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天解:中国交响乐作品要说中国话

文 | 纪晨

《杨天解交响作品选》近日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杨天解五部代表性管弦乐作品。从这五部作品中能深刻感受到作曲家从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再进行当代化表达的艺术追求。在杨天解看来,想要成为有成就的中国作曲家,系统地学习西方音乐和扎根中国民族文化,两者缺一不可,“要用民族的音乐语言结合现代的作曲技法,创作出有根、有灵魂的作品。”

跨越近三十载的交响乐作品

此次出版作品选,杨天解在他二十几部交响乐作品中精选出《苗寨狂欢节》《东方之子》《湘江颂》《侗寨欢歌》《太行山记忆》等五部艺术成就颇高、经常被各大交响乐团演出的作品集结成册,凝结了作曲家近三十载交响乐创作的精华。

管弦乐苗寨狂欢节杨天解 - 杨天解管弦乐苗寨狂欢节

创作于1991年的《苗寨狂欢节》是此次收录的作品中年代最久的一部,是杨天解深入湘西苗族地区和贵州苗族地区采风后,利用当地音乐素材结合非传统的作曲技法创作的作品,用主题变奏的方法表现了苗族节日“四月八”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1992年,作品获国际广播电台管弦乐作品征集评选一等奖。1993年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中国元旦音乐会上,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前身)演奏了这部作品,并制成唱片全球发行。作品创作至今,已在国内外演出超过二百场,是杨天解作品中演奏频率最高的交响作品之一。

东方之子(交响曲)杨天解 - 东方之子(交响曲)

《东方之子》是2008年作曲家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而作,由中国交响乐团首演于“辉煌岁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交响音乐会”。作品以陕北民歌《东方红》和湖南民歌《浏阳河》的音乐主题为素材,在乐队编制上还加入了六把湖南花鼓戏的主奏乐器大筒,是单乐章交响曲。

交响乐湘江颂第一乐章湘江源杨天解 - 杨天解交响作品(一)

2011年,杨天解沿着湘江从源头至它汇入的长江一路采风,之后用48天创作出了湖南首部交响奏鸣曲套曲《湘江颂》。全曲四个乐章,时长42分钟。作品由湖南省交响乐团首演于2011年第三届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之春”,获湖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第一届文学艺术奖。

《侗寨欢歌》是一部具有浓郁侗族音乐风格的管弦乐作品,2015年由湖南省交响乐团首演于湖南红色旅游节,2021年由环球国际交响乐团演奏录音。杨天解至今还记得侗族姑娘演唱的侗族大歌、琵琶歌、迎客歌,还有栏门酒,这些令他难忘的音乐、画面都融合进了这部作品。

交响诗太行山记忆杨天解 - 交响诗太行山记忆

交响诗《太行山记忆》是杨天解近期的作品。2019年,他受邀为山西电影《铁血阳泉》创作电影音乐。他到太行山采风,又到太行山深处的电影拍摄现场探班,之后创作激情喷薄而出,他非常迅速、顺利地写出了一部交响诗《太行山记忆》。“整部电影根据剧情的需要,配上《太行山记忆》的不同段落。”最终电影《铁血阳泉》获得山西省“五个一工程”特殊贡献奖。评选时,很多评委感慨,“湖南人杨天解竟然可以把山西音乐写得像山西土生土长的作曲家一样。”

从文化积淀中寻找创作灵感

杨天解

从上述五部作品中能够发现,杨天解大部分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源于采风,并将民族音调与当代作曲技法恰当地结合。杨天解认为,创作者应多去保留原生态样貌的地区进行深度采风,“并且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同一个地方采风。”自1972年进入专业文工团,特别是1990年进入湖南省歌舞剧院以来,杨天解每年都会抽出时间去湘西生活一段时间,在湘西的各个县市、大武陵山区,以及周围湖北、重庆、贵州、四川一带采风、生活和创作。多年来,杨天解用民族音乐素材创作了交响乐、民族管弦乐24部,室内乐15部,舞剧、歌剧、歌舞剧、音乐剧42部,舞蹈音乐200多部,歌曲1200多首,电影16部,电视剧42部(520集),花鼓戏、话剧、广播剧音乐35部(集),获国内外重要奖项280余次。

“每一位中国作曲者都应该尽量多地去学习和了解民族民间音乐,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甚至要做到张口就来。”杨天解说道,“如果一段时间我都住在城市里,创作时会明显感到我的创作灵感枯竭了,内心的民族情感也变得疏远了。因此,我想对所有作曲家和作曲学子说,一定要多出去采风,常听常新,中国的民间音乐素材,一辈子也学不完。每当我听到那天赖般的苗族高腔,那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家族山歌,我就会热血沸腾,灵感倍增。我总会千方百计地提炼这些特色的音调进行创作,打破西方音乐传统和声功能的模式。原生态音乐对作曲家写现代音乐是非常有启发和帮助的,不一样的民族音调就可以有不一样的和声思维。”

在杨天解看来,中国作品要用民族的语言结合现代的气质,“如果作品中没有民族音乐的根基,那这个作品就是无根之木,站不住脚。中国的交响乐作品要讲中国话,中国有56个民族,无论是哪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都可以创作出自己独特的交响乐作品。”

好作品不易得

2015年至今,杨天解一直是国家艺术基金的音乐评委之一,他深感好的中国作品不易得。“一些作品只是主观求新,而缺少中国大众文化的根,听起来就像是'浮萍’;而完全采用传统作曲方法创作的音乐作品也不行,缺少应有的专业作曲技术含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大众审美情趣。”

还有一些完全由无调性或十二音体系构成的作品,同样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一些年轻人喜欢写虚无缥缈的题材,缺乏哲学思维和音乐逻辑,没有正确的逻辑思维的作品是站不住脚的。可能第一次出于新鲜,有演奏家、乐团愿意演奏,但不会有人愿意去演第二次,也没有观众愿意再去听第二次。因此,很多作品往往得不到第二次上演的机会。”

“如果作曲家觉得,我的作品观众听不懂是因为我的思想比观众超前,就大错特错了。”这也是杨天解觉得作曲家不应该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并不是说观众能听得懂就是俗气的,观众听不懂就代表作曲家水平高。作曲家能创作出与众不同,观众还能够接受、喜爱的作品,才是真本事。中国的作曲家、中国的交响乐团,一定是以创作、演出中国作品为己任。因为你的观众是14亿中国人,如果中国观众愿意'买账’,这个作品一定有市场,也一定能走向国际。”

因此,杨天解希望与年轻的作曲朋友分享自己的经历,“首先一定学好作曲'四大件’(和声、配器、复调、曲式)和旋律写作的基本功,还要长期进行中国民间音乐的学习,从中得到熏陶和滋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春分·倾听春天的交响 | 对话作曲家赵季平、鲍元恺
不朽的“未完成”2019年02月19日 星期二B03 繁星
写了十部交响曲的“90后”,这样看待“主旋律”
访谈永不休止的音符
汕尾音乐神童黄天戈!音乐史上最小年龄写作交响乐的作曲家!有来历滴~
西贝柳斯交响乐Sibeliu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