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随类赋彩,初心不改

二十岁投身革命的文艺 九十岁靠内耳坚持创作

随类赋彩,初心不改

——中国交响乐团著名作曲家盛礼洪的生平创作

2022年5月13日12时15分,中国交响乐团著名作曲家盛礼洪在北京辞世,享年96岁。每每提及盛先生,熟悉他的人有两点最集中的评价,一是为人方面低调平和、淡泊名利,一生只为作曲而“初心不改”。二是他创作方面,尤其是他的配器,可谓达到一种“以乐为画、随类赋彩”的境界。盛先生是一级作曲,以参与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而名世,以配器的才华为音乐界公认。此外,盛先生实有许多独立完成的佳作值得乐界关注。指挥家黄飞立在旧金山歌剧院乐团的演出中,特地选取了盛礼洪《第一交响曲》第三乐章介绍给西方听众,或可从侧面印证盛先生作品的艺术水准。

难忘那首“黄河里有旋涡”

年轻时的盛礼洪是身处旧中国的一位积极投身革命文艺的进步青年。他曾创作过一首关于“双十协定”的进步歌曲《黄河里有旋涡》,由西南联大的合唱团演唱。对于这部作品,他一生引以为豪。

盛礼洪1926年生于浙江湖州的一个大家庭,父亲盛吟声做一些实业。母亲金氏十分聪颖,喜欢画画并做女红贴补家用。盛礼洪小时唱歌节奏好,老师让他每天指挥早操。初中在大后方四川省合川国立第二中学上学时开始学习钢琴、参加合唱团并学习一些音乐理论知识。尽管如此,小时受母亲影响,盛礼洪那时兴趣最浓厚的却是绘画(不知日后盛礼洪显现的配器上的敏锐感知力是否也来自童年的熏习与兴趣),而当时流亡学生在大后方考音乐院免收学费,考虑到彼时的家境才最终选择了音乐的道路,于1943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当时的同学有后来成为中央乐团同事的严良堃。在国立音乐院上学期间,盛礼洪参加了很多进步活动与组织,如后来以身殉国的烈士陈以文等人组织的由中共南方局青年组领导的《中国学生导报》等。1947年,盛礼洪等进步学生参加了全国性大规模的“五二零”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学生运动,被学校根据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戡乱建国令”开除。临毕业前被迫离开学校,他隐姓埋名,改姓“黄”去上海工作,在上海工部局乐团做干事,同时义务给一个中学的音乐班上课,这个班里的很多学生后来都从事了音乐专业。

伴随新中国成长的老党员

    很多人并不知道,直至去世,盛礼洪是一位有着68年党龄的老党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组织创办中央音乐学院,盛礼洪自上海来到当时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以后随学校迁至北京,在作曲系教授作曲、配器整整二十年。1954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盛礼洪赴越南执教一年,学员是有一定经验的干部进修生。这一阶段盛礼洪以教学为主,后来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于润洋、复调教授于苏贤都是他的作曲主课学生。后来成为盛礼洪中央乐团同事的作曲家施万春大四时也曾师从盛礼洪学习作曲,著名的《节日序曲》便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施万春后来曾口述回忆:“指导教师盛礼洪先生很负责,他看我谱子非常有条理的,就大胆地肯定我的想法,认为展开部融合多民族风格的创作思路“想法非常好,很大胆!”盛礼洪在旋律方面亦有研究,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建校初期教授“歌曲作法”课程,并出版了这方面的教材,《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的作曲家美丽其格也是他的学生。

盛礼洪编著的《歌曲作法》

盛礼洪创作的作品在当时也深受欢迎。例如管弦乐小品《在森林》、说唱型歌曲《热修马丁炉》等等。他的配器才华也慢慢崭露头角,为华东军区的作品《淮海战役组歌》配的乐队伴奏曾得到时任音协主席吕骥的赞扬,认为“配得很不错,效果很好。”值得注意的是,他还为欧阳予倩编剧、孙维世导演的话剧《黑奴恨》配乐,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如《老人河》等许多黑人民歌的曲调,备受好评。演出后的座谈会上,著名演员、导演、《夜半歌声》男主角饰演者金山特意给予盛礼洪音乐很高的评价。配乐创作完成后,由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进行首演和录音,乐团的演奏员们很喜欢这部音乐作品。

《对种族歧视的控诉——中国剧协艺委会座谈<黑奴恨>》田汉、金山等

低调的“执笔者”

问及国交在中央乐团时期的老同志们,都知道盛礼洪为人非常低调,甚至后来很多人“只知其名,未见其人;只闻其乐,未谋其面”。

有趣的是,低调的盛礼洪却总担任执笔者的角色,而由他执笔的作品,往往却很“奢华”。除却日后钢琴协奏曲《黄河》担任总谱的执笔者,新中国成立之初,盛礼洪还曾执笔过一篇重要的文章,1950年9月《人民音乐》创刊号刊登了盛礼洪(代表全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问题通讯部)执笔的《全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问题通讯部六个月工作总结》,文中总结了当时艺术的教育方针:“有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我们认为新的学校音乐课的教学应在总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原则下进行,应通过艺术教育充分地灌输给学生以爱劳动、爱集体、爱国家的观念”。此外,盛礼洪经常在《人民音乐》发表散文与评论,如《民间艺术观摩杂记》、《赞椰林怒火》等。

1950年9月《人民音乐》第一卷第一期(创刊号)刊登的由盛礼洪执笔的《全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音乐问题通讯部六个月工作总结》

周总理称赞“星海复活了!”

1969年,在钢琴家殷承宗的邀请下,盛礼洪接替去参加《红色娘子军》创作的杜鸣心,加入了中央乐团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组,创作组成员有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采风过程中,创作组一行从壶口到延安,领略了黄河的波澜壮阔,盛礼洪被亲切地称为“老盛”。1970年2月,由殷承宗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在北京内部首演。演出当晚,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现场掌声雷动,周恩来总理起身鼓掌称赞道:“星海复活了!”此后经过了数月的试演,5月1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公演,自此这部作品逐步成为经典,被国内外各大乐团演奏。在这部作品中,盛礼洪主要负责管弦乐队协奏部分的配器,且协调安排乐曲的整体布局、权衡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平衡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殷承宗回忆:“集体创作中,盛礼洪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在他所擅长的配器方面。日后费城管弦乐团演出此曲时乐团十分惊讶这部作品之成熟与效果饱满。盛礼洪本人低调而有风度,在集体创作中不争不抢,高风亮节。”作曲家郭成志也曾回忆:“盛礼洪谦逊和蔼,经常辅导新入组的成员的创作。”他的配器技艺精湛受到乐队、指挥的欢迎和喜爱。时任中央乐团大提琴演奏家的胡国尧和盛礼洪在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央乐团都是同事,他回忆道:”盛礼洪的配器大家都十分喜欢,有效果而不过分张扬,尤其是《黄河颂》起首的大提琴独奏选择的音色真是恰到好处!“盛礼洪自己曾谈道:“那一次我真正体验到了什么是震耳欲聋,掌声雷动,真正感到我们中国自己的音乐有如此强大的魅力!黄河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钢琴协奏曲《黄河》又是艺术家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从客观来说,这部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创作的一次飞跃,也是中国近代钢琴作品的经典之作,起到了很好的普及和宣传作用,让国外对中国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央乐团《黄河》创作组成员合影

前排左起:盛礼洪、储望华、殷承宗、刘庄

后排左起:许斐星、石叔诚

盛礼洪对《黄河》充满情感的配器与编排获得称赞绝非偶然,他对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音乐有着很深的感情,更有着深入的研究。1951年出版的盛礼洪的《歌曲作法》中便曾有多处采用了《黄河大合唱》作为旋律写作的范例;同年底,盛礼洪发表了《星海歌曲研究札记(乐句连接的原则和结构设计)》,并在引言中表示这篇文章是对冼星海的纪念。1956年阿拉波夫专家班后的和声研讨会纪要中,盛礼洪特意谈到了冼星海的和声运用。配器一定要建立在对音乐完整、清晰的认识上,充分的研究是盛礼洪配器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他求实笃学的态度体现。

盛礼洪著《星海歌曲研究札记(乐句连接的原则和结构设计)》人民音乐,1951.12

中国唱片社出版发行的由中央乐团录制的胶木唱片

《巍巍青山高》封面

胶木唱片《巍巍青山高》内页

四十年四部交响曲

改革开放后,交响乐艺术的蓬勃发展让年过半百的盛礼洪迸发出更大的创作热情,他开始致力于管弦乐的创作,这其中又尤以四部交响乐最为著名。

1981年3月,创作于前一年描写海南人民生活的《第一交响曲“海之歌”》由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首演,同年5月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交响乐评奖的鼓励奖。出生于越南河内的音乐理论家黄腾鹏在1983年发表的《生命的沉思——盛礼洪的交响曲〈海之歌〉评介》中写道:“这部作品以新的音调表现了一个重大的、富于哲理性的现实生活题材内容。作者以大海景色的描写作为背景,着意于真实地反映南海渔民的生活,表现他们美好的心灵和对未来生活的幸福向往,歌颂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勤劳勇敢精神,借以揭示出这样的主题思想: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经历过苦难的风暴洗礼与复杂、曲折的斗争,终究要觉醒起来,掌握自己的命运,显示出伟大的力量。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人们的心灵中都留下了不同的创伤。作为一个作曲家,必然在创作中表明两种不同的艺术态度。”这也是盛礼洪作品流传最广的一部,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的录音1984出版了磁带版本,1983年、1988年分别在香港出版了黑胶和激光唱片的版本。盛礼洪自己更曾谈到:“《海之歌》就由中央乐团进行排练和演出。我们那时的创作氛围很好,我写完一段,乐团就排练一段,我会修改乐谱,乐团抄分谱的人从没有任何怨言。这部作品是现实生活题材的交响乐,我通过对大海的描写来反映渔民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的心灵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创伤,但渔民们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这一点非常伟大,所以我赞扬的就是劳动人民这种坚韧的力量,是感叹,是呼唤,更是奋发!”

《第一交响曲“海之歌”》磁带与唱片

盛礼洪的《第二交响曲》完成于1982年,1983年4月由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在北京首演翌年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发行密纹慢转唱片(唱片号: DL-0117)。1988年3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这部作品的总谱。这是一部戏剧性作品。通过各个对比的形象,概括地表现了现代生活中普通人的性格和心灵。全曲共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记述着战争年代人们的心理体验。在严峻的气氛中,呈现出激情、悲壮、崇高的形象。第二乐章有活力,中段表现人们生活中的遐想。第三乐章好像是交响曲中的一个“特写”。是对大地母亲的深情与倾诉。第四乐章表现出人们奋发的情绪和宽阔的展望。盛礼洪曾谈到:“很多听过这部交响乐作品的人都说第一乐章的高潮部分很感人,其实我在写作过程中就把自己感动了。我用铜管和弦乐裹在一起形成了气势,让圆号一步步到达高点,这时定音鼓响起,犹如爆发排山倒海似的场景,之后再慢慢地恢复平静,只有非常弱的弦乐。乐队里铜管的演奏员们非常喜欢这一段音乐,他们觉得有自己发挥的余地。我自己感觉这部交响曲的音乐有种浸入人心的深沉,整个乐曲的情绪是很连贯的,直刻在人的内心深处,非常感人。”作曲家、冼星海的学生、《黄河大合唱》的整理者李焕之曾对这部作品的思想深度称赞有加。

盛礼洪随后的两部交响曲完成于下一个世纪。《第三交响曲“唐诗”》又名《唐诗五首》,创作于2010年,这部交响曲是由五首唐诗组成。分别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观猎》、《鸟鸣涧》、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盛礼洪经常谈到他读到这些诗歌会感动地流泪。《第四交响曲》作品构思源自少年时代于祖国危难中的记忆。盛礼洪在乐曲说明中写道:“1937年入侵中国的日军长驱直入华东深入山区扫荡,烧杀抢掠,所经之处一片焦土废墟。空气中弥漫着血腥的气味,山间回响着皮靴践踏在石板路上刺耳的敲击声。他们残杀无辜的百姓,烧毁村庄和古老的庙宇,入夜,燃烧的古树火柱如炬,流离失所的人们顶着星光躲藏在山林中。大地在哭泣!孩子们逃离山村,告别母亲,到后方参加抗日宣传和支援前线的行动。乐队的铜管乐器响起,正义的力量预示着人民的胜利。1937年的回忆结束在抗日的洪流在滚滚的雷声中奔腾前进。”此外,盛礼洪还创作有音乐电视片《江河源抒情》、舞蹈组曲《鹤》,以及《雨中岚山》等多部不同题材、体裁的作品。

盛礼洪一生孜孜以求,案头上大量研究总谱,生活中深入体验生活。许多作品中的的浑然天成之笔今天听来亦令人感喟。从他的交响曲中可以听出他的潜心钻研:他的《第一交响曲》中有印象派音画、晚期音诗的写法,融之以富于民族韵致的旋律,音乐真挚而纯朴;《第二交响曲》描写战争,其中有肖斯塔科维奇式的铿锵有力;《第三交响曲》抒文人之胸臆,于形式上令人联想到马勒以唐诗创作的《大地之歌》;最后一部《第四交响曲》中引用了德沃夏克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中亦曾引用的著名民歌《念故乡》,不知是致力民族风格初心的自况,抑或是盛礼洪作品中的后现代指涉。而这些技术盛礼洪与自我的音乐语言结合地天衣无缝、不事雕琢,想来一方面是先生创作才能、悟性之高超与创作态度之真诚,另一方面则是对作品民族性的重视。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与钻研很早便体现出来。在大后方时期,盛礼洪便加入了“山歌社”,搜集研究民间音乐。建国后,他也曾多次采风,1953年,盛礼洪等人曾为寻找《小河淌水》的原型民歌,而专去弥渡县采风——“跑遍了弥渡坝子”。在《民间艺术观摩杂记》中,他更谈到了“民间艺术是专业创作的丰富源泉。”的观点。为了创作《第一交响曲“海之歌”》,他更是多次赴南海渔村体验生活,如此才有了抒情悠长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


《盛礼洪交响曲集》

“随类赋彩”的配器大师

“随类赋彩”出自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形容绘画中对色彩运用的水平高超,盛礼洪的配器有着很高才能和品味,是为“随类赋彩”。

盛礼洪的配器简约不简单,从无废笔,演奏顺手,聆听入心。这其中自然有长期在乐团工作、实践的经历——无论是早期毗邻音工团的中央音乐学院,还是后来的中央乐团,盛礼洪写出的作品经常能很快被视奏,这对于作曲家的配器经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盛礼洪自己还曾谈到:“我喜欢色彩性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在配器方面的感觉是天生的,配器全部都在我的脑子里,我不需要用琴来辅助。每个人的性格和特点会影响他的作曲、配器、乐器用法和音色搭配等,我就是比较爱好色彩这方面,所以我在创作中不属于素描的理性,更多地偏重于色彩的感性。我的心态是有人请我配器,我会非常乐意,并不觉得写总谱有多苦,反倒很有兴致。我配器对每个乐器的特点掌握得都比较精准,所以能把每个乐器的自身特点发挥出来。”根据盛礼洪女儿盛平娜的回忆,盛礼洪在配器教学上十分认真,作曲系的配器课上会请管弦系演奏专业的师生在课堂上示范答疑,给同学以最直观与鲜活的印象,如今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还保留着这一宝贵的传统。而对于配器上的点拨,盛礼洪却如他的创作一样,是言简意赅、简单有效的,当有向他请教配器问题时,他会很敏锐地指出某处该用某某乐器的混合音色搭配,而学生得到意见后的写作与实践往往证明这些建议是极其有效的。上文谈到盛礼洪接替杜鸣心来到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组,杜鸣心学生的老师米·楚拉基亦是专研配器法的教授,上世纪6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的《交响乐队配器法》油印教材便是由盛礼洪与杜鸣心编著。

盛礼洪还创作了数不胜数的歌曲、大合唱,他创作、配器的音乐作品多次在国家的外事场合演奏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这些配器他完成的“又快又好”,受到了乐团的一致赞扬。此外,盛礼洪的歌曲写作也卓有成绩,他从小参加合唱队,加上夫人梁秀媛曾在音工团唱女高音,他总是把写好的歌先唱给夫人听征求意见后才拿出来。他根据著名诗人邹荻帆的抒情诗创作《我听见你的歌声》广为传唱。他为中央乐团女高音歌唱家刘淑芳创作的多首歌曲都收入《刘淑芳演唱歌曲选》。1978年,中国唱片社出版了中央乐团录制的胶木唱片《巍巍青山高》纪念去世不久的总理周恩来,唱片的题目正是取自其中盛礼洪的大合唱《巍巍青山高》,作品的真诚炽烈发自肺腑,如今听来仍感人至深。

盛礼洪著《管弦乐队配器法》(初稿)

初心不改,“靠内耳的听觉和内心的感受来创作音乐”

新时代以来,中国交响乐团开展的“龙声华韵”计划受到音乐界瞩目。2017年5月11日,中国交响乐团在演出了这个计划中盛礼洪的专场音乐会,演出了《第四交响曲“1937年的记忆”》、《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大提琴独奏:张莹莹)、选自《第三交响曲》的女高音与乐队《鸟鸣涧》(女高音:霍元圆)、女高音与乐队《澜沧江之源》(女高音:曲伟青)与《第一交响曲“海之歌”》。彼时盛礼洪听力已损失大半,而激动的心情仍溢于言表。排练前,盛礼洪还对《第一交响曲》进行了细致的删订,对待创作的认真严谨于此可见一斑。

在女儿盛平娜的陪同下,盛礼洪亲临中国交响乐团和平里排练大厅观看排练

91岁高龄的盛礼洪指导排练

在北京音乐厅观看《龙声华韵——盛礼洪作品专场音乐会》

盛礼洪晚年对待创作可谓一丝不苟、争分夺秒。晚年的盛礼洪专心创作,很少与外界来往,他自言要争取每一分每一秒创作,家中亦不愿请人照料,怕打扰自己的创作。盛礼洪一生以乐为言,鲜少接受采访。本文的完成亦十分感谢盛礼洪的女儿、曾任中央歌剧院作曲家的盛平娜,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女史史青岳,后者在中央乐团大提琴首席司徒志文的引荐下采访了盛礼洪并成文一篇,我想以她文中盛礼洪的自述做结较为妥帖:

“我创作的音乐是从内心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旋律优美并带有浓厚的感性色彩。现代作曲技法非常丰富,我也切磋过,它有自己的创作规律。但每一位作曲家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会影响他的创作特点,有的人偏理性,有的人偏感性,我把自己归类为感性。我很感性,我的个性使我不怎么喜欢理论性地探讨这些问题,近些年我主要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我很相信灵感,所以我创作的乐曲很多都来自于我的灵感,我的枕边时常放着一张纸,灵感一来随时记录,像《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的一个主题就来自我的灵感。现在我的耳朵已基本丧失听力,所以我现在基本都是靠内耳的听觉和内心的感受来创作音乐,音乐全部都在我的脑子里。我创作的乐曲比较注重自己的感受,虽然我对不同的事情感受不同,但从人的性格来讲,我创作的风格基本是统一的,都在一个格调里。我喜欢真实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不要为了出名而写作,要写真挚的作品,这样才有生命力。我们国家的音乐家有很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和演奏出更多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作品,共同努力把中国的文化推广出去。”

斯人已逝,愿盛礼洪先生一路走好,后人能更多演奏、研究先生的作品,并继承他的不渝矢志。

文化和旅游部、胡和平同志、卢映川同志,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等机构与个人,分别以各种方式对盛礼洪先生的逝世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中国音乐家协会唁电

中央音乐学院唁电

(张听雨/文  高翀/统稿  盛平娜/校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河》钢琴协奏曲,殷承宗、朗朗
钢琴协奏曲《黄河》作者之一、作曲家盛礼洪去世
石叔诚披露《黄河》背后的故事
中央乐团之《保卫黄河》
最棒还是中央乐团(DECCA发表 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中国作品精选)
黄河-钢琴协奏曲-中央乐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