,全面进攻被粉碎后的蒋介石不甘心失败,又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面对来势汹汹的国民党军队,毛泽东和党中央审时度势,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在运动战中牵制并消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1947年2月27日,乐团即将离开延安的前一天,周恩来在杨家岭为乐团全体成员进行了动员讲话。他号召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要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从窑洞走向大城市。第二天,李德伦和乐团离开延安,前往陕北葭县,开始了历时两年多的走向北京、走向全国解放的艺术征程。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一边行军一边演出,白天赶路、晚上搭台,还编排了三套节目,所到之处,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山沟里的老百姓从来没有看过文艺演出,因此,乐团经常演完两套节目后,还要为意犹未尽的群众继续加演第三套节目直至深夜。演出结束,虽然大家都很疲惫,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人民的乐团为人民,李德伦和中央管弦乐团就这样背着乐器一路走、一路学、一路演,留下了汗水、留下了歌声、更留下了人民群众的欢呼和掌声。
      边走边演中,李德伦不仅坚定了艺术为人民服务,普及交响乐艺术的毕生追求,还与多年未见的女友李珏相聚、成婚,并很快拥有了爱情结晶大女儿李鹿。

李德伦与妻子李珏、大女儿李鹿在颐和园合影留念(摄于1949年)

      1948年7月1日,中央管弦乐团在河北平山县,与晋冀鲁豫人民文工团合并,成立“华北人民文工团”,团长由李伯钊、贺绿汀担任。随着乐团的壮大,革命胜利也即将到来。1948年底,李德伦和乐团接到上级通知,即刻北上,奔赴北平。在一个全新的中国,李德伦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浇灌在了这片充满希望的苍茫大地之上。


用音符洒满华夏大地


建国后留学苏联的李德伦
在莫斯科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3年李德伦被选送留学苏联学习指挥。经过四年的刻苦钻研,李德伦在指挥艺术上获得了极大提升,不仅开阔了眼界,还指挥多支国外知名乐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演出经验。

李德伦指挥“星期音乐会”(摄于1988年)

      1957年11月,学成归来的李德伦加入刚刚成立一年有余的中央乐团,担任乐团首席指挥。初到中央乐团,除了“星期音乐会”和大型音乐会演出,作为一名从延安走来的文艺工作者,李德伦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交响乐普及之上。
      在他看来,交响乐虽不属于中国传统,但中国也可以在这个世界性的艺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广大人民群众也应该有享有感受交响乐的权利。因此,他竭尽全力地在中华大地普及交响乐艺术,带领乐队、合唱团、文艺小队屡下基层,在城市、农村的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为群众演出,教农民唱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中央乐团演员在田间地头教农民唱革命歌曲

合唱队在田间为农民唱歌

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乡下为农民演出

中央乐团在工厂演出时的壮观场景

中央乐团为工人演出时,车间内座无虚席
(摄于1958年)

真正的深入基层:中央乐团在工厂车间演出时的盛况(摄于1958年)

      “交响乐队演奏的《春节序曲》刚完,大厅里立刻响起了热烈掌声。围在舞台前面的一大群男女工人,亲切地注视着台上那些脸上洋溢着热情和愉快神情的乐队队员们;好奇地数着台上那些大的、小的、吹的、拉的各种乐器。晚会的报幕人——中央乐团的指挥李德伦上来了。今晚,他没有拿指挥棒,但晚会开始前,他那一段'恭喜发财’——祝大家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的祝辞,把大伙儿都逗乐了……工人们对这样的晚会,感到极大的兴趣,晚会把艺术工作者和工人的心紧紧结在一起了。”
      这是1958年3月1日《北京日报》关于中央乐团“轻音乐乐队”春节期间在北京东郊为80个工厂700多名工人演出伴舞时的生动报道。这则报道还得到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的赞赏:“这次中央乐团就做得很好,到工厂俱乐部,给舞会伴奏,到天桥小剧场里演出,他们初步找到又提高、又是普及的道路。”
      李德伦和中央乐团并没有因各方赞誉而停下交响乐普及的脚步,反而干劲百倍地投入到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交响乐普及演出之中。

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为工人演出

李德伦带领工人激情合唱

      1960年初,李德伦带领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奔赴武汉、广州等地巡回演出。在武汉青山工业区为工人演出时,李德伦在舞台上细心地为广大工人介绍各种乐器的性能和在乐队中起到的作用。当介绍到打击乐器时,他特别提到全世界用到的最好的大锣,全是中国制造的,随即讲起他在国外某乐团见到的趣事——由于没有买到中国的大锣而引发的笑话。随后,然后又饶有兴致地请打击乐手敲响了一面足有1.1米宽的大锣,震撼全场。最后,李德伦兴致勃勃地告诉大家,这面大锣就是为了庆祝国庆10周年由湖北省工人特制而成的,此时,台下早已被雷鸣般的欢呼声所淹没。

中央乐团的基层演出场场爆满,引得掌声无数

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郊木材厂演出

中央乐团在大庆进行慰问演出的合影
(前排左十为李德伦)

在大庆油田为石油工人演唱歌曲

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农民群众中演出

      正如当年从延安出发,在解放区边走边演,李德伦就是以这种声情并茂的方式进行基层演出,将观众带入交响乐的世界。在音乐普及的过程中,他又不断听取各方意见,不断改进主持讲解方式,词汇也越来越生动丰富。

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农村演出(摄于1973年)

中央乐团为解放军官兵演出

      到了广州,面对中山纪念堂座无虚席的五千名观众,李德伦以乐队指挥兼作主持人的身份出场,观众觉得十分新鲜。在介绍乐器时,他又邀请每一位乐器的演奏员演奏一小段观众熟悉的曲调,观众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哄堂大笑。李德伦抓住时机与观众交流,一下子加深了观众对交响乐的理解。当时《羊城晚报》曾对此有过这样的报道:
      “当他介绍到大管的时候,乐手吹起的几个谐趣的音调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李德伦风趣地说'你们笑得很有道理,大管是交响乐队的幽默家,但它除了幽默之外,还能表现低沉、忧郁之类的情绪。’乐队指挥这样详细和生动地向群众介绍,是中央乐团在普及交响乐的过程中的一个创举,这样就使得一般听众增加了不少知识,因此大家对这个'节目’都大赞'好得很!’”

李德伦音乐生涯中最为经典的历史瞬间
1968年指挥中央乐团为京郊农民演出

      作为西方艺术,交响乐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尽心竭力的普及之路上,李德伦与中央乐团虽备受赞誉,也遇到过不少挫折和压力。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李德伦对中国交响乐事业的炙热之心却从未熄灭。
      改革开放后,随着文艺事业的蓬勃发展,交响乐普及也开始进入追求演出质量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央乐团开始频繁邀请国外指挥家进行交流,乐队演出曲目也大大扩充,一些此前从未演出过的近现代交响乐作品例如德彪西、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名作开始列入演出节目单。在演出贝多芬、莫扎特作品的音乐会时,音乐厅甚至出现了天刚亮就排长队购票的盛况。即便如此,李德伦并没有盲目乐观,他仍然认为培养国内交响乐群体和提高大众欣赏交响乐水平的任务仍然迫在眉睫。

指挥大师尤金·奥曼迪与中央乐团排练

指挥大师小泽征尔与中央乐团排练

李德伦与指挥大师卡拉扬

李德伦与小提琴大师梅纽因

李德伦与小提琴大师斯特恩

李德伦与法国小提琴演奏家让·穆耶尔

      从1980年开始,李德伦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办了交响乐知识讲座,每周一次。先由李德伦本人讲授,后来又请到罗忠镕及音乐学院的老师前来讲座。这种交响乐普及讲座一经推出,便场场爆满,大部分听众是工人、教师和学生,有的人为了听讲座甚至从外地远道而来。大受欢迎的交响乐知识讲座,很快从北京发展至全国,全国各大城市几乎都留下了李德伦的足迹。
      普及交响乐,除了主动走出去下基层演出,还要让观众走进音乐厅,高质量的欣赏交响乐艺术的魅力。于是,李德伦一边向大众传播交响乐,一边又开始说服有关领导建设北京音乐厅。
      其实早在70年代,李德伦就曾给诗人文化部长黄镇同志写信,提议翻建原中央电影院,并建设北京音乐厅。李德伦本人也多次参加音乐厅设计方案的讨论,提出安装管风琴以及舞台上的钢琴升降装置,甚至连如何解决座椅声响,后台、贵宾室、卫生设施以及音乐书店、画廊、咖啡厅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是他最先提出的。
      起初,上级批复了100万建设资金,但开工一段时间后工人们却发现地下有条暗河,要使用大量的钢筋水泥进行填补,造价也将大大提高,需要追加经费。这时,又是李德伦出面到文化部说服领导批款。工程接近尾声时,音乐厅建设又曾因经费紧缺而停滞,申请批款的工作再一次落到了李德伦的身上。就这样前后历时8年,经过三任文化部长的“手批”,北京音乐厅于1986年1月正式开幕演出,至今仍是中国交响乐艺术普及的重要阵地。
      李德伦对交响乐事业的推动事无巨细,开拓的脚步更是从未停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会不断琢磨出新奇的想法,以顺应潮流的新形式推动交响乐艺术的发展。
      1987年,李德伦牵头筹建了“交响乐爱好者学会”,他亲任会长,副会长孟昭林,在学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各交响乐团,包括音乐院校管弦系师生在内的800人,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了“交响乐之春”大型交响音乐会。演出最后,李德伦指挥这支史无前例的“超编制”乐队演奏了《春节序曲》和《1812序曲》。庞大的阵容、气势磅礴的乐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全场观众热泪盈眶、掌声雷动。

载入中国交响乐发展史册的八百人交响乐队联合演出,指挥李德伦

      为中国交响乐事业奋斗一生的李德伦,同样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他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为当时许多青年指挥家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陈燮阳、汤沐海、陈佐湟、谭利华、胡咏言、邵恩、余隆、张国勇、香港的叶咏诗等都曾执棒中央乐团,李德伦更是亲临所有人的首次排练现场,为他们树立信心,并热情地给予鼓励。
      为了发掘更多的青年指挥家,李德伦又与几位同行一起策划举办了首届全国指挥比赛,并由他亲自担任比赛主评委。现任中国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的李心草正是在这次大赛中脱颖而出,很快受到社会和音乐界的肯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曾跟随李德伦在全国各地推广交响乐艺术的李心草每当谈及这位前辈和老师,都会对一句话记忆犹新:“李先生常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就是普及交响乐’”。

1994年,在李德伦亲自策划的古典音乐普及全国巡演中,23岁的李心草执棒,77岁的李德伦讲解,为提携后辈甘当绿叶,被媒体称为“老少二李百岁音乐会”
      
      1999年,李德伦怀抱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以重病之躯坐在轮椅上,与老友斯特恩再续前缘,共同上演了让无数人为之潸然泪下的“世纪绝响”。从此,他再也没踏上令他钟爱一生的交响乐舞台。

李德伦与斯特恩的“世纪绝响”

2011年纪念李德伦逝世十周年音乐会上,李心草指挥中国交响乐团演奏马勒《第九交响曲》

      2001年,为交响乐“曲高和众”事业奔走一生的李德伦病逝于北京。他曾是亲朋好友口中的“李大爷”,是后辈心中敬佩的李老师,更是广大乐迷心中和蔼可亲的指挥大师。

李德伦在家中(摄于1995年)

      他被誉为中国交响乐之父,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他传奇、智慧而又朴素的一生见证了交响乐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他独特的艺术经历和伟大的音乐精神,至今仍引领后来的音乐家砥砺前行。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正如当年在解放区边走边演的中央管弦乐团和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军营学校的中央乐团,今天的中国交响乐团仍然在沿着李德伦的艺术足迹,奔行在祖国大地上,深扎在人民群众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艺术为民的服务宗旨,为交响乐艺术的普及发展孜孜不懈、奋勇向前。



“光阴如同音乐从指间淙淙流过。他把一生托付给了音乐, 而音乐回报给他的除了快乐和荣誉, 还有痛苦和遗憾。他那双宽厚而有力的手是多么准确地把握着旋律,却常常无法掌握自己和音乐的命运。然而,只要举起那根纤细的指挥棒,音乐之外的一切喧嚣便归于寂静。”

——中国交响乐团永久桂冠指挥李德伦的墓志铭



(撰稿:王耿 于爽 胡实 资料整理:徐建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著名指挥家
1974年中央乐团访日演出《打虎上山》演唱 胡松华 指挥李德伦
音乐:交响乐大师
50年后,交响音乐电影《沙家浜》4位主演近况如何?曹连生与妻子近照曝光
中国音乐春天的信息——黄安伦《交响音乐会第一号》作品二十五号
经典民族交响音乐《沙家浜》(中央乐团李德伦指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